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好心,成好事
753700000036

第36章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2)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对手,每一个敌人,对我们来说既是一颗炸弹,又是帮助我们进取的燃料;既是一种孽障,又是一种善缘。对手在折磨我们、打击我们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种种机缘,让我们有更多进步的空间。

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正是对手的追赶才驱使我们向前迈进,驱使我们生命的车轮不断地滚滚前行。只有与对手同在,才能改写我们此刻与未来的历史。

有人说,世界上的任何石头都能化作脚下的台阶。石头在成为绊脚石的时候,也是垫脚之石。那些总是抱怨绊脚石太多的人,很难拾起任何垫脚石;而那些能将绊脚石看做垫脚石的人,往往能站在更高的地方俯视。每个对手或敌人,正是这样一块让人越站越高、越站越稳的石头。所以,我们应该用感恩的心对待对手,给自己修炼身心的时间。

不但如此,若能以大慈悲的情怀将对手化为朋友,将一切干戈化为玉帛,那么我们的所得将更加丰厚。

能知福,也能造福

【佛心智语】

珍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拥有,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感恩。然而,我们在珍惜当下的同时,也要为未来的福缘创造新的因缘。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缘起法。所谓缘起,即诸法皆由因缘而起。在佛法看来,任何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因(起根本、内在作用的条件)、缘(起辅助、外在作用的条件)集合而生起、变化和消亡的。

一言以蔽之,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条件的暂时集合,既像车子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又像三捆芦苇互相支撑而得坚之,若去其一,余二则倒,若去其二,余一则倒。佛曾为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因缘的妙就妙在它的不可思议,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偶然,而只有伪装或偶然的必然。正因为因缘如此之复杂,所以我们很难看清它或者把握它。

有一天,马胜比丘在托钵行乞的时候,遇见了婆罗门大学者舍利弗(后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

舍利弗看见他容貌威仪,不同常人,便问他向谁学道,教义如何。

马胜比丘便说出了一首偈:“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很高兴,回去向目犍连(后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说了,两个人便携其弟子一起皈依了佛。

佛度有缘人。其实,很多的事情,在看似偶然的背后都深深地隐藏着必然,而必然又等待着偶然来成全。也许,这就是缘之妙不可言之处。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起结果的直接的内在的原因;缘,指外来的相助的间接原因。简而言之,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万物皆因因缘之聚散而生灭,即缘起缘灭。

一个人的缘起关系——个人是存在于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之上的。个人常常受外界善恶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影响周围。例如一个学生受同学、长辈、老师等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是家庭、学校、公司,还是地方团体、国家,我们时时刻刻都置身其中,受它们的感化、影响,同时也予以它们善恶的影响。这种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就是相依相成的缘起关系、有机的连带关系。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因缘。正如赵朴初感叹因缘的巧妙诗句一样:“因缘不思议,新昌喜再来。眷眷佳客至,代代好花开。”

在漫漫的生命旅途之中,我们应当且行且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我们懂得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因为知福,所以我们惜福。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相遇,一切皆是缘,惜缘即是惜福。

爱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要惜情;爱护才华横溢的人,就要惜才;爱护彼此之间的缘分,就要惜缘;爱护飞逝的时光,就要惜时;爱护自身的力量,就要惜力;爱护来之不易的福报,就要惜福,等等。

人活在因缘之中,不仅要知福,惜福,更要造福。已有的福缘是过去因缘造成的,珍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拥有,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感恩。然而,在珍惜当下的同时,我们也要为未来的福缘创造新的因缘。

所谓“种三亩福田,收一世福缘”,就是说人要为自己造福。没有福缘,珍惜又从何谈起?相反,只有在立身处世中,时刻贯彻自己的信念,抱持一颗爱惜之心,懂得爱,能知福,才能广结善缘,为自己造福。

与人和气,处处都有善缘

【佛心智语】

只有交际的双方“知和而和”,才能和衷共济。正如世间缘分不可强求一样,佛家讲一切随缘,但随缘并不意味着随便。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丽与鲜润;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徜徉,才显得静穆与安详;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与安然。

佛家对于“和”的理解,是指一切平顺,即在不惹天怒人怨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忍让,以达到彼此交往和气共融的状态。“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这也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所以,只有交际的双方“知和而和”,才能和衷共济。倘若只有一方去追求和睦,而另一方却十恶不赦,那么“和”只能是幻想。

