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族
7506600000040

第40章 曾国藩兄弟的家族(17)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宪植随叶剑英、李克农等从长沙赴武汉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她先在《新华日报》社工作,不久去云南,与叶剑英结婚。1939年春,她将出生刚刚八个月的小孩叶选宁改名为曾庆馨,送回湘乡托家人抚养,自己则随叶剑英转赴广西桂林,从事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交通联络工作。

叶选宁在湘乡生活了七年,抗战胜利后又居住在长沙府后街曾宅百恕堂。1950年,叶剑英从广州赴京途中,专门到长沙百恕堂将叶选宁接去北京。叶选宁长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工作,中将军衔,现住广州。

1941年春,叶剑英奉命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曾宪植与丈夫一起回到延安,进入马列学院中央党校第二分部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敌工部工作。1945年12月,叶剑英参加中共出席政协会议代表团成员赴重庆,并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就停止军事冲突等问题进行会谈。曾宪植随代表团至重庆,担任邓颖超的秘书。同时,她又担任中共南京局妇女组组长,从事党的妇女统战工作。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掀起全面内战,曾宪植随中共代表团撤返延安。1947年3月,她又随中共中央机关撤出延安,转移到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曾宪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全国妇联高层领导人,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8年冬,曾宪植在西柏坡参加了中共中央妇女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于次年3月在北平召开全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全国妇女联合会。她受命担任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率领一批妇女干部先期入北平打前站。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划,全国妇女大会于1949年3月24至4月3日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妇女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选举了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鉴于曾宪植的资历和才能,中共中央先后任命她为全国妇联副秘书长、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委员等重要职务。在文革前十多年时间里,曾宪植以其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身妇联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为新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取得与男子的平等地位,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曾宪植因为人耿直,不善奉迎,加之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历史上又先后坐过两次牢,从而遭到林彪、康生和江青等人的残酷迫害。不管是处在任何艰难境况之中,她总是坚持一个信念,中国共产党是讲求实事求是的,作为位老共产党员,应当相信党,坚信真理一定能够战胜邪恶,所以她始终没有向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低头。1976年9月,“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后,曾宪植获得了人身自由。1978年9月,她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并重新担任党组副书记,直至1982年退居第二线。她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9年10月11日,曾宪植病逝于澳门。是月20曰,全国妇联在广州为她举行遗体告别仪式;24曰,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充分肯定曾宪植光辉的革命一生以及为中国妇女运动做出的杰出贡献。

曾宪植从一位官宦世家的千金小姐转变为无产阶级先锋队队员,并且成为中共妇女界的高层领导者,这不仅是她本人追求革命真理,背叛剥削阶级家庭的结果,而且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定的革命环境和条件对她的影响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曾宪植尽管是曾氏封建家庭的一位叛逆者,但她的革命的一生,她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又是曾氏家族的骄傲。

叶剑英曾是曾宪植的丈夫,他文武兼备,素有“儒将”之称。

叶剑英(1897-1986年)原名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他早年因家境贫寒,为求生计,曾远离家乡到南洋打工。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创立后,他从南洋归国进入云南讲武堂即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在这所新式军事学堂学习期间,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国文、伦理、器械画、算术、地理、历史、英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等知识。毕业后,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他协助孙中山积极筹办创建了黄埔军校,并担任该校政治教官。与此同时,他先后参加了东征陈垧明、讨伐和平定商团叛乱等。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期间,他担任过师长职务,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后,叶剑英通电反蒋,毅然在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参加并策应南昌起义和领导了广州起义。十年内战时期,他驰骋疆场,备尝艰辛。抗曰战前排左起为李大剑、叶选宁、彭爱华;后排左起为王桢、袁若宁、曾小兰、曾小华、胡卫平。

2005年11月25日,双峰县委书记李大剑,县委副书记、县长彭爱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若宁一行前往广州,拜访了叶选宁先生。受到叶选宁先生在湖天宾馆接见并合影。

争爆发后,他随周恩来奔走于国统区,从事党的统战工作,直至1941年春回到延安。叶剑英与曾宪植相识于1927年广州起义之时,此时叶已有妻室,曾是一位刚离开学校的十七岁的大姑娘。十年后,他们两人结合为夫妻,相互关心体贴,为党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奔走于长沙、桂林、汉口、重庆、南京等地,后来双双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叶剑英在年龄上比曾宪植长十三岁,是老大哥;在学识和才干上,叶剑英是曾宪植的老师和领导。他们两人相亲相爱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叶选宁。但后来叶剑英与曾宪植离异,又建立了新的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担任着党和国家以及军队中的重要职务。他具有文武之才,历来被誉为中共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将”,受到党内外人士的爱慕和钦敬。毛泽东称赞他“吕端大事不糊涂”,指的是叶剑英在重大历史关头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六誉满海外的画家曾厚熙

他自幼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父为他发展特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曰抗日战争期间,他以书画为武器宣传救亡。

