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挣钱的人都是爱工作的人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卢梭(法国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一个对工作热忱的人,不论是在搬砖,还是经营一个企业,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对工作热忱的人,不论工作有多么困难,或需要多么艰苦的训练,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达到目标。
态度是对待一件事情的根本环节。或许一个人的技艺不够纯熟,只要态度热忱、认真、端正,技艺就能够在大量的劳动中得到锻炼。赚钱的技能也是如此。正如比尔·盖茨在电视访问中所说的,当他被问及如何才能使事业成功时,他回答道:“我深切地认为,一个人的经验越多,对事业就越认真,这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成功秘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聪明才智,相差并不大。如果两者实力半斤八两的话,对工作较富热忱的人,一定比较容易成功。一个不具实力而富热忱的人,和一个虽具实力但不热忱的人相比,前者的成功也多半会胜过后者。”爱默生也说过同样的话:“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事实上,这不是一段单纯而美丽的话语,而是迈向成功之路的指导。因此,对工作热忱,是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像创造杰作的艺术家、卖肥皂的人、图书馆的管理员以及追求家庭幸福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当然,它也是积聚财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热忱这个字眼,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受了神的启示”。对工作热忱的人,具有无限的力量。威廉·费尔波是耶鲁最著名而且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在那本极富启示性的《工作的兴奋》中,如此写道:“对我来说,教书凌驾于一切技术或职业之上。如果有热忱这回事,这就是热忱了。我爱好教书,正如画家爱好绘画,歌手爱好唱歌,诗人爱好写诗一样。每天起床之前,我就兴奋地想着有关学生的事……人在一生中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自己每天的工作抱着热忱的态度。”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什么样的老板,都知道雇用热忱者的重要,也知道这种人难以物色。比尔·盖茨说过:“我喜欢具有热忱的员工。员工热忱,就会使顾客热忱起来,于是生意就做成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对此一概而论,笼统地说只要热忱就能做好工作。譬如,一个对音乐毫无才气的人,不论如何热忱和努力,都不可能变成一位音乐界的名人。话说回来,凡是具有必需的才气,有着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且具有极大热忱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有所收获,不论物质上或精神上都是一样。
需要高度技术的专业工作,更需要这种热忱。比尔·盖茨曾说过:“我认为,一个人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的话,热忱的态度远比专业知识来得重要。”这句话如果出自普通人之口,可能会被认为是外行话,但出自比尔·盖茨这种权威性的人物之口,意义就很深长了。
不论一个员工的能力有多强,如果他缺乏热忱,他就不会努力工作,那他的能力和学识就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随着形势的发展,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将越来越多,只有那些对工作充满热忱,具备积极主动精神的员工,才会产生坚持的动力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现在的“80后”和“90后”都追求“快乐工作”。白领工作要快乐,但对“快乐”要有正确的理解。工作与享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作是“承担责任的快乐”,而享乐是“不承担责任的快乐”,所以,这两者不能混淆,不能抱着享乐的态度来工作。
工作本身充满了挑战和困难,要想战胜这些挑战和困难,就需要有足够的热忱,没有必胜的信念是很难做到的,成功靠的是坚持到底的信念。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战胜挑战和困难,成就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工作也就快乐了。也就是说,工作的乐趣在于克服困难后得到的满足感。所以,工作是否快乐,关键看你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足够的热忱。
很多人在接受上司分配工作时,一看给自己分配了一件有难度的工作,或者同时让自己做好几件工作,就马上产生畏难情绪:“我能完成这项工作吗?”或“这么多工作我怎么可能同时做好?”与其犹豫不决,还不如先尝试着做做看;与其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还不如多下点工夫考虑考虑实施方案。对于现代白领来说,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有些新的工作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它们就像块巨石挡在路上。但是,你至少应该去试着搬一搬,也许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沉重。实在搬不动,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总之,如果不亲自尝试一下,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即使尝试后失败了,也不会后悔。遭遇失败后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日后的工作会大有裨益。现代白领不能对自己的能力设限。当上司给你分配任务的时候,你要欣然接受,把它当做挑战。即使挑战未能成功也无须垂头丧气,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你辜负了上司的期望。如果不战自败,那只能让上司失望。
