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752300000022

第22章 让自己的身体正常运行 (12)

引起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寒冷刺激。在寒冷环境中运动时,若没有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足,运动时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常可引起抽筋,大量排汗。特别是夏天,由于运动剧烈,身体大量排汗,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发生痉挛,肌肉收缩失调。肌肉边疆收缩过快,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和放松不能协调地进行,引起肌肉痉挛,由于身体过于疲劳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功能或肌肉有细微损伤时,也可引起肌肉痉挛。

当出现肌肉痉挛时,对痉挛的肌肉经过牵引、按摩等,一般即可使之缓解。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前伸;屈拇肌和屈指肌痉挛时,用力将足和足趾背前伸。牵引时用力宜缓,不可用暴力,还可采用重力按压、揉捏、点穴(季中、承山、涌泉、合谷)等手法,以使症状缓解。

而预防肌肉痉挛的主要方法是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抽筋的部位事先做适当按摩。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夏季进行长时间运动要注意补充盐分、水和维生素B1。疲劳和饥饿时,不宜进行太剧烈的运动,游泳时,下水前应先用冷水淋湿全身,使身体对冷刺激有所适应,水温低时游泳时间不宜过长。预防抽筋的根本办法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提高肌肉的弹性。

不容忽视的关节保健

关节保健要谨防关节炎。预防关节炎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增强营养

为了预防关节炎,每天的基本食谱应该包括新鲜水果、蔬菜或蔬果汁,应该清除动物脂肪,削减高脂肪食品的分量。脂肪在体内氧化过程中可产生一种酮体,过多的酮体对关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每天吃脂肪膳食,关节炎症状可明显加重,甚至出现关节肿胀、强直、活动障碍等。因此,关节炎患者应控制高脂肪膳食。不过,食物的选择宜丰富,特别要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大豆制品,还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便抑制炎症因子渗出。风湿活跃,关节红肿热痛时,要忌吃辛热燥火的姜、葱、羊肉、狗肉之类。

谨慎锻炼

锻炼方法不对,例如加速太快等会加重关节的负担,对关节造成一定的损害。如果关节已经受到伤害,运动时就更应当谨慎,即使是跑步也会使病情加重。不妨每周安排几次长距离的步行,或者其他震动少的运动。

女性可以练习瑜伽功。瑜伽通过气息和呼吸联系,促进循环,冲洗身体,将毒素聚集再呼出体外。可以从最简单的呼吸开始,试着吸气,让空气填满胃部,然后是肋部、胸腔。接着呼气,让气体从胸腔上部排出,之后从肋部呼出,再从腹部呼出。

每天早晨,做这套简单的瑜伽功半小时,能够使身体再次得到活力,并且使氧气的流动经历更多系统,将积存在肌肉和关节周围保护性软骨里的所有毒素排出来。

注意天气变化

寒冷潮湿的气候和环境,冷水的不断刺激,都可诱发风湿性关节炎或使病情加重,所以应尽量避免。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在寒潮袭来和天气变化时,注意防寒保暖,并尽量不接触冷水。宜穿氯纶内衣,因为氯纶可产生静电效应,并具有吸湿性低的优点,能与皮肤摩擦产生“电疗”的效果,有利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贴心提示】

很多人都遇到过肌肉酸疼的情况,怎样缓解肌肉的疼痛呢?

1休息受伤的肌肉,要休息多久须视受伤程度决定。

2肌肉一旦受伤,要预防发肿,应立即冰敷患处,每次20分钟,不宜过久。

3使用绷带包裹受伤的小腿或扭伤的脚踝,可阻止发肿,但不宜过紧。

4抬高受伤的足部或小腿,超过心脏位置,以防血液流向伤处,引起肿大。

5热敷可治疗急性疼痛或扭伤,但最好在冰敷相当时间之后才转为热敷,且不宜过久。

6服用非类固醇的消炎片可有助于减少疼痛。

7伸展肌肉有松弛的效果,也能预防肌肉因复原过程缩短而紧缩,造成以后的肌肉疼痛。

8按摩肌肉可缓和疼痛,但只需轻轻地搓揉。

9添加衣物保暖,可以支持肌肉。

10变换位置是减少肌肉疼痛的方法,特别是需要长期坐在办公桌前,处理文书工作或使用计算机的人,除了要保持舒适的位置,起来动一动,适时地变换姿势都是有必要的。

11站起来可以帮助消除腿部或足部的痉挛。

12以其他运动来缓和肌肉疼痛,例如因走路而使小腿酸痛,可以改骑脚踏车让小腿休息。

13若肌肉疼痛已成了慢性问题,则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身体负担。

14在激烈运动之后,不宜突然停止,最好能缓和一下,慢慢地停下来。

15穿着适合的鞋子是避免肌肉疼痛的必要方法。

16经常活动四肢,强化肌肉的柔软度。

17多补充水分,特别是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

18若半夜抽筋时,可站在墙边以手抵墙,脚跟贴地,保持10秒,反复数次。

19从脚踝向上按摩小腿,可缓解抽筋,若经常苦于抽筋,可在每日睡前先行按摩小腿。

20穿宽松睡衣及减轻棉被重量都可减轻抽筋的发生。

21补充钙质可减少抽筋的发生,但应向医师咨询。

22侧睡,膝盖微弯,并在两膝之间夹个枕头,可避免小腿抽筋。

重视神经系统自我保健

1神经系统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如果说运动系统是支撑人体的框架,那么神经系统就是存在于人体的程序了。神经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联系非常紧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认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自我保健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其中大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小脑在大脑的后下方,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小脑皮层被许多横行的沟分成许多小叶。小脑的内部由白质和灰色的神经核所组成。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骨骼肌的运动,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保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

