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支海民文集
7553700000143

第143章 拾秋 随笔 二

岁月不可以复制,却能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

凤栖有一条西沟,西沟离凤栖县城最近,西沟曾经是凤栖人餐桌上主要的蔬菜来源。一股股细如绢丝的山泉从山的皱褶渗出,汇龙在一起,形成一条永不枯涸的溪流,小溪流过十里山沟,山沟里散布着移民部落用汗水和勤劳开垦出来的大小不一的水田,大的地块不足一亩,最小的地块只能点种几窝洋芋。

每天早晨迎着第一缕晨曦,总能看见几十条扁担在西沟坡上晃悠,菜农们把鲜嫩的菜蔬装进条框内,用扁担挑进凤栖县城,在十字路口一字摆开,迎接家庭主妇们挑剔的眼睛。那时节两分钱一根黄瓜,一分钱一把韭菜,好像用不了一毛钱,就能把菜篮子装满,菜农们一担蔬菜百十来斤,也只能收入一块来钱。贵翔叔的热包子一毛钱四个,一碗热腾腾的油茶只卖两分钱,就那样菜农们也舍不得用卖菜所得收入买一碗油茶喝,而是从条框里拿出冷糜子馍在啃。

西沟大约有三、四十户人家,分布在十里山沟的狭长地带,家家都有一段心酸而不尽相同的历史,老一辈人肩挑全部家当离乡背井来这里谋生,靠山的地方挖一孔土窑洞就能安家,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对苦涩日子的悲伤,耕云播雨,种植希望,偶尔,土窑洞里传来婴儿降生时的哭声,移民部落在这里扎根,繁衍子孙。

每到星期天或者假日,我们一群小孩子最爱相约到西沟玩耍,把鞋脱掉,光脚板在小溪里行走,那时候溪水清澈而透明,不小心被小螃蟹咬住脚指头。有时瞅菜农不注意,偷偷地摘一根黄瓜或者西红柿,放到水里淘淘,狼吞虎咽地塞进嘴里。周围的群山苍翠欲滴,所有的生命都是那么鲜活,渗透着绿色的汁液,山坡上有人甩响羊鞭吼起了酸曲,一只母鸡涨红着脸钻出鸡窝,“多大多大”地夸赞,公鸡显得不屑一顾,站在茅房墙上代替主人回答:“知道了——”村姑一手提着裤子从茅房钻出来,慌慌张张地蹲在鸡窝前去收鸡蛋。

日子虽然苦涩,却感觉和谐、温暖,没有追名逐利,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相互间使绊子,没有任何污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凤栖城内的污水排入西沟,虽然沿途的山沟依然渗出清澈的泉水,但是主河道却被城市污水污染,一道黄色的溪流顺着主川道喧哗,嗅气熏天,山沟里已经没有住户,政府生态移民,把几十户菜农迁入凤栖住进高层匣式建筑内,享受有限的空间和阳光。住宿问题由政府一次性补贴,可是菜农的生活却难以为继,好在近些年摩托车和农用车不贵,西沟的菜地依然没有荒芜,菜农们骑上摩托下沟种菜,用农用车把蔬菜拉到农贸市场出售。

人民公社时期,笔者曾经在西沟驻队,那时的头衔是“养猪专干”,也是我一辈子荣任的最大的“官”。菜农们卖完蔬菜从县城返回西沟,总要从机关的厕所里挑一担茅粪,地里的蔬菜被茅粪滋养,发疯般地猛长。那时很少用农药、很少用化肥,好像没有什么病虫害,就连沟畔上的毛杏也用衣服袖子擦一下塞进嘴里,很少能吃出来虫害。

喜欢深秋顺着十里山沟漫步,山沟里的土窑洞大都坍塌,那一片片大小不一的菜地依旧,偶尔间看见菜地里有一个菜农在耕作,便走过去跟他闲谝。

相互间认出来了!那是西沟的菜农老张,我驻队时他只有三十来岁,现今可能已经过了七十岁的门坎,不过看起来仍然健康,说话嗓门特别大,生怕别人听不见。

因为是熟人,就坐在地畔闲谝,老人告诉我,现在的茅粪上到菜地里根本不管用,土地已经让化肥吃得上了瘾,拖拉机拉一桶子茅粪赶不上二斤尿素,几天不打农药菜叶上就会出现虫害。人们的餐桌上只剩下化肥和农药两种化学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