一般来说,上司在分配工作时都会考虑部下的能力,不会将大大超过部下能力的工作分配给部下,而只是将略微高于部下能力的工作分配给部下。如果部下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那无论做多久,他都不会进步。只有不断挑战高于自己现有能力的工作,我们才会在锻炼中得到进步。除极个别上司,一般的上司在分配任务时都会考虑到部下的能力,因此,作为部下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接受上司分配的工作。
企业最大的资本在于员工的知识、创意以及热忱。但是,在一个企业中,不论你有多少知识和创意,如果没有热忱,那还是等于纸上谈兵、一事无成。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整天无精打采的人打交道,更没有哪个企业愿意雇用一个毫无工作热忱的员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识水平一般,才能也比较平庸,但是却有满腔的工作热忱,愿意努力奋斗,所谓“勤能补拙”,他就一定可以做出很好的业绩。
所以,如果你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点燃自己的热忱,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满怀热忱,那些愿意对眼前工作倾注全部热忱和精力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会用心去完成。这样热忱的态度,就是他们纵横职场、取得成功的资本。
2.生活是压力也是动力
现实生活之中,谁也逃脱不了压力的困扰。欲成大事者,因其目标高远,压力可能会更大。能承受这种压力,并把压力当成人生动力的人才能达成所愿。年轻人要想在事业上有良好的开端,必须首先面对竞争压力的考验。因为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压力,无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还是遭受失败,人人都要承受压力。这就是说,承受压力最能反映个人做事能力的强弱,可以把这种成功之道归结为:“压力推动法”。
大家都知道海伦·凯勒的故事,当她一岁时,因生病双目失明,且又聋又哑。看不见、听不见的海伦·凯勒动不动就发脾气,为了让她开心,家里给她请来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之后她成长为作家。她的事迹让成百上千的人为之感动。可以说,当把失明当做压力时,她痛苦、忧愁,不能面对生活;当把压力化作动力时,她的生活就有了意义。
有竞争就有压力,有压力就要善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当今世界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开拓进取,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16岁的程菲不过是一名普通的队员,她那时的任务很单一,只要发挥自身水平就行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程菲成了队长,作为队里唯一一名经历过奥运会的选手,除了比赛以外,如何带动其他选手在大赛中表现出最好水平,给程菲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程菲作为中国队中唯一一名有奥运参赛经验的选手,是队中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但是成为领军人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技术要出众,其次是在队伍中要有威信和号召力,能够处理方方面面的事情。显然,程菲娴熟的技术满足了第一个条件,但人们仍在质疑,她能否以体操“一姐”的身份带领新手登上世界之巅。如果程菲要成为真正的领军人物,就必须在训练和生活中起到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号召力,带动队友在大赛中调整好状态,表现出最好的水平,这才是领军人物应有的气质。这对才20岁的程菲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是她在奥运期间除比赛之外的另一个不小的难题。
面对这样的挑战,程菲也有她自己的一套解决办法。她说:“这届奥运会是在自己家门口举行的,我想作为中国运动员来说,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压力。但总不能在这种关键时候选择逃避吧,主要还是看你怎么去对待它。我现在作为队长必须去带动大家同时还要稳定自己的心态,我的压力就很大,但是每次一感到这种压力来了的时候,我就会把它转化成训练的动力,我想在比赛的时候,我已经把它转化成比赛的动力。”程菲说:“每次大赛上场前我都会做几个深呼吸,这样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在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出场完成比赛动作。这个方法我也尝试着让其他队友模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不要紧张。”
因此,面对压力,与其一味退缩、逃避,还不如勇敢地面对,并把它化作前进的动力。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力量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完成那些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当你的销售计划得不到上司的支持时,你要做的不是放弃或抱怨,而是重新去做市场调查,去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去认真分析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己。当你把一份完美的、有可行性的计划交给上司时,他会用赞美的语气说:“干得好!小伙子。”当同事不配合你,以致耽误了工作进度时,你要做的不是与他们斤斤计较或是报复,而是要先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在合作项目上是不是表现得不够好,是不是疏于和他们沟通。