大脑分工是非常奇妙的。左脑有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而右脑有与之对应的接受音乐的音乐中枢。其次,语言中枢的左脑与人的意识相连。如果打击左脑,人的意识会立即变得模糊。右脑支配左手、左脚、左耳等人体的左半身神经和感觉,而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感觉,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

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你如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某件困惑已久的事情突然有所感悟,或者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都是右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人脑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就如同录像带的工作原理一样。信息是以某种图画、形象,像电影胶片似的记入右脑的。所谓思考,就是左脑一边观察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将其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所以左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它负责把右脑的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

创造力实际上就是把头脑中那些被认为毫无关系的情报信息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并不关联的信息之间距离越大,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设想也就越新越奇。人是不能创造出信息的,所以,创造力也就是对已有的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因此,假如右脑本身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并且要有左脑很好地配合,就能不断有崭新的设想产生。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自己一半的大脑,即左脑。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人体的自然生理属性。如前所述,由于人主要通过右手使用各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都由左脑处理,所以造成人体的大脑左脑满负荷运作;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加重了左脑负担。所以传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只会循规蹈矩、缺乏应变能力、创造力的左脑型人群。在社会缺少变化的时代,左脑型的人也许还可以大显身手,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更加普及,不会使用右脑的人将面临同电脑“争饭吃”的窘况,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狭窄。

每个人、特别是从事脑力工作的管理人员、企业家、策划师、销售人员等,都必须充分地活化、开发和使用自己的右脑,必须把用脑方向转向创新策划、综合判断、制定计划、分析感悟和形象概括上。现代人必须注意开发和使用右脑,活用右脑往往成为现代人突破困境、出奇制胜的犀利武器。

带你认识脊髓

如果我们把整个脊柱的椎管打开来,可以看到一条有点像“蜈蚣”样的条状物,那长长的“蜈蚣”名叫脊髓;从蜈蚣身体两边伸出去的31对“脚”,则是从脊髓出来的神经。这些神经通过椎间孔后逐步分支,通向全身各处。

不过,这条“蜈蚣”是白色的。脊髓和脑一样也有灰质和白质。灰质在里面,白质在外面。我们吃猪脊梁骨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白色的脊髓。

新生儿脊髓长约14~16厘米,重约3~4克;10岁时长约28~32厘米,重约26克;到了成年,则长约43~45厘米,重约30克,脊髓的粗细并不一致,在上段的颈部和下段的腰部,显得膨大些。

脊髓与脑一样属于中枢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31对脊神经则主要支配颈以下身体和四肢的感觉及运动。当然,脑是司令部,躯体或内脏的信息由神经传到脊髓后,脊髓还得把这些信息报告大脑。例如,冷了、热了、痛了、接触到什么了……就由脊髓“中转”,通过大脑,再由大脑决定下一步怎么办。脑对四肢的周围器官的命令,也要通过脊髓这座“桥梁”让神经传下去。我们不论拿笔写字,还是跳高、赛跑,都由脑下达命令,经由脊髓传达给肌肉执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脊髓也能自己思考和处理紧急问题。例如你的手指碰到了滚烫的玻璃杯,脊髓感到“不好”,马上就命令手指缩回来;天气太热了,它也会自动命令出汗,以便散热——这些就是无条件反射。脑的“事情”太多,无条件反射并不一定需要脑来处理,通常只要交给脊髓就行了。

脊髓虽然被脊柱严密保护着,可它仍会受到伤害。如果受了严重外伤,“桥梁”作用就可能完全消失;外界的刺激无法上传,大脑的命令不能下达,肢体无法活动,甚至小便都无法控制了。这就是所谓的截瘫。

脊髓也会受细菌、病菌的侵犯而导致疾病。比如脊髓灰质炎危害十分严重,得病后造成下肢麻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儿麻痹症。

解开神经系统的神秘面纱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高级、最重要、功能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是人体的调节装置。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体外的各种刺激,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使器官、系统之间的活动互相配合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并和外界环境不断地保持平衡。

神经把称为神经冲动的信息传导到肌肉。例如,在劳动中,呼吸加强,血液循环加速,使肌肉获得充分的氧和营养物质,这些功能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种分析器中枢都在大脑皮层中,如皮肤、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内脏、平衡、运动、语言等中枢。如果大脑皮层受了损伤,可能引起该处某些中枢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由小脑半球和蚓部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肌肉的张力,保持平衡等。损伤后会出现站立不稳、运动失调以及肌张力减退等症状。

脑干是除大脑和小脑以外的脑组织,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延髓是管理呼吸、心跳等重要反射的中枢。中脑与视觉、听觉有关。间脑分丘脑和丘脑下部。丘脑是全身浅感觉和深感觉传导的中继站,一侧丘脑损伤,会出现对侧半身感觉消失。

脑内部的腔隙称为脑室。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循环,如脑室的通道发生阻塞,则脑室中的脑脊液越来越多,并扩大形成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