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现身边的感动
我们的不幸往往缘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作品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散文式的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曾经为什么事而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快乐过,是不是生命中少有的几件大事呢?这个问题虽然乍看似乎没有问的必要,但若仔细想想,其实很值得深思。人生中没有大事,有的都是一件一件的小事。如果谁只想为大事感动,为大事快乐幸福,那这样活着的人,实在有点可怜,因为生活由小事组成,不能为小事感动就等于不会感动生活,不能为小事快乐就没有快乐。人生是由每个片刻串连起来的,不能在每一刻好好享受生活,不能为生活中的种种而感动和快乐,那就更不用说整个人生了。
社会在发展,生活中的机械味道越来越浓,人们不约而同地用无情来武装自己,甚至认为,感动是一种无知。可是,感动却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粮食。
生活需要感动。就像人需要恋人,肚子需要面包,鱼儿需要水源。
生活需要感动。就在你爱情不如意的时候,或许有人会用温柔的语言安慰你,会一心一意地帮助你。或许你当时并没有真正地在意,但当你的爱情如意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是有人在默默地帮助你。这时,你拥有了一种朋友间不可缺少的感动。
生活需要感动。就在你生病的时候,家人为你端上热腾腾的热汤,为你递上药,紧张地对你嘘寒问暖。不难发现,你再次拥有了一种感动,一种比药剂还神奇的感动。
生活需要感动。就在你学习紧张的时候,或许有人会在晚上陪伴你走夜路回家,会经常问起你学习状况,会听了不耐烦的回答后安慰地微笑,这个人或许是父亲,或许是母亲。不管是有繁忙工作的人,有紧张课业的人,还是生活无忧的人,生活困难的人,他们的生活都需要感动,因为他们的心灵都是一样的饥渴。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过了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关爱的笑着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那一刻,女子的心里是从未有过的感动。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为别人讲故事的人;另一种是成为故事中人物的人。这大概犹如生活吧,万物总在无时无刻地感动着它,而它也正无时无刻地感动着万物。花儿因为感动雨露赠予它的恩泽而开得更好,小树因为感动大风与自己长年相伴而长得更壮。人是不是也能因为感动而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更自由,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更有活力呢?如果说雨露的存在是为了孕育花朵,那么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感动。
生活中到处都有小小的感动和喜悦,一杯冰茶,一碗热汤,一轮美丽的落日……这许许多多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这些小小的快乐,让我们的生命更可亲,更可眷恋。如果生命的大奖落到我们的头上,我们应该心怀感激。但即使它们与自己失之交臂,也不必嗟叹,我们仍可尽情地去享受生命的小奖。人生的大事毕竟少有,可是只要我们睁大眼睛并擦亮心灵,到处都可以发现那些小事的喜悦。
为小事感动,需要具备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健康的心态。在诗人的眼中,太阳每天都是红色的;在建筑师的眼中,那些出神入化的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我们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热爱生活的心,就无法感受到那些蕴含在平凡中的不平凡。所以说为小事感动,为小事快乐,并不是“燕雀小志”,而是一种美好的心态,一种生命的动力。
当我们的心容易感动时,我们就容易感到人生之可亲,万物之有情,处处都充满着快乐,而我们对万物的爱慕之情也就随之扩展开来。尝试为每件小事感动吧!为能活着而感动,为能任意伸展四肢而感动,为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而感动,为能愉悦地享用美食而感动,为能闻到花香而感动,为能聆听美妙的音乐而感动……生命中许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你用心去体会时,会发现它们是格外幸福!
我们不要活在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的状态中,而应用心去体验生活,因为当下的感动才是真实的拥有。
2.与人为善,播种真情
俗话说:“人若无德,几与禽兽同类。”人生而为人,已是万物灵长,不为禽兽乃人类之大福。所以说做人首先应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要有不经意的仁慈与不自觉的美德。一个人活在世上若无基本道德和素养,那样的人生注定是灰色的,最终会堕入罪恶深渊。如果一个人只看到别人的“过错”,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种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的安逸与放纵,不管别人的感受与死活,一切所作所为完全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为准则,那就真的与禽兽无异了。
孟子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与人为善”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更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只有做到与人为善,才能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活中,我们的小小的善意,会使自己的周围更加和谐,因为善行必定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如此反复,生活处处都会是真情。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干活时,听到附近泥沼有人发出求救的声音,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池里。弗莱明不顾粪池的脏污,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了出来。隔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在弗莱明家门口停了下来,走下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农夫说:“这没什么,我不能因为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了出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说:“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善良,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玛丽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弗莱明发明的盘尼西林救活了他。
那位绅士叫丘吉尔,是上议院议员;他的儿子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勋卓著的温斯顿·丘吉尔。
一位小小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变化,善莫大焉。
不过,一个人的善行会像这个故事所说的一样,有戏剧性的报答或是获得社会赞赏,这毕竟是很少见的。帮助别人且不图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无私的善。如果仅仅是为想让人感谢或期待被社会认同而行善,那么美好的诚意就会减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善良的人以匿名方式来投入时间、精力或金钱去行善,他们并不期望因此而获得感谢或回报,他们是这个世间的施爱者,因为他们的善良,才使这个世界充满爱意、充满温情、充满感动。
有一个叫凯礼的穷学生,为了付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货品。到了晚上,发现自己的肚子很饿,而口袋里只剩下一点钱。 然而当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子打开门时,他却失去了勇气。他没敢讨饭,却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来他饥饿的样子,于是给他端出一大杯鲜奶来。
他不慌不忙地将它喝下。而且问道:“应付多少钱?”
