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老观念,新观念
752000000044

第44章 观念43:清者难自清,“沽名钓誉”也是明智之举

【老观点新鲜看】

清者自清,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是老祖宗教育我们修养自身的规则,认为只要我们自身端正,可以远避一些祸患。但实际上,只要我们不脱离社会,就免不了与各色人等交往,而这其中小人更是数不胜数,他们不会因为你的耿直就不去添绊使坏,让你名誉受损。所以,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名誉,你也必须学会“沽名钓誉”。

丢失声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名誉是一种名字的威力、心理的权力,是一种纯文化的力量。名誉迫使大批人认识并记住某个人的名字,关注这个人的情况,确认他的不平常之处,并诱使他们崇拜、敬佩、羡慕甚至仇视这个人。关于名誉,莎士比亚这样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

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是默默无闻还是名垂史册,名誉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名誉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名誉是不可替代的,锦衣玉食、华屋名车相伴的人,做着不名誉的事,一样令人鄙夷。所以,名誉是高于财富的一项无形资产。权力再大的人不能造福社会,比如希特勒之流,那就只能是遗臭万年。可见,名誉又是高于权力的一种无形权力。

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固然有些夸张,但舆论的力量确实是不容忽视的,诽谤对名誉的伤害是最致命的。

在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检察官正直、勇敢,他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斗争,因而引起了当地许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威胁、恐吓、骚扰,但检察官员毫不动摇。不料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社突然报道了他与女职员的亲密关系,还配发了两人在一起走路、交谈的照片,文中对他的评价是“伪君子、无耻之徒”。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公务会面,检察官不想理会。岂料这样的谣言越来越多,检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甚至家人也不再信任他。当他得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关于受贿指控的调查时,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死亡,用血的惊叹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我知道,名誉比生命价值更高。在我被彻底玷污之前,我必须离开……”

一个坚强的硬汉,败在了捕风捉影的谣言下。他的敌人深知暴力手段不仅无法损害他的名誉,还会为他增添光彩;而一点点谣言,就能在他的名誉上打开一个缺口。

清者难自清,苍蝇也叮无缝的蛋

清者自清是一种理想,但放到现实中就显得有些镜中花、水中月的意味了。我们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认为只要我们洁身自好,他人自然不会诋毁我们的名誉。但事实上,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人出于各种考虑不断地毁谤别人,而名誉却脆弱得像玻璃,在毁谤的打击下就会粉碎。一个人鹤立鸡群,反衬了别人的平庸,也会引来别人的诽谤。

《孟子》中记载:有次鲁平公要见孟子,鲁平公的心腹臧仓在鲁平公面前说:“礼义是要从贤者身上表现出来的,而孟子办丧事不守礼义。您不要去见他!”鲁平公不分青红皂白,轻信了臧仓的话,便没有去见孟子。后来,孟子的学生名叫乐正克的来告诉孟子说:“鲁平公要见您,他的心腹臧仓拉住了他,最终使他来不成。”

连孟子这样的圣人尚且被攻击为“不守礼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或多或少、或隐藏或外露的缺陷当然更容易成为诽谤者的落脚点。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是非”;有相信“流言是非”的,就有搬弄是非人的用武之地。

有个故事说,曾参居住的地方有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当然不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他母亲说了同样的话……第三个人说曾参杀人时,他的母亲感到害怕了,于是扔掉梭子,越墙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诽谤是多么可怕,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即使至亲之人也开始怀疑你的名誉。所以,请从现在开始保护好自己的名誉,不给别人可乘之机,让流言飞语自行消失。

名誉来自你的一言一行

既然名誉如此重要,而又如此容易被毁坏,我们就不能不多为自己的名誉着想,用自己的言行为自己打造名誉。名誉就像是一座恢弘的大厦,一砖一瓦来自于你的日积月累,来自于你的一言一行,你必须足够小心谨慎,才不会让大厦中途倒塌。

周恩来总理有一次陪外国客人吃饭。工作人员结账时付了10元钱,总理觉得太少了,再去加钱,饭店的负责人推辞不肯收。总理说:“你不收钱,我就不走了。”这才加付了10元钱。出门以后,工作人员告诉总理这餐饭的实际价格是30元,总理严肃地说:“他们这种做法不好,应当按照实际价格收费。这种风气什么时候才能改呀!你告诉他们,以后不准这样做,再把钱补上。”

不久,工作人员收到了饭店寄来的信。信中叙述了接待周总理的愉快心情,特别是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以及处理这件事的认真态度,他们深受教育。随信附了一张饭店做菜的用料清单和价格表,全部费用19元多一些,再加上加工费,30元足够了。

周总理看过信后,笑着说:“这就对了,不能搞特殊。”

古往今来的伟人们,用一腔正气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往往是最坚持原则的,这原则长久地铭刻在他们心灵深处,时刻提醒着他们一举一动都必须从名誉出发,以名誉为准绳,哪怕是一丁点儿利益,只要有损名誉,都不能去沾。

我们也应该注意捍卫自己的名誉,像这些人一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有人曾这样说过:“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我们不妨将这句名言牢记于胸,从现在开始,捍卫我们自己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