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殒情
7507700000024

第24章 到底有没有好文章

王蒙

“天机不可泄露”

《优雅的汉语:影响了我的五十篇美文》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本,它反映的是我阅读的经验,反映了我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反映了我的偏爱,甚至也反映了我阅读上的诸种偶然:先入为主,读时的心情正佳,读书的特殊背景等等。我无意为大众编一本以古典散文为主的选本,那应该是另一种编法,照顾到历史的定论,照顾到读者的需要,不能太个人趣味了。而我这次所做的是向大众介绍,有一个王某人曾经读过一些、更正确地说是遭遇过并喜爱过一些什么样的散文。

例如《史记》中我选了《范雎蔡泽列传》,这是因为我对故事的偏爱,我特别喜欢“别来无恙”的说法和“赠绨袍”的戏剧性情节,感动于范雎的苦情经历,这样就反而舍弃了众所周知的名篇。

古代散文里的某些观念,也许令人觉得经不住推敲。但是重温起来,仍然让人相信它们写得精纯宏博,微言大义,叫做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古人侃侃而谈,硬是把既缺少实证,又没有经过严密逻辑推理的观点,讲得头头是道,雍容华贵。我在这里更看重它们的审美价值。例如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绝了。怎么个烹小鲜即熬小鱼法,若专家们解释起来我们的脑袋就大了。如果“好读书不求甚解”呢,则只感觉到此言的语出惊人,举重若轻,气慨非凡,胸有成竹,神机妙算,深不见底。我相信老子写上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哈哈大笑,面有得色,多少学问悟性,多少阅历思考,尽在其中。而又无法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叫做“天机不可泄露”。

“精神贵族感”

再如《孝经》,似乎没有什么人把它当做好散文读,但是我小时候背诵过。如果你从第一章看起,就会觉得它同样非常善于表达:用最生活、最浅近的语言、道理,解说(当然了,是一厢情愿的解说)重大的命题。例如“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十二个字,把事亲(服务双亲)倏地一下子提升到了从政和做人即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是递进的修辞手段,是古已有之的“无限上纲”(这里作为文体来说,绝无贬义)的魅力与魄力,合辙押韵。这也是一种立言、写文章的境界。

骈体这种文体,华丽至极,尤其是它天然地适合展示辩证互补、互相比照的思维。著名的《滕王阁序》,在词藻上形式上达到了极致,“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读起来大补元气,振奋精神,你相信王勃确实已经穷尽了遣词造句的可能性,为文做赋的可能性喽。

从总体来看,人类社会是从金字塔型向网络型过渡,从等级森严型向民主型过渡的。无疑,我们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过我们也不妨想一想,文化的(我们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文学的)民主化,在解放了那么多的精神能力的同时,也是付出了代价的:众说纷纭,众声喧哗,黄钟淹没,瓦釜轰鸣,对不起,与民主在一起的常常伴有鄙俗庸俗起哄造势;加上网络文学、传媒文学、商业炒作、广告风格、市场导向再加权力操控和大亨操控还有海外强势文化包括硬通货的磁力场,如此这般,如今这个年月,到底好文章在哪里?到底还有没有好文章?尤其是有没有公认的好文章?

语言的多种可能

在这种情势下回顾一下我国古代的精英文人的佳篇妙句,从容布局,炼字炼意,别出心裁,慢工细活,咬文嚼字,吟咏把玩……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我们会带几分羡慕地去揣摸他们的明窗净几,沐浴洒扫,书童研墨,红袖添香……他们的手稿或小楷或行书或狂草,只一过目便能满足审美的需要。一种自荐与炫耀的冲动,一种虽然不乏功利考虑,一旦写起来就进入了为写作而写作的纯净,一种注重写作的形式美的自我享受心情,一种贵族化的优雅的教养,所有这些,不是不一定就那么完全过时的吗?

