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全3册
7529900000088

第88章 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23)

尽管对于慈禧太后的政治才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但是反对她的历史学家都不得不承认,慈禧太后所推行的政策大多数都是成功的,即使在人们看来是非常疯狂的与义和团联合的时期。慈禧太后做决策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突然袭击、攻其不备的机会主义,虽然不是人人都赞同,但她确实是救了中国。光绪帝一心救国,厉行改革,虽然成效有限,但也使得西方人等待中国解体的愿望破灭。在慈禧太后去世后,关于“中国解体”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毫无疑问,慈禧太后是幸运的,虽然遭受非议,但仍然紧握大权。这不仅在于慈禧太后的机智灵敏,还在于她对不同意见不同派别人的合理利用,而又是谁给予了慈禧太后最大的帮助呢?这些人正是慈禧太后亲自挑选来帮助她管理朝政的人。而这些人之间并不是朋友关系。改良派、温和派、保守派共同聚集在一起,只为了协助慈禧太后服务中国,维护中国完整、统一。

关于慈禧太后早期对中国进行内部改革的态度此前已经谈论多次了,这里便不再赘述。1898年,她憎恨改革,不久之后,又突然宣布要进行改革。因此,外国人此前说她不是一个真正的改革者,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虽然她怒斥康有为,禁止报刊自由言论,但与全国上下许多麻木不仁、反应迟缓的人们相比,慈禧太后内心还是开明进步的。如果把她对康有为的反对以及1902年后她所推行的令人惊叹的新政结合起来看,我们无法相信慈禧太后真的是那个耐心等待时机成熟、在人们觉醒提出改革要求后才推行改革的人。在1898年时人们并没有觉醒,并没有改革的诉求,因此光绪帝才会遭遇反对。而义和团在1900—1901年间的惨败却让公众情绪产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也促使慈禧太后开始着手去推行一场真正的变革。这也使得在康有为之后的改革者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关注,我们只能说,历史真的是会戏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类似于光绪帝企图在三个月内把极端顽固的保守派变为开明进步的改良派的这样不切实际的诏书发布了。中国所需要的正是慈禧太后这样的改革者。正如慈禧太后在诏书所说“开始一场循序渐进的变革。”而如此循序渐进的变革自然会给中国带来利处多多?。在了解慈禧太后进行新政的基础是多么的坚实之后,在慈禧太后带领着所有大清子民在改革之路上前行时,难道我们还能否认她的真诚吗?

在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宓吉先生在《英国人在中国》中对其性格特点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说:“慈禧太后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且能够坦然面对各种挫折……如果她颠覆千年传统,违背伦理纲常所推行的变革能够成功,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她是一个成功的女性。”

这些便是慈禧太后的优点,也许有人会更愿意把这称为慈禧太后的魅力,不论是慈禧太后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会否认她的机智灵敏、圆滑老练,在一些西方人所写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慈禧太后机智灵敏、圆滑老练的例子。

接下来我将讲述一个关于慈禧太后的故事。

1882年年初,李鸿章的老母亲身患重疾,而李鸿章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没有回到家乡看望老母亲,因此李鸿章向慈禧太后请假,希望能够回去见老母亲一面。慈禧太后批准了,还赐给李鸿章八盎司人参带回家给老母亲?。但不幸的是,在李鸿章回到家前,他的老母亲就驾鹤西去了。随后,李鸿章打算为母服丧戴孝27个月,并向慈禧太后递交了辞呈,辞掉内阁大臣和总督的职务。慈禧太后并没恩准他的辞呈,而是在回复说,只允许服丧戴孝100天,100天后回朝复命。慈禧当时是这样劝服李鸿章的:“对于母亲而注释:①6月27日,在回复一份关于建议加强中西对话,在中国推行宪政的奏折中,朝廷对变法给予了肯定,并严厉地指出,变法时间不得少于九年,因为在大清推行宪政的时机还未成熟。② 在慈禧太后去世前一个月,当听闻袁世凯身体抱恙时,也将人参赐给了他。实际上,慈禧太后很乐意赐予他人中药。1888年,清军到海南镇压原住民暴乱时,听闻当地的恶劣天气让全体官兵感到不适,她便赐予他们十大盒“灵丹妙药”。言,只有儿子服务于国家,为国家鞠躬尽瘁,才能安慰她在天之灵。”