而她的答复却是:“你不欠我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们,不要为善事要求回报。”
于是他说:“那么我只有由衷地谢谢了。”
当凯礼离开时,不但觉得自己的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对生活的信心也增强了起来。他原来是已经陷入绝境,准备放弃一切的。
数年后,那个年轻女孩病情危急。当地医生都束手无策。 家人终于将她送进大都市,以便请专家来检查她罕见的病情。他们请到了凯礼医生来诊断。当他听说,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时,他立刻穿上医生服装,走向医院大厅,进了她的病房。
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她。 他立刻回到诊断室,并且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她的生命。从那天起,他特别观察她的病情。经过一次漫长的奋斗之后,终于让她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 最后,划价室将出院的账单送到医生手中,请他签字。 医生看了账单一眼,然后在账单边缘上写了几个字,就将账单转送到她的病房里。 她不敢打开账单,因为她确定,需要她一辈子才能还清这笔医药费。但最后她还是打开看了,而且账单边缘上的一些东西,特别引起她的注目。 她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一杯鲜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 签署人:凯礼医生。
女孩眼中充满了泪水,在心中暗暗祈祷着:“感谢您,感谢您的慈爱!”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或根本就是一个微笑、一句言语,却对他人有着莫大的帮助。生活中不乏需要鼓励的人,受伤的心需要安慰,还有的人需要我们付出同情心或者拉一把。当然,我们无从知道自己给予的点点滴滴是否会像播下的种子,是否会成长为丰硕的果实,或带来丰厚的回报,但许多忧伤的心在得到陌生人的鼓励之后,一定会大受鼓舞,脸上重现自信的微笑。对于那些绝望中的人,一次温暖有力的握手,一个真诚理解的眼神,一句友好、激励的话,也会使他们恢复勇气,找回自信,成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是最感人的力量,正是因为善良,我们不再孤单,不再冷漠;因为善良,我们感到了爱,感到了温暖;因为善良,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一次次勇敢地前进。如果我们做到用善良的心来对待他人,对待他人宽容为怀,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么我们将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是一个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人。
3.幸福是一种态度
人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也没有人会放弃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相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要求和看法都有所不同。对于一个无所事事的乞丐来说:有饭吃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匆匆忙忙的白领来说:能闲着就是幸福。对于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来说:回家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失去双脚的人来说:能走路就是幸福。对于一个经常加班的人来说:不加班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来说:不生病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一个人在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人在自家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天都在快乐地享受着幸福。这种幸福源于父母买的玩具或者好吃的零食。我们会为这种拥有而感到满足,所以我们很幸福。渐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常因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而暗自高兴,但总还会想某某同学为什么比我优秀?为什么每天要在父母、老师的督促下做那么多功课,不能有多一点的时间玩耍?心情就会失落,会觉得我们并不快乐、不很幸福。
长大以后,烦心事渐渐多了,要面对的是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处理好与领导及同事的关系,如何应酬各种场面,如何挣更多的钱,如何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考虑个人问题,如何有个好的前程,等等。各种各样的事没完没了,疲于奔命,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人经常看到经过他家门口的穷人脸上挂满了笑容,便想:“我什么都不缺,但为什么我不快乐,更不觉得幸福?而他却……”百思不得其解。他终于忍不住问:“先生,看你日子过得很清贫,可你为什么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呢?”穷人笑道:“因为我每天的这个时候可以带给我的孩子和妻子食物,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我们能吃饱。晚饭后,我骑车带他们散步,虽然比不上小轿车舒服,但我觉得很温馨。我有的这一切让我感到幸福。难道我要因比不上富人的生活而苦恼一辈子,远离幸福吗?”幸福是一种心态,珍惜所拥有的,知足常乐,就是幸福。穷人走后,富人想了好久,他试着想可爱的两个孩子,还有他贤惠的妻子,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一个完整的家,还有他的事业,充裕的物质条件,这些都是好多人不能拥有的,可他已经拥有了,他还有什么要挑剔的?虽然有句话叫“山外有山”。此刻,他豁然开朗,他觉得他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幸福是一种心态。人们觉得不幸福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忘却或扭曲了幸福的定义。小时候感到很幸福是因为我们很单纯,拥有了想要的,就认定自己是最幸福的,那就是幸福的定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复杂,幸福的感觉也随之越来越少,虽然我们拥有了想要的,但我们又会认为不是最好的,幸福没有了定义。这种不很正常的心态致使我们与幸福擦肩而过,放平心态,让我们拥有各自的幸福吧!
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总是认为生活底层的人缺少幸福的感觉,而拥有财富就会拥有很多的幸福。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是一种直观的状态,凭自己对别人幸福的直观感受来判断别人幸福的感觉。而幸福恰恰是一种自我感觉的心态而不是状态。但是幸福的心态和生存所处的状态却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这样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