我选的文字大多精短,适合背诵,这也是汉字的特点。同样的内容,一般用中文表述,篇幅是用西文的三分之二,是日文的二分之一。特别是唐宋名篇,许多是我学生时代反复阅读过的。古文的东西需要背诵,这个道理与学习外语的背诵相近(此论最早我是听诗词专家叶嘉莹教授讲的):古文是另一套语言符号系统,只有熟之又熟才能进得去,才能品尝出味道来,下笔时也才能与中华文化这株大树相匹配,写出东西来有根基,有源远流长的背景,有超乎文本的生命力的依托。像李白的《……夜宴桃李园序》中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像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像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已成为经典、成语,心理模式与修辞模式了。

有些年轻的朋友对这些老掉牙的文字不怎么熟悉,他们更愿意从生活中时尚中网络中传媒中大众偶像的言谈与商业广告的夸张与乍呼中寻找词语的变通与新鲜用法。不妨一试,这同样也可以炒红炒热。问题在于怎么样要求自己的文字了。我并不一般地咒骂时尚,时尚自有它的道理,但时尚是多变的,来得快也走得快,时尚里常常包含着对于语词语法的悖谬与歪曲,时尚里往往有一些庸俗乃至低下的糟粕。时尚所以是时尚,恰恰在于人们的趋之若鹜,这样也就多了些滥俗感,少了些个性和创意。这是不能不看到的。

绝对不是洗衣粉洗的

从个人的爱好来说,除了喜欢相对短一点的文字外,我还喜欢写景的(如所选柳宗元的游记,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哲理的(如所选庄子的、纪伯伦的、达·芬奇的文字),写内心世界的(如冰心的《笑》)与政治的(如“大同篇”还有诸葛亮、秋瑾、孙中山、毛泽东的文章)散文。

古人写景,都包含着言志、抒怀、凭吊、兴发,通过写景写自己的遭际与心曲。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中表达的那种豁达中的悲凉,潇洒中的妩媚,自由中的平安以及对万物——山、石、水、月、风、舟、鱼、萧、声、息……的兴味与细心体察,当称千古绝唱。“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做一个中国人,不懂苏东坡,不体会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那是太遗憾了。真是白做了一回华人哪!柳宗元的写景文字呢,其纯净令你认定他的文章刚刚用幽谷寒泉(而绝对不是洗衣粉)洗涤过。

我选了冰心的《笑》,并且不揣冒昧地,带几分“十三点”地选了自己的《凝思》,是因为我觉得目前这种潜气内转(这是朱彝尊评论李商隐诗的用语)的散文太少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写景物、写往事、写见闻,然后从思想上感受上提那么一下子,叫做画龙点睛的散文写作法,以至于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有人公然兜售散文速成写作法了。据说当时有人按这种速成法写过文章,获得了“成功”。而写内心世界呢,不能不回头看看冰心和屠格涅夫了。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一文,与冰心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放在一起读。

我有一两滴眼泪含在眼眶里

今人作品我还选了张抗抗的一篇《牡丹的拒绝》。我请求那些同样写过许多好散文的同行、朋友、散文大家们原谅我,我不能再多选了,但是我一定要选这一篇,这是一篇天成的文字,这个题材,这个味道,这个含义,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写一辈子读一辈子,您再也碰不到这种妙文了。

我选了一些政治家包括革命烈士的文字。这是因为我始终相信正像文学可能、可以忘记政治、超脱政治乃至回避政治一样,同样文学有权利、有可能、完全可以关注政治、投入政治、拥抱政治。原因就在于政治是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是、曾经是我们的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胸中有政,哀民生之多艰,悲社稷之不宁,叱咤而风云变色,喑鸣令山岳崩颓,这种胸怀气势使散文显得大气,显得沉甸甸,而比时下消费性的嘀嘀咕咕、酸不溜丢、顾影自怜、足底按摩式的“散文”强多了。问题在于真性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政治家革命家同样能写出杰出的散文。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法捷耶夫的一篇文章。不管法捷耶夫跟随斯大林犯过什么样的罪过,他是浪漫的深情的一代革命作家的代表。至少也许至多对于我来说,他的革命理想的魅力永存,浪漫主义的风姿永存,痛苦与情怀永存。只是当我想到,而今而后,多半不再会有哪个中国作家乃至俄国作家,中国读者乃至俄国读者再注意到革了一辈子命,忠了一辈子斯大林,最后自杀而死的法捷耶夫啦,我有一两滴眼泪,含在我的眼眶里,不得流出来。

原载《解放日报》200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