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可以更聪明
753300000002

第2章 思维风暴,给你的大脑来次洗礼 (1)

什么是思维风暴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学者奥斯本提出的。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目的是激发人类大脑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够产生出新的想法,新的观念。

美国的北方每年的冬天都是十分的寒冷,尤其是进入12月之后,大雪纷飞。对当地的通讯设备的影响严重,因为大雪经常会压断电线。

以往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没有一种能够成功,基本上都是刚开始有些效果,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战胜自然环境。

奥斯本是一家电讯公司的经理,他为了能决绝大雪经常性的阻断通讯设备的数据传输。召开了一次全体职工的会议,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开脑筋,畅所欲言,能够解决问题。

他要求大家首先要独立思考,参加会议的人员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要考虑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抑或是完全行不通;

其次,大家发言之后,我们不要去评论这个想法是好还是不好,发言的人只管自己发言,而评断想法值不值得借鉴的话,最后交给高层的组织者。

再次,发言者不要过多地考虑发言的质量,也就是自己提出来的想法到底有多么多的可行性,这次会议的重点就是看谁说的多。

最后,就是要求发言的人能够将多个想法拼接成一个,优化资源,尽可能的想出一个效果最为突出的解决办法。

说完规定之后,参加会议的员工便积极的议论起来,大家纷纷出招。有的人说要是能够设计一种给电线用的清扫积雪的机器就好。

可是怎么才能爬到电线上的,难道是坐飞机拿着扫把扫吗?这种想法提出来之后,大家心里都觉得不切实际。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通过上面提出的坐飞机扫雪想到可不可以利用飞机飞行的原理,让飞机在电线的上空飞行,通过飞机螺旋桨的震动,把电线上的积雪扫落下来。就这样,大家通过联想飞机除雪的点子,又接着发散思维想到用直升机等七八种新颖的想法。就这样仅仅一个小时的时间,参加会议的员工就想到九十多种多种解决的办法。

不久公司上层根据大家的想法找到了专家,利用类似于飞机震动的原理设计出了一种类似于“坐飞机扫雪”的原理的除雪机,巧妙地解决了冬天积雪过厚,影响通讯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还很聪明地避开了研制时间长、费用大的方案。

从研发除雪机的案例可以看到,这种互相碰撞的能够激起脑袋中的关于创造性的“风暴”,也就是所谓的头脑风暴,英文是brainstorming。虽然其原意是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但是通过奥斯本的引用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实施。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也正是对于那些天资一般的人,如果进行这样的互相补充,一样是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成绩的。也正是奥斯本的头脑风暴的方法,从而另外一个角度证明通过“头脑风暴”的这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形式,可以集思广益的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如果按照头脑风暴会议的处理形式分类的话,又可以分为直接和质疑的两种。前者是指在群体激发头脑思维的时候,仅仅考虑的是产生出更多新颖的办法和想法,而不是质疑或是否定某一个的想法;而后者,质疑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去之糟粕,取之精华,最终找到可行的方案办法。

说到分类,又不得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指,在多数人商讨决策的时候,由于个人心理因素的问题,往往会产生大多数人同意于某个决策而忽视了头脑风暴的本身。这样的话就会大大降低头脑风暴的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决策的质量。

而头脑风暴法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减轻群体心理弊端,从而达到提高决策质量,保证了群体决策的创造性。

头脑风暴法的具体执行就是,有相关的人员召开会议。在开会之前,与会的人员已经清楚本次的议题,同时告之相应的讨论规则。确保在相当轻松融洽的环境内进行。不要急于表达评论,使大家能够自由的谈论。

给大脑装上想象的翅膀

也许你不会轻易相信,仅仅用头脑想象完美的动作就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了证实想象力的威力,研究人员以改进投篮技巧为试验方式,将被试验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学生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第二组学生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每天花1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想象中纠正自己的动作。

