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效能人士的50个习惯
761800000058

第58章 拥有双赢思维 (1)

社会学家戴维将双赢比作是一顿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他认为双赢是一种人人都是胜利者的想法,是一种即宽容又坚忍不拔的想法。我不会踩着你的肩膀向上爬,但我也不会对你卑躬屈膝。你关心他人,希望他们成功。但你也关心自己,也希望自己成功。双赢就是海阔天空,认为存在着许多成功的机会。这并不是你的成功或是我的成功,而是我们两人的成功。谁得到的好处多一点并不重要,这好比是一顿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人人都有份。

一、一顿各取所需的自助餐

通用电气公司一名叫唐·琼斯的员工讲述了她第一次发现双赢奥秘时的感受:

第一次发现双赢思维的奥妙,是在我高二的时候,那时我是学校篮球队的女篮队员。虽然我才是个高二学生,但是球打得相当不错,身高也足以成为大学篮球队的首发队员了。我有一个好朋友玛琳,也是个高二学生,也被选入大学篮球队的首发队员。

我比较擅长中远距离投球,常在10英尺外投篮,一场球打下来我能投四五个这样的球,而这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但不久后,玛琳变得显然不喜欢我在球场上成为观众注意的中心,于是决心有意让我得不到球。无论有多好的投篮机会,玛琳都不再将球传给我了。

一天晚上,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之后,由于玛琳在比赛中一直不给我球,我像以往一样都快气疯了。我和爸爸谈了很久很久,什么都对爸爸说了,表示了我对玛琳化友为敌的愤怒。长谈之后,爸爸告诉我说,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一得到球就传给玛琳。一得球就传给玛琳,我认为这是爸爸给我的最愚蠢的一个建议。可爸爸只说这样做一定有用,说完他就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厨房的餐桌边自己去想。我才没费那个功夫,我知道这样做根本没用,将老爸的傻建议丢在了一边。

很快就要打下一场比赛了,我决心让玛琳在比赛中出出丑。我做了周密的策划,并开始着手实施让玛琳丢脸的行动。当我第一次拿到球时,我听到爸爸在观众席上大声叫喊,他的嗓音低沉,尽管我在打球时非常专心,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但是我总是能听到老爸低沉的嗓音。我一拿到球,老爸就大叫:“把球传给玛琳!”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做出了我知道是正确的举动。虽然我也可以投球,可我看见了玛琳,将球传给了他。玛琳愣了一下,然后转身投篮,手起球落,2分。我在回防时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为另一个人的成功而由衷地感到高兴。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们的比分领先了。赢球的感觉真好!上半场我继续同玛琳合作,一有机会就将球传给他。下半场我依然积极与玛琳配合,除非适于别人投篮或由我直接投篮更好。

这场比赛我们赢了。在以后的比赛中,玛琳开始向我传球,而且也像一样一有机会就传给我。我们的配合变得越来越默契,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在那一年的比赛中,我们赢了大多数比赛,而我们两人也成了家乡小镇中的传奇人物。当地报纸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我们两人默契配合的报道。总的来说,我在比赛中的得分也比以前多了。

这次比赛给琼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体会到了双赢,想法的奥妙。正如戴维教授所言,双赢总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这就好像是一顿无尽的美餐,让你享用不尽。就像例子中琼斯所看到的那样,希望别人成功使自己充满了快乐。通过比赛的配合,琼斯并未因此而得分减少,相反最终却得了更多的分。实际上,与为了私人恩怨而拒绝配合比起来,她们两人都投进了更多的球,赢得了更多的比赛。

由此可见,双赢对于一个人做事的绩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琼斯一样,詹森一开始也没有认识到双赢的意义:

“最初我并不懂得双赢的真谛,不过我开始将这种想法运用于毕业后的工作中,为其效果吃惊。现在我已运用这种想法有两年之久了,这个习惯效果之大的确令人吃惊,我真希望我能早些懂得它就好了。它使我懂得如何运用我的领导才能,以及对工作采取一种‘让我们来使工作变得更为有趣,让我们使工作成为我与老板双赢’的态度。现在每个月我都要同经理坐在一起,然后告诉她我在公司看到的一切未做而我愿做的小事。

上次我同经理见面时,经理对我说:‘我总是在想我们如何把这些漏洞堵上。我对你主动寻找机会和一心做出成绩的精神印象深刻。’并且答应每小时给我加1美元的工资。”

由此可见,对于职场人士来讲,这种双赢的本质是有感染力的。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帮助别人成功和愿意与他人分享荣誉的人的话,那么你就不愁没有朋友。如果你的周围充满了对你的成功感兴趣而又希望你成功的人,你在工作中就会充满与别人合作的热情。这对你工作绩效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几种常见的人际模式

史蒂芬·柯维博士认为,双赢不是一种个人技巧,而完全是一种人际交往模式。根据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史蒂芬·柯维将人际关系的思维分为下述四大类型。

1利人利己(赢/赢)

这是一种双赢的人际思维模式。为自己着想不忘他人的权益,谋求两全其美之策,这种关系自然令人满意,乐于合作。持有此种思维方式的人将工作看成一个合作的平台,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然而,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则。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2损人利己(赢/输)

损人利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人际交往模式,也是双赢思维中最大的误区。很多人从小就浸淫在“损人利己”的观念中。在家里,手足之间有高下之分,乖孩子会获得更多宠爱与特权。这就等于告诉儿童:爱是有条件的,要得到父母的爱,就得与兄弟姊妹竞争。

在工作中,更是以成败论英雄,强烈的竞争让人们彼此与对方心存戒备。

同样,运动比赛也强化竞争的观念,提醒观众与选手,人生同样是一场零和游戏,必须分出胜负,而且惟有击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法律则硬把人区别为敌对双方,打官司就为分出我是你非。

由此可见,从幼年教育到毕业后参加工作,步入社会,我们的生活时刻笼罩在竞争的气氛下。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下要想更好地生存就要坚持双赢的原则。

3损己利人(输/赢)

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是个人主义的两个极端。有些人生性消极,习惯于委曲求全,这比损人利己的想法更要不得。这种人无所求,无所欲,也没有原则,只急于讨好别人,容易受人左右。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受,深恐得罪人,惟有借别人的接纳来肯定自我,这种习性正中损人利己者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