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族
7506600000003

第3章 大界曾氏溯源

大界曾氏家族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六世祖曾孟学于清初迁居湘乡大界,从此开始了大界曾氏世代繁衍生息的历程。

曾姓源远流长,是华夏一个古老而又兴旺的姓氏。像其他一些古老的姓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自黄帝至禹,凡六传,曲烈出,封于鄯,始以“鄯”为姓。又五十五传至时秦,其世子巫避乱奔鲁国,将“鄯”去掉右耳刀“阝”旁,正姓曾。巫五传至参,因以孝称,被孔丘收为弟子,即《论语》所称道的曾子,曾参也就正式成为被曾氏后裔公认的始祖。

曾参生于周敬王丙申年(公元前505年),死于周考王丙午年(公元前435年),葬于山东省嘉祥县南四十里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先是其“墓久已佚亡,不知所在”淤。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奏称,嘉祥县南武山一渔夫陷入了一个土洞,里面有悬棺一具,旁立石碑,上刻有“曾参之墓”四字。从此,曾墓得以公诸于世。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山东巡抚金洪奏请在此地修筑享堂、石坊,建成规模壮观的墓林。清同治五年(1866年)夏,曾国藩奉命镇压山东一带捻军,行抵嘉祥境内时,特意拜谒宗圣曾子庙和曾参墓林,并“捐银一千两,以助祀产之资”于。

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的需要,推崇儒学为正宗,规定孔、孟和颜渊的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专管祀典、祀产,而曾参的后裔却未能享受这一殊荣。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厚烟)皇帝下诏,特封曾参嫡裔曾质粹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于江西,配赐祀产。清康熙皇帝御赐孔、孟、颜、曾四姓统一辈分派语,前后通贯不乱,全国同一。其赏赐曾氏的派语为院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皇帝时,又续赐曾氏派语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初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续赐曾氏派语为: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参十五传至曾据,西汉永光年间受封为关内侯,因不满王莽篡权,携全族南迁庐陵。曾据三十传至曾坝,于南宋年间迁居衡阳唐福。曾坝十三传至曾友近,再四传至曾孟学。清顺治元年(1644年),曾孟学携家族迁居衡山。

《曾国藩全集·日记》二,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72页。

《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16页。

以上参见曾约农主修《大界曾氏五修族谱》1946年。

见罗绍志《曾国藩家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白果,客居三十余年,再迁至湘乡荷塘二十四都,最后卜居沙溪石牌熊家湾,从此繁衍了大界曾氏。

大界曾氏家族自衡阳至湘乡,历经约六百年,“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累世力农。曾孟学的曾孙曾应贞,是曾国藩兄弟的六十五世祖(即太高祖),勤于耕作,家境日渐丰裕,从而开启了大界曾氏繁荣昌盛之象。

曾国藩兄弟的高祖曾辅臣墓地位于大界犁头咀。此地处于高嵋山麓,山势雄伟,林木葱郁,涓水从山后流来,越过犁头咀左侧,至左前方的团山折向东去。因团山是一个在平地突起的圆形小山,山水异特,所以风水先生趁机散播奇谈怪论,说什么“九峰山龙脉结穴于犁头咀,团山是颗金印”,预示着这块坟地能保佑曾国藩挂帅、封侯。

曾竞希是曾国藩兄弟的曾祖父,生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死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幻6年),葬于湘乡荷塘二十四都五区(今双峰县荷叶镇)泥鱼坝大西冲水桐托。这里也是一块风景秀丽的“宝地”,同样产生了一段与曾国藩兄弟显赫荣华有关的传说。

大西冲水桐托的山形酷似一只张开了翅膀的金鸡,(在今湖南省望城县坪塘镇)涓水从它的右前方山口流出,成弧形状绕过山脚流过。

曾竞希葬于此地后,传说在湘军攻下南京之前有一年山洪暴发,将坟山前面几十亩水田冲洗成一片沙洲,沙粒色白像大米。风水先生乘机胡搅说,这是“金鸡啄白米”,先人葬于此,“后嗣‘主文”。说什么曾国藩中进士,出将入相,都是天造地设的,即“金鸡啄白米”这一山形感应的结果。当时,曾氏家人信以为真,遂将这块沙洲买下,长期不予垦复。

关于曾竞希为何死后择葬于这块风水“宝地”,更有一段离奇的传说。

曾竞希本是一个俭朴勤劳的农民,生平勤于耕作,家境小康。在他三十多岁时,忽有一四川游客望门投止,相与言谈,情投意合,遂与之结为金兰之交,成为情趣相同的好朋友。这个四川游客居曾竞希家长达十余年,一天他动了回归故土的念头,急欲离去。曾竞希苦苦挽留,情真意切。这个四川游客对他说:“我离开家乡多年,现在回去看看,料理一下农务,再来不迟。再来时,当与贤弟共享大福。”言毕,他又领着曾竞希走向大西冲山地,夸赞这是一块“宝地”,约两人过世后分葬于左右两侧山地。然而四川游客一去不复返,曾竞希和他?

的妻子及长子则择葬于此地。到了曾国藩封侯拜相,成为晚清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后,那些笃信神灵的人对这块风水“宝地”的传说则越传越神秘、奇异,从而在清末民初来到这偏僻乡村领略奇异风光的名人、要人也为数不少。

这块“风水宝地”还曾引发出一桩历史公案。1926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蓬勃兴起,当地农民协会决定把大西冲水桐托山地前面因洪水冲洗而成的沙洲垦复,以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曾国藩已死去五十余年,但曾氏兄弟后裔依恃权势反对垦复。如曾吉初凭借他在湘乡县署所任的要职,亲自出面阻止垦复。当地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势力,曾将曾吉初驱逐出境。然而,在1927年5月“马曰事变”发生后,反动势力挥舞屠刀,白色恐怖充满城乡,曾氏后裔乘机挟嫌报复,伙同团防局势力,将当地农民协会负责人王磨等残酷杀害。

“风水宝地”之说当然纯属无稽之谈,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曾氏先辈皆以务农为本,直至曾国藩兄弟的祖父曾星冈才重视“耕读”。曾国藩之所以中进士,封官晋爵,青云直上,靠的是勤学苦读,洁身律己,与时代环境的造就。至于为“风水宝地”而残杀农协负责人的事件,则是曾氏后裔依仗手中权势欺压贫民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