1900年,袁世凯母亲去世时,慈禧太后面对同样的情况,也是同样的处理办法。

若不是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冷酷无情地对待光绪帝,也许在她的子孙后代眼里,她一直都会是一个满怀柔情的长辈,而那些外国女士也会在接触过慈禧太后后给予其正面评价。她的亲戚也不会抱怨她忙于朝事而忽略了他们,尤其是她的侄女们。她为她的侄女们牵线搭桥,安排了美满的婚姻。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对格格们也关怀备至,例如,庆亲王的女儿们,她常常对她们嘘寒问暖,同时,她还收养了恭亲王的女儿,给予其尊贵的身份。慈禧太后还把一些寡妇收为她的侍从,这虽然严重违背了满汉传统,使慈禧遭受到强烈攻击,但慈禧的坚持使得这些寡妇拥有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在阅读了几个外国观察家对宫廷生活描述的第一手资料后,我发现越来越难以判断谣言中那个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的真实面目了。

现在看来,慈禧太后性格刚柔并济,非常吸引人,没有人会质疑她的意志力。从表面上看,慈禧太后是温和柔弱的,她所有的情绪几乎都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她脸上永远带着礼貌性的微笑,她的内心难以让人捉摸。前面曾经说过,慈禧太后通过自己努力,认真钻研中国经典名著,最终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语言方面,她也颇有天赋,说得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她的书法也饱受赞誉。手拿画笔的她,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画家。赫兰教授曾断言,如果慈禧太后把她时间全部用在绘画上,那么她定然会成为当朝最有名的画家。慈禧太后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把自己所作之画赠与他人,包括很多外国使者也得到了她的精美画作,画中的主题通常为:“幸福”、“长寿”、“财富”以及“和平”,大多数主题都是通过花来表现,在画的尾部还会盖上她的印章。

虽然在中国,花是美好的象征,给予人们很多欢乐,但是慈禧太后对花的喜爱却招来很多非议。圆明园和颐和园的花园都建得异常奢华,尤其是圆明园中的万花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慈禧太后还非常喜欢动物,除了猫。慈禧太后还自己培育了一个狗的品种,1901年被引进到西方。鸟儿也是慈禧太后的最爱,卡尔小姐还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慈禧太后将一只从笼中逃跑的鸟召回的故事。

在慈禧太后西逃之后,西方列强闯入宫中,大肆掠夺和破坏宫中之物,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宫中各殿精美的装饰。在慈禧太后回宫之后,她又将颐和园装饰一新。但美奂绝伦的宫殿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也许正如亚述王在尼尼微(古代亚述的首都)所说:“宫殿是无与伦比的”。与其说紫禁城是一个住所,不如说它是一个博物馆,里面珍藏着许多宝贝,他们来自世界各地,静静地在每一个角落展现自己独特的美。

慈禧太后的储秀宫是最奢华的宫殿,里面的精美装饰无一不显示出慈禧太后一流的品味,但她宫中的西洋摆件并不如光绪帝的多。

传统的中国室内装修是非常细致甚至是吹毛求疵的。在宫中,雕刻必须在红木上进行才能显档次,壁毯通常都是丝质的,瓷器一定是那个年份最好的,而挂画多出自清朝历届皇帝。据赫兰教授说,慈禧太后的寝宫相对朴素些——只有一只钟?、床上放着一床黄色缎面褥子、褥子上则是丝质床罩的被子而长长的帘子从天花板一直垂坠到地上、一张小桌、简单的墙面装饰以及为服侍慈禧太后的宫女准备的炕。除此之外,便是摆满了贡品的祭坛。1900年时,皮埃尔·洛蒂还在此看到了一尊木制的佛像。

注释:①光绪帝的寝宫却摆满了钟,在颐和园的正殿中,至少摆有85只钟。

慈禧太后平时特别小心谨慎,她只用宫中生产的肥皂和香水。她对香水十分钟爱,但她从来不化妆,因为在中国寡妇是不允许化妆的。

慈禧太后年轻的时候,是美人一个。正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吸引了咸丰帝的注意。但是西方人再也没有机会一睹她年轻时候的风采了,因为慈禧太后同意接见他们时,她最好的容颜已经逝去了。因此对于慈禧太后的容貌,在西方人中还有很大分歧。

为慈禧太后画像的卡尔小姐在近距离观察和接触她后,这样描述道:

“慈禧太后身材比例匀称,体态端庄,气质出众;双手优雅小巧,手型线条柔和而优美;五官长得恰到好处,尤其是耳朵,长得非常富态;头发乌黑浓密,额头圆润饱满;眉毛纤细修长,微微拱起;双眼明亮有神,大小适宜;鼻梁高挺,在中国传统中,这意味着‘财富’;上嘴唇紧致、丰满;嘴虽然稍大,但是唇红齿白,依然漂亮,嫣然一笑,魅力四射;下颚虽然广阔,却显得她异常顽强。慈禧太后告诉我她已经69岁了,但看起来也就不过40岁的样子。”