有比较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要转化为动力。俗话说得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比较中,我们总能找到不足,找到差距,有差距就会带来压力。在面对这种差距带来的压力时,我们要敢于正视差距,敢于与同行先进比,不能害怕、不要退缩,要看到差距带给我们的是发展进步的空间,看到自身发展的潜力,从而将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把压力转化成动力。就像我们的一些技术经济指标,与同行先进比,存在差距。看到这种差距之后,我们要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制定追赶目标。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也是如此。要敢于向先进工作者看齐,主动加压,找到自身差距和不足,敢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改进工作中的不足,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件事,完成好本职工作。
“其实有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压力。通常来说,适当的压力会转化为动力。”加拿大医学教授赛勒说:“压力是人生的燃料。”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正确地看待来自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善于把压力转换成激励我们不断进取的“燃料”,我们就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3.坚定的内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要改善你的经济状况,要成为富人,就必须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渴望像富人一样能获得财富,这必须成为你生活的全部。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它源于自己的内心。然而我们却常常因为自己的固执偏见,给心灵缚上了枷锁,从而把自己束缚住了。只要摆脱心灵的束缚,有坚定的信念“别人可以致富,我为什么不可以致富呢”,就可以开拓财富人生的新境界。许多富人都出身贫寒,经历过困苦的少年生活,他们为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感到屈辱,渴望像富有的人一样拥有财富。正是这种强烈的渴望和倔强的性格,促使他们走上了为富裕而奋斗的道路。
他们不为现状所屈服,不为挫折所打倒,最终获得令人可观的财富。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并不是很满意,就没有必要为自己的不满意感到羞愧,相反,这种不满可以转化为激励。别人能做到的,你照样能做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低能的人或圣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是完全幸福的,因为我们凡夫还没有达到这种“圆满”的境界,所以我们不该害怕公开讨论自己的不满,渴望更好的状况是完全合理的。那些富人们致富的实践是你需要借鉴的宝典。所以,要坚信自己能像富人一样拥有财富,这样你便开始起航了。
但许多穷人借着理智的名义,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不敢给自己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没有勇气打破常规,他们习惯自我否定。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潜意识,认为别人能发财致富,自己却不行!他们甚至幻想任何问题都会神奇地自行解决,最终不会再受到经济问题的困扰。他们期待着奇迹的降临:只要老板愿意,他们可能会得到5%或10%的加薪。如果他们失业,却仍抱有一丝幻想,有人会以优厚的待遇给他们提供工作。大部分人在缺钱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些人去借钱,但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相反,他们会发现自己越陷越深。而另外有些人则在“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在时光的流逝中熬干自己的青春年华。穷人大多没有靠自己收入增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相反,他们是控制自己的需要来适应自己的收入。
但事实上,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仅可以,而且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财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受金钱奴役。要改善你的经济状况,要成为富人,你必须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渴望像富人一样能获得财富,这必须成为你生活的全部。许多人在致富的道路上都曾失败过,但他们的致富心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泯灭,他们矢志不渝、不断努力、不断尝试,最终取得了成功。穷人之所以始终贫穷,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去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痴心妄想等待财富从天而降。痴心妄想是不强烈的、易变的、投机的想法,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具体的行动和收获。痴心妄想不足以让你消灭拖延的行为,而真正想要得到某个东西能驱使人们采取行动,不容忍有任何妥协,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坚信自己行,也能创造财富,这种想法会使你越过障碍。尤其对那些渴望非常富有的人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