书城养生长寿就是这么简单
762000000028

第28章 儒家寿星的长寿秘籍 (1)

守静、坐忘是儒家功的精华

《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文献中记载了儒家学者及其信徒所修行的养生功法,这就是儒家功。

儒家功的最大特点是将正常的社会生活、道德修养与练功融为一体,它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儒家学者修炼儒家功是为了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

相比其他功法而言,儒家功是比较简单的,主要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说心斋就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神气合一,进入清净纯一的境界。

孔子还认为,心斋之类的功法是修身的关键,坚持练习此功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抱着这一养生思想,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求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即使是遇到危险。据《史记·孔子家史》载,孔子63岁时,曾两度被鲁国驱逐;到了宋国,司马桓又砍倒大树威胁他;到卫国后又因误会而受了牢狱之灾;后来,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楚军围困了七天七夜,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七天都没有东西吃,最后饿得他那些弟子都爬不起来了,而孔子却安于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可见,孔子的意志是非一般人可比的,而这也得益于他常年练习心斋的结果。

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守静的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这种功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气。所谓“求放心”,就是把被外物迷惑的心收拾起来;“养夜气”就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这段时间内未与外界事物接交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孟子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有效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悟道,浩然之气,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一种“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的宇宙元气。

孔孟之后的儒家学者们大部分都继承了孔孟静坐的功法,特别是到了宋代,当时的理学家们,更是把静坐同读书、做学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儒家的静坐功法一直都没有具体的理论和功法,直到明代,儒士高攀龙总结出了一套静坐理论和方法。他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可见他的这种儒家静坐法,仍然只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功法,是一种大众化的做法。

儒家功传承了几千年,但先圣孔子的功力显然让这些儒家后来者们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提超越。这与儒家功“重入世,轻出世”的目的不无关系。奇妙的是,和道家功、佛家功比起来,儒家功显得很浅显,但正是这种看似“平常”的功夫,却起着帮人们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庸之道:既可处世,亦可养生

《论语》中有关中庸的记载虽然不多,但中庸确实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孔子倡导的最高道德境界。

在《论语》中,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这种德是尧舜时代统治者修养自己,使自己持有中正之心,用以对待百姓,让百姓感觉到公平、公正的“圣德”。

中庸并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调和矛盾、一团和气,或保守固执、不前不进、甘居中游,而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

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中国的养生学也以中庸为重要的指导原则。正常的精神情绪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来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然而七情过度,也会物极必反,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在饮食上,人如果食用过量或食五味过偏,也会损伤肠胃,引起机体代谢失衡而致病。

中庸的原则还提示我们,要有节制地参加社会竞争。随着社会竞争日趋加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每天都在紧张和忙碌中度过,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留给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致使很多人脑力、体力严重透支,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成为患病或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凡事皆有度,必须适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忙中偷闲,懂得休养生息,并不断消除负面情绪,才能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保持身心的健康。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它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养生方式。

《论语》中的饮食养生诀

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饮食养生观,那么,他的观念中包含了哪些饮食养生的秘诀呢?让我们来一一品读。

孔子认为,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吃肉的时候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是大有道理的,因为越精致、精细的食物越容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孔子坚持着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他从来不吃经久变质的食物,腐烂变坏的鱼、肉,食物变色难看的也不吃。食物气味难闻的不吃,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比如吃鸭子,鸭子一定要烤着吃,因为鸭子是属于寒性的,烤鸭子可以把它的寒凉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而鸡是不可以烤的,因为鸡是属于火性的,所以吃鸡只能炖,否则就违反它的本性了。不按照食物的本性进行烹饪的食物,人吃了之后,身体会受到一定的损害。

你可能说孔子他老人家还真挺难伺候的,在吃上就这么多讲究。其实这不是对事物挑剔,而是养生之道无处不在,越是日常的事情,对人的健康来讲就越重要,比如吃饭。我们不妨继续看看孔子还告诉我们哪些饮食养生秘诀。

现代人觉得反季水果、蔬菜是稀罕之物,所以就大买特买、大吃特吃,看来真是把孔老先生的一片好心给忘了。孔子早就说过,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都不要吃。因为食物有自己的属性,饮食就要顺应四时,不合时宜的饮食不但不能为身体补充营养,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西瓜,西瓜性寒,夏天吃西瓜可以帮助去除体内的暑气,防暑降温,但如果冬天吃西瓜,则会助长体内的寒气,使身体受损。所以,孔子提倡一定要吃应季的食物。