康格夫人的观点我们之前已经看到了。和很多美国人一样,她对待慈禧太后也是非常热情的。但英国女士却对慈禧太后的长相评价较低。利特尔夫人与卡尔小姐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见到慈禧太后,她说道:“慈禧太后的样貌与她的年龄相称,也就68上下的样子,她的脸庞很大,并且还有双下巴。她的眼睛是我见到的所有人里长得最长的,眼角下垂,显得不太精神,而人们常说的她的冷冰冰的微笑我却没有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她的亲切的笑容,她的笑容甚至可以融化所有人冰冷的心。当她沉默时,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她强大的气场。”她还说道:“认为慈禧太后长着一张谄媚的阿谀奉承的脸的,其实是对她阳光般的笑脸的误解和抹黑。”

在同一时期见过慈禧太后的苏珊·汤利女士在一本书中写道:“她告诉我她已经68岁了,但她的头发仍然乌黑浓密,黑得像染上去的一样,而她看起来也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看了这么多女性对慈禧太后的评论后,让我们来看看一位男性,老传教士马丁是怎样评价的,他写道:

“慈禧太后比欧洲女性的平均身高还要再矮一些,但她匀称的身材和优雅的举止就已经让她光芒四射。她性格开朗活泼,十分讨人喜欢;她的肤色不黄,而呈淡淡的橄榄色,她的眼睛在又长又黑的眼睫毛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灵动,而眼睛深处藏着的则是欢愉抑或愤怒。她看起来不过40岁的样子。”

据说直到慈禧太后年老时,她最为满意的部位都是双手和双足。她一直留着长长的指甲,指甲上还套有翡翠亦或镶着珠宝的金器作为保护。慈禧太后和其他传统中国女性不同,她并没有裹脚,但她的双脚依然非常之小巧,她六寸金莲在满族旗鞋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高贵,但慈禧太后的身高,也只有五英尺而已。而她的头发则如海藻般乌黑浓密甚至连苏珊·汤利女士都觉得美得不真实。她的微笑并不如别人所说的那样冰冷,相反是非常吸引人的,嫣然一笑,姿态横生。她的声音如银铃般悦耳动听,甚至还显得有些稚嫩,即使到她70岁的时候,她的声音听起来就像17岁的少女一般。

总而言之,慈禧太后看起来是一位气质出众,保养甚好的女性,在年轻的时候,她相貌非凡,年老之时,即使在西方人眼里,她也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在她统治末期所拍摄的照片看来,照片中的她依然神采奕奕,不显老态。另一方面,卡尔小姐在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展出的慈禧太后的画像也显得很和善。在画中,我们并不能看出这位五英尺高,70岁的妇人,是一位霸占皇位多年的强势之人,虽然她并不受四千二百万天朝子民的爱戴,但却备受尊敬,虽然世界各国也不怎么待见她,但至少还存有敬意。

也许,画笔之下很难呈现出慈禧太后的真实模样和气质,在作家的笔下也是如此。为了尽量客观,在描绘慈禧太后的时候,我也不敢对她做出明确的定论。也许是因为,1861—1908年这一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而“新政”的影响也渐渐显现。对我们而言,给予慈禧太后非凡的人格以褒奖并没有那么困难,对慈禧太后一生所做出的贡献也能够客观看待,慈禧太后本人正如她的徽号一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即:善良、幸运、正直、乐于助人、幸福、谨慎、明朗、欢快、认真、真实、长寿、端庄、虔诚、慷慨、高贵、明睿。

§§§第22章附录——慈禧太后的身世

赫兰教授在《中国的宫廷生活》中,对慈禧太后的身世有了新的发现。他对慈禧太后身世的好奇主要源于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在宫中做保健医生的时候,有幸接触到很多皇室成员,其中包括慈禧太后的母亲。她发现宫中人都不愿意谈论慈禧太后的身世,赫兰教授因此开始着手调查此事。最后,赫兰教授发现,慈禧太后的生父是一名赵姓小军官,他后来因为玩忽职守而被斩首;因此,慈禧太后极力想抹掉这段记忆,且不允许任何人谈起。

帕克教授有感于《中国的宫廷生活》,在1910年4月的《亚洲季刊》中写道: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的父亲是满族官员惠征,属那拉部,但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宫中会有慈禧太后身世的谣传,为什么人们暗中把她传为赵姓军官的女儿。当然,慈禧太后也有可能是赵姓军官之女,后来被惠征收养,但更有可能的是,慈禧太后是一个汉族旗人的女儿。例如:四川总督赵尔巽以及其兄弟驻藏大臣赵尔丰,均为清汉军正蓝旗人,也就是说,他们虽为汉人,但也在八旗之中,可以与满人通婚,也可以被满人收养。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慈禧太后确是赵姓小军官之女,这不过是一个谣传罢了,就如之前盛传的慈禧太后是一个广东奴隶一样,纯属无稽之谈,谣言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会越来越偏离事实,所以慈禧太后必须要将这些谣言肃清。”

然而,慈禧太后并没有达到她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她死后,各种谣言甚嚣尘上,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