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补益中药服食宜忌
75272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患有传染性肝炎、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患者,以及转氨酶升高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可使用本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抗辐射、抗损伤多种补益药均具有抗辐射、抗损伤作用,如蜂蜜、沙棘等。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改善肌肉血液循环有关。如当归可对抗60Co照射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损伤和免疫功能降低。

长期处于辐射环境的人,进行肿瘤放疗的人,腰腿痛、肩周炎等关节劳损疾病患者,均可通过本类药物的抗辐射、抗损伤作用进行保健治疗。

促进骨骼生长

鹿茸、骨碎补等药物具有一定的促进骨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能加速骨痂的形成,促进骨骼愈合,增加羟脯氨酸和钙含量,降低骨关节病变率,从而加速骨折愈合。

骨质疏松或骨折患者服用此类药物,能促进骨骼的愈合,加快症状的改善。

解毒

白扁豆、甘草、蜂蜜等药物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对于误食毒物、药物中毒者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吸附毒物、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通过肾上腺素样作用,改善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有的还具有直接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于不慎服用有毒食物的患者,本类药物可以协助其他药物共同发挥解毒作用。

促进排便

肉苁蓉、黑芝麻、白菊花等药物具有促进排便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药物所含有的脂肪有关,能润燥滑肠而缓下。

本类药物药性较缓,适合于长期便秘或大便干燥的人群。

抗溃疡

党参、人参等具有抗溃疡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液浓度;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增强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增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含量;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党参、甘草、山药等药物对胃溃疡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均能显着改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山楂、乌梅、鸡内金等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其作用机理和药物所含有的有机酸成分有关,如柠檬酸、山楂酸、熊果酸等。

它们可以增加胃液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乌梅能促进胆汁的排泄,有助于脂肪的消化。鸡内金等药物含有胃激素及胃蛋白酶,除了能促进胃酸分泌外还能促进胃排空,增加人的饥饿感,增强食欲。

这些药物对消化不良的患者,尤其是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胃纳不佳及积滞胀闷的患者有一定帮助。

补益药的使用

任何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偏性或副作用,补益药亦不例外。虽然大多数补益药物可药食两用,但若使用不当或盲目大剂量使用,亦难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因此,在使用补益药时,应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对症用药

补益药应当对症使用。如气虚证用补气药,阳虚证用补阳药,血虚证用补血药,阴虚证用补阴药等。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虚损的情况下,也常互相影响。

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也易导致阳虚。阴虚和血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损耗,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也易导致阴虚。因此,补气药和助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配合应用。至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症状,又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气血两补或阴阳兼顾。

补虚药一般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症,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但在实邪未除、正气已虚的情况下,祛邪时亦可适当选用补虚药,以“扶正祛邪”,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

配伍用药

配伍用药是中药使用的最重要特点之一。补益药物可单独使用,亦可配伍应用。配伍使用往往可增强药物的滋补效果,同时亦能消除或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前人将中药的配伍归结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六种情况。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上述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几种情况下: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作用,削弱原有疗效,是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的。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还有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在服用补虚药时还当照顾脾胃,适当配伍健脾胃的药物同用,以免妨碍消化吸收,影响疗效。

因人用药补益药的使用,常因服用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而各异。儿童处于发育期,对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均较高。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故儿童补益应选择健脾胃、助消化之品。且小儿“肾气未充”,骨骼、智力尚在发育之中,还应补益肾气,以促进生长发育。

青壮年生机旺盛,精力充沛。但常因学习、工作紧张或不注意劳逸结合而导致心脾或心肾不足,耗伤气血、肾精受损。此时,应以健脾益气为主。

老年人操劳一生,肾气渐衰,肝肾阴精耗伤而不足,各项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并易患糖尿病、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各种疾病。当以滋补肝肾、抗衰老为主。

男女性别不同,补益方法也应有别。妇女在经、孕、产、乳等特殊时期的补益,也应与平时有所不同。经期应养血益精,孕期应补肾固胎、健脾益血,产期及哺乳期应补气益血,而更年期则应以补肝肾、益气血为主。

适量用药

补益药虽然较少有毒副作用,一般使用较为安全,但仍需注意适量。用药时应注意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疗效等因素,因人而异,切不可一概而论。为求速效而随意增大用药剂量是十分有害的。一般补益药均有常规使用剂量范围。药食两用药物的用量范围可适当放宽,但仍应有一定限度。这样方可有效发挥补益药物作用。

季节用药

我国最早的医着《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适阴阳寒暑。”其意为:明智的人保养身体,必须懂得适应一年四季中气候阴阳寒热的变化。民间大多推崇冬季进补,其实只要用药适当,一年四季均可服用补益药物。不同季节使用补益药的效果往往有所区别,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即季节气候的变化;二是内在因素,即人体生理状况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往往受到气候的影响。传统中医学理论将这种内外相应的变化称之为“天人相应”。“天”代表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的机体。自然界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相互影响、息息相关的。人的机体只有与自然界和谐平衡,才能保持健康。为了促进这种和谐平衡的实现,在人体自动调节的同时,还可以合理使用补益药物。

季节不同,服用补益药物的种类和服食方法均有所不同。春季气候转暖,万物复苏,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加快,消耗也相应增多。

为了维持人体内消耗与贮存的平衡,必须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

春气通于肝,故春天易致肝旺。又因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肝血不足可导致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故春季保健应以养肝明目为主。

夏季高温暑热,人体皮肤开泄,血脉充盈,可致暑气伤心,常表现为烦闷多汗,心跳加快。夏季常有湿气困脾,表现为困倦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故夏季保健应以清凉解暑、健脾化湿为主。

秋季是夏往冬来的过渡季节,秋燥为其主要特征。燥可伤及皮肤、血脉和肺气,常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干燥、皱纹增加、口干、咽干、鼻血、咳嗽、咯血等。故秋季保健首当补肺润燥。

冬季是继春华秋实之后主藏的季节。冬季人体的精气易于储藏,亦称为“藏精”。人到冬季,消化、吸收功能有所加强,故而冬季服用补益药物也容易消化、吸收,能够充分发挥其补益功能。常人在冬季进补可预防体虚、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此乃《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有疾者冬季进补则可扶正祛邪、治本而达标,此时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补益药的服食

补益药的服食方法较多,常因其种类、药性、服食目的以及服用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一般情况下可煎服或炖服,也可加入食物中煮制服用,或以药代茶,用开水多次冲泡饮服。冬季可熬膏滋。

补阳、舒筋、活血的药物可泡酒。贵重药材为避免浪费,可打粉后装入胶囊内服用,或切薄片入口含服。

补益药物的服用周期一般较长。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应严格注意卫生,选择适当容器及合格的包装材料,避免细菌污染。

制成后的补益药口服制剂应放置在密闭容器内,低温、避光,妥善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