把这种“知和而和”的观念应用于普通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搞庸俗的一团和气,不吹吹拍拍,不各怀鬼胎。随缘不能随便,当坚持处不可一味变通。只有经常处于“知和而和”的状态,在团体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达到因和而长久的生存状态。

很久以前,在雪山下面住着一只两头鸟,一头叫优波迦喽嗏,另一头叫迦喽嗏。两头鸟有一个生活习性,就是当一个睡觉时,另一个一定是醒着的,这样它们才能观察外边的世界,知晓四周的动静。

一天,两头鸟在一棵摩头迦果树下休息,微风徐徐吹来,优波迦喽嗏渐渐地进入梦乡,而迦喽嗏则悠然地看着万物。这时,一阵风起,带来了摩头迦果树的花瓣,花香也随之扑鼻而入,醉倒了迦喽嗏。它心想:这么美味的花,要是能吃掉该多好啊!可是优波迦喽嗏还在睡觉呢?迦喽嗏望了望熟睡中的优波迦喽嗏,转念一想:没有关系的,我吃掉花,到了肚子里,优波迦喽嗏会和我一样,增长能量,蓄养精神的。这样一想,迦喽嗏没有等优波迦喽嗏醒来就独自吃了花朵。

没过多久,优波迦喽嗏醒了,接着,打了一个长长的饱嗝。它诧异地问迦喽嗏:“你吃了什么美味的东西,令我感觉这样饱,这样舒服?”

迦喽嗏如实地回答了优波迦喽嗏:“我吃了摩头迦果树的花朵,当时你正在睡觉,我想,反正我吃了花,你一样会有饱的感觉,所以就没有叫醒你。”

优波迦喽嗏听了这番话,很生气,心想:趁我睡觉的时候,你自己竟然吃好吃的。以后,我碰着好的东西,也要自己享用,不叫你。

过了一段时间,两头鸟正好在一片丛林中休息,优波迦喽嗏看到了一朵毒花,它想:我要吃掉这朵有毒的花,这样,我俩就一块儿死了。于是它对迦喽嗏说:“今天你先睡吧!”迦喽嗏没有多想,没过多久就睡着了。

等迦喽嗏熟睡后,优波迦喽嗏吃了毒花。迦喽嗏醒来后,觉得浑身都不舒服,胃里一股恶臭的毒气,它问优波迦喽嗏:“我睡觉的时候,你吃了什么东西吗?”优波迦喽嗏告诉了它自己吃毒花的事情,迦喽嗏责怪它不该干出这样的傻事,但是再怎么责怪都没有用了,毒花的毒性很快发作,两头鸟最终含恨而死。

这是《佛本行集经》中的故事,像两头鸟这样紧密相连的人,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甚至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共同体。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一时的仇恨而打破了共同体的和谐,那么我们就会像两头鸟一样,最后共同灭亡。

繁华世事蒙蔽了世人的心,所以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变得不善于与人相处,变得因琐碎小事而斤斤计较。而人们一旦体悟到“和”的美好,那么他们的生活便会在那时那刻发生本质的变化。

回报亲恩是做人的起点

【佛心智语】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心存孝敬,才能找到做人的基准。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时,曾为比丘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在印度波罗奈国流传着一个陋习──当父母年老时,子女就将他们活埋,以节省食粮来养活子孙。时间一久,这竟成了这个国家的法律规定。

波罗奈国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十分孝顺,因此,他对国内有这样一条法律实在不能认同,总希望有一天能够修正它。

岁月不饶人,长者逐渐老了,儿子为了孝顺父亲,便偷偷在地下建了一间密室,将父亲藏在里面,每天以上好的饮食来供养父亲。他的孝心感动了天神,天神现身前往相助。天神手中拿着一卷纸,来到波罗奈国王的面前,对他说:“这张纸上有四个问题,如果七日内你能够解答出来,那么我就拥护你和你的国家;如果你答不出来,那么我就把你的头劈成七块!”说完,天神就立刻消失了。国王紧急召集群臣共同商议,然而,大家望着纸上的四个难题,绞尽脑汁却还是束手无策。期限一天天逼近,国王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他将问题昭告天下,说解答出问题的人,能得到最大的奖励:不论什么要求,国王都答应他。

天神给国王出的难题是:什么是最大的财富?什么是最大的快乐?什么是第一美味?什么最长寿?

长者之子见到这四个问题,便立即跑回家询问密室中的父亲。长者一一给出了圆满的答案:信用是最大的财富。修行正法是最大的快乐。诚实语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