曾厚熙,派名宪杰,1916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塘(今属双峰县)大夫第敦德堂。其父曾昭平,系曾国荃重孙。他在兄弟三人中居长。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聪明伶俐,对学画尤感兴趣,一边读诗文,一边学作画。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把所观察到的人物形象及动物轮廓描画在墙上、地上,体现出作画的天才。其后,曾厚熙进入雅礼中学读书,父亲为了让他发挥作画专长,为其聘请了一位彭姓国画家,重点对他进行专业指导。经过刻苦钻研理论和实践,他的画在中学期间就已经崭露头角,其作品在学校和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作画的同时,曾厚熙没有放弃学业,各科成绩优秀,高中毕业后考入湖北华中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云南分校。毕业后,则以作画为主要职业养家糊口。抗日战争时期,曾厚熙的作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他在当时抗日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以书画为武器,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国内文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享有较高的声誉。如他在长沙举办画展,所得收入尽数捐赠给流亡学生,解除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体现了较强的爱国心。

他在定居香港之后,作画水平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享誉海内外画坛。

1949年秋,曾厚熙随曾宝荪、曾约农等赴香港,以画为生。后来曾宝荪等应蒋介石之邀去台湾,曾厚熙则留居香港继续作画。1950年间,他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规模和影响,都超过一般的个人画展,尤其在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从而,他被聘任为华南大学艺术院院长并兼任美术教授的职务。

1953年,曾厚熙应中非、马达加斯加的邀请,参加在当地举办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的书画展览。行家们认为:曾厚熙所作的画笔调谙练,技艺娴熟,构思较深,有爱国思想,艺术特点突出。

1954年,曾厚熙应于右任、张大千之邀,赴台湾参加由台湾博物馆举办的画展。他所参展的一幅画面宏伟的夜宴图,悬挂在台湾国宾馆,获得人们的交口称誉,被认为是一幅体现国画艺术特点的代表作。不久,他与张大千一道应邀到巴西、法国举办专题画展,在西方世界造成了轰动。

1955年,曾厚熙应邀到泰国、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举办画展。在此期间,泰国佛学家张仙如请他在怡保霹雳洞石壁上绘了一幅高约十米的韦驮神像画。所画护法天尊仗剑挺立,端庄肃穆,气宇非凡,引起不少佛教徒的极大兴趣,自此之后洞中香火通明,成了东南亚的佛教圣地之一。曾厚熙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声誉骤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厚熙被联合国聘任为文教委员会委员。从此,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举办过画展,足迹遍及欧、亚、美、非、大洋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伊朗、约旦、法国曾给他颁发了荣誉状,中华学术院为他颁发了哲士学衔。曾厚熙的画艺享誉海外各地,成为曾国藩兄弟后裔中位成就巨大的艺术家。

七文史功底深厚的学者曾宪楷

她是曾宪植的胞姐,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接受过系统的新式教育,学识功底扎实。

曾宪楷(1908-1985年),曾国荃的玄孙女。父亲曾昭和于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湖北夏口地方法院推事。曾宪楷有兄弟二人。哥哥曾宪朴,国立中央大学农科学士,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弟弟曾宪柱,华西大学毕业。还有三个妹妹:分别为大妹曾宪植;二妹曾宪榛,湖南大学理科学士;三妹曾宪矩,上海光华大学毕业。曾宪楷早年毕业于曾宝荪创办的长沙艺芳女校,后考入湖南大学获文科学士,继而入燕京大学学习获文科硕士。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该校历史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长等职。

曾宪楷作为曾昭和的长女,受到父亲的百般疼爱,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学教育。因她的父亲曾昭和是在她的曾祖母精心督教下成材的一个典型人物,在十四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所以曾宪楷在这种书香世家气氛的感染促使下,自幼刻苦用功,而且她人又很聪明,并且自立能力、活动能力较强。在湖南大学读书期间,她得到了时任湖南大学机电系主任的堂叔曾昭权的着意栽培,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而且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当时的湖南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尚未如后来分得那么细小专窄,曾宪楷读的是文科大专业,故在文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很扎实的。早在艺芳女校就读时,她就发起成立了“麓山消夏诗社”,不仅在组织才能方面崭露头角,而且其文学才华也得以尽情展现。据赵世荣在《女杰之乡——荷叶纪事》一书转载的由曾宪楷所作《公启》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文笔很生动、老练,更为重要的是富于爱国激情。“淞江战血,惊心陵谷。楚士多悲,日夜江声。湘流有泪,感物吟志。抚景伤时,触绪生文。莫能自己,不有吟社,何申雅怀?”在这里,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表示无比愤慨的同时,更感念祖国沉沦在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用诗歌可以唤起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的斗志。曾宪楷发起成立这个诗社后,究竟她和诗社同仁作过多少诗词因资料缺乏不好做结论,但从《女杰之乡——荷叶纪事》所转载的曾宪楷现存的三首诗来看,其诗学功底、史学功底均很深厚。譬如,在《咏史》诗作中有这样的诗句:“英名留万古,盖世气无俦。子弟八千渡,关河百二收。虞歌辞虎帐,霸业失鸿沟。成败寻常事,龙兴说汉刘。”于此诗对楚霸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做出评价的同时,以其博大胸怀引导人们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由此可见,曾宪楷的诗识、史识功底是非常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