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庄子
7526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学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庄子在批判孔、墨观点的基础上,也汲取了他们思想中的精华作为自己观点的补充。在《庄子》全书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有28处之多,竟有《寓言》中的“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得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推崇孔子的言论。在《田子方》中推尊孔子是“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的人。庄子的“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的思想则是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中汲取的营养。庄子虽然在辩论中与惠施作对,但是他也吸收了惠施的“方生方死”思想的精苹部分;所以,庄子的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是老子的思想,也间接地采纳了其他思想家的一些成果,从而构筑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由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和具有诡辩特点的辩证方法论所构成的。

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把“道”作为世界本原的。在《庄子》中谈到庄子有关“道”说的有《大宗师》、《知北游》、《齐物论》、《天地》、《天道》、《秋水》、《庚桑楚》、《则阳》、和《天下》诸篇。他把“道”与“无”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世界就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因而在《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不仅道是非物,而且还是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的精神实体,由此可见他继承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然而,庄子并没停留在老子“道”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上,而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虽然也承认“道”是一种抽象的客观精神实体,但是他又把这种精神实体加以主观化了。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完成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过渡,把世界万物和人的精神合而为一,认为万物是主观派生的,是一种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到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唯心主义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认识史上的深化。不过这种深化总是无限夸大主观精神作用的结果。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先秦散文体裁的开拓者在我国先秦的文坛上,对散文艺术的开拓首推屈原和庄子二人。所以中国文学史常把《庄子》和《离骚》并列,成为一代散文的灵魂。庄子的散文,也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哲理诗而来的,不过它与老子的《道德经》的体裁比起来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首先,庄子的散文有自己独到的寓论体,在《庄子》一书中,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共有大小寓言故事一百多个。庄子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与探索。其次,庄子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中,充满了追求理想境界和神奇超旷的艺术特色。他通过诸多的故事情节,追求的是至德超俗的理想王国。他赞颂自然,顺遂自然,以自然无为力最高精神境界,他崇尚原始社会那种无君子和小人之分的耕而食,织而衣,无忧无虑的社会制度。再次,庄子也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巨匠。在他的著作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语的词汇。他对古代单音词的运用有较大的推进。他除了运用前人创造的词汇外,还独创一些自己的单音词汇,有些成语至今人们还在经常运用。

本书在体裁上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