孔子说,在烹饪的过程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这其实也是考验一个厨师做事的态度,如果他连食物要切成方的还是长条的都搞不清楚,做不好,那做其他事情也必然会漫不经心、不负责任。这样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又怎么能让人放心食用呢?孔子还说,不要吃调味品配伍不恰当的食物。正如中药,哪几种药配在一起疗效最好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认为调味品也是一样,只有配伍得当,做出来的饭菜才会鲜美可口,让人食欲大增,促进胃肠消化。

孔子对吃肉也很讲究,他说即便你吃很多肉,但肉的量不能代替和超过主食。古人认为,肉食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和补精血的作用,但是如果过量食用,则会加重身体负担,所以不能贪图口福,超过主食的量。这一观点也很符合中医“五谷为养、五菜为充”的饮食养生原则,是说谷物类的饮食才是滋养身体的根本,菜只不过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当主食吃。如果你是一个想减肥的女孩子,也千万不要把蔬菜、水果当饭吃,而不吃主食。

至于饮酒,孔子的观点还算比较“宽松”。他说饮酒可不限量,但是不要让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适量饮酒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是酒后容易乱性,对肝脏的伤害也很大,所以尽量不要喝多。他还主张从集市上买的酒不要喝,买的肉脯也不要吃,因为商人都是重利的,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在饮食的卫生、选材、制作等方面降低要求和成本,人吃了不卫生、不好的食物,必然会生病。

生姜的养生功效有目共睹,孔子也提到生姜可以经常吃,但不能过量。姜可蔬、可药,兼具药食两用价值,有发表、散寒、化痰、止呕、开胃的功效,用于防治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细菌性痢疾等疗效颇佳。但姜性味辛、温,多食可致积热伤阴,损伤正气,出现目红、口舌干燥、身热汗出等症状,所以,孔子的餐桌上少不了姜,但也不多吃它。

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如果吃饭的时候说话、谈笑的话,很有可能噎住、呛着等,从而造成危险。

从现在的饮食养生观点看,孔子的这些饮食观点也十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易经》里藏着哪些饮食奥秘

在饮食方面,《易经》分象形和象义、荤素、寒热、咸淡等,这些正是《易经》“太极生两仪”的一阴一阳原理的体现。

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那具体到日常的饮食养生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就从《易经》的象形和象义食品说起。

所谓“象形食品”,就是指某一食品的形状像什么,它就滋养什么、补什么。比如,核桃的外形像人的大脑,所以常吃核桃就可以健脑益智,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木耳长得很像人的耳朵,所以常吃木耳对治疗耳鸣、耳聋等疾病效果很好;还有腰果长得像肾,所以补肾效果好;而小枣长得像心,所以小枣小米粥最适宜养心。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能够直接滋养脏器的食疗法,如猪肝炒胡萝卜可以治疗女人血虚证;腰果炒腰花可以补男人的肾虚;吃鱼眼就可以改善视力,这是因为鱼眼能提供促进视网膜发育、预防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的DHA,以及提供促进视网膜上皮生长的维生素A;多食猪皮有利于美肤养颜,因为猪皮中含有大量维持皮肤贮水功能所需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能保持皮肤的弹性,预防皮肤松弛,等等。由此可见,食用象形食品可以起到直接滋养相应脏器的功效,简单实用。

所谓“象义食品”,是根据食物本身的偏性来说的。我们知道,食物有温、热、寒、凉四种偏性。中医认为,寒凉食物可养阴,温热食物可养阳。另外,那些生长在背阴处的、向北面的,以及水中的食物,如蘑菇、藕、莲子、水稻等,或者是在冬天成熟的食物,如白菜、萝卜等,均可养阴;相反,那些生长在向阳的、向南面的,以及地面上的食物,如南瓜、向日葵等,或者在夏天成熟的食物,如小麦、石榴等,则可养阳。这些能够滋阴养阳的食物都属于象义食品。

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分,这也与饮食的热性与寒性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热体者,宜进寒食,特别是得了中医称的“热性病”,如高血压、咽喉炎、便秘等,适宜进食芹菜、荠菜、藕、荸荠、银耳、绿豆等寒性食物;而寒体者,则宜进食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黄酒、红参,等等。

因此,我们在吃东西之前,一定要认清食物的属性,这样养生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