研究人员分别记录下三组学生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投篮成绩,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学生每天实际练习20分钟,20天过去了,进球率增加了24%;第二组的学生因为没有练习,所以也没有任何进步;第三组学生每天花10分钟的时间来想象练习投篮20分钟的情景,最后进球率增加了26%! 比每天练习实际投篮的学生进步得更快。这表明,想象力的作用无法比拟,不可忽视。

有一位高尔夫球手,他的成绩总是在90杆左右徘徊。一场战争后,他沦为一名战俘,被关在狭窄阴暗的牢房中,而且身体状况也在持续不断地恶化,那7年里他都没有再碰过球。

在头7个月里,他天天祈祷以求获释,当一切已然绝望后,他决定找一个办法让自己生存下去。在那狭小的牢笼,他决定用想象打高尔夫球。7年间,他每天都在脑海中打一次18洞的高尔夫,而且想象每一个具体细节——天气、赛程、服饰、树木、发球区以及旗杆的位置。同时,他进一步想象击球的每一细节,用眼睛盯着球,背部摆动挥杆,于是球在空中划过完美的弧线。

他就这样用想象去打这18洞球,用与实际打球所花时间相同的4小时想象完成整个过程——7年后,当他重回高尔夫球场时,他居然打出了74杆的好成绩。

迎接风暴洗礼,从拒绝盲从开始

影响大脑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从众就是其中只之一。

从众,就是一个人因受到群体的影响,转变原有的态度,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造成思维定式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通常表现为在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时候,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人云亦云;多数人做什么、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什么、怎么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位心理学家讲过一个有趣的案例,生动地阐释了从众这一心理现象。

大街上,一个行人突然向东跑去,接着,卖报的小伙子也向东跑去,又有一个中学生背着书包向东跑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十几分钟以后,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在向东跑,嘴里还不断地叫嚷着什么“上帝”、“大堤”之类的话语。

就这样,大街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刹那间几千人像潮水一样恐慌地朝东方涌去——但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人群的喊叫声中依稀可以分辨出一些信息:“决堤了”、“向东跑”、“东边远离大河”、“东边最安全”……

有一个人从路边经过,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问正在跑的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事?”得到的回答是:“别问我,我不知道!”

你是否觉得有些好笑,刚开始只是一两个人由于自己的某种原因跑起来,不料过不了多久,所有的人都跟着跑起来。其实,跟着跑的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向东跑只是因为看到别人都在跑。

其实第一个向东跑的人只不过是突然想起出门时忘了很重要的东西,急着回去取;而报童和中学生也不过是因为突然想到有什么要紧的事去做,却引起了一阵大恐慌——这就是从众心理的盲目性。

也许你看了这个故事觉得很可笑,其实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盲从的行为表现。和朋友们上街购物,挑来拣去终于选中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朋友们普遍认为这件衣服不怎么适合你、不怎么实用等,罗列了一大堆反对意见。这时候,你会坚持买下这件衣服还是顺从朋友的意见,放弃这件重新挑选呢?

你驾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红灯亮着,周围却没有一个人停车,而是对红灯视而不见往前闯,尽管你清楚地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你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

再比如,你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获得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新想法。当你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位同事,那位同事说:“这不可行!”你又告诉第二位同事,第二位同事还是说:“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你告诉自己:“大家都认为我是错的,看来我的确是错了。”

有好事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在排队进入剧院的时候,有意识地朝墙边的一个死角看了一眼。其实他知道那里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想看看后面的人有什么反应。没想到,从他后面的那位先生开始,每个人走到这里都要停下来朝那个死角看上一眼,几乎无一例外。

产生从众心理是基于一些人性的特点。人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并且时刻都在为维护这种群居而努力着,一旦发现某人在思维或行为方面“不合群”,大家便会采取许多方法排斥他、打击他,迫使他“改邪归正”,重新回到整齐划一的“群”里来。有关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小组中,安插了一位特立独行的“不合群”者,无论讨论什么事情,他总是与大家持不同的意见。后来,专家请这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去参加一次令人不愉快的惩罚性实验,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推荐了那位“不合群”的人;再请同一个小组推荐一人去参加一次有奖励的实验,结果没有任何一个人推荐“不合群”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