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7506500000049

第49章 附录一 一百三十年来曾国藩研究评述(7)

18.赵勤主编《曾国藩全书》(共计二十五册),远方出版社2005年出版,510万字。该书系丛书,二十五册分别包括《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厚黑学》上下、《曾国藩智源》上中下、《曾国藩识人法》、《曾国藩与三朝帝王》、《曾国藩情感秘事》上下、《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上下、《曾国藩规家之道》、《曾国藩用人经》上下、《曾国藩的读书世界》上下、《曾国藩刚柔术》上下、《曾国藩身后评说》、《曾国藩百年家世》、《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曾国藩与天津教案》、《曾国藩年谱》。

19.赵洪恩主编《曾国藩成功之道全书》,新疆电子出版社2004年出版,80万字。该书分九篇介绍曾国藩平生思想事功,篇中夹叙夹议,有阅读价值。

20.侯书生评述《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47.7万字。系通俗性读本,有利于一般读者阅读,立意及体例均不错。

21.上官觉人解译《曾国藩与孙子兵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出版,20万字。全书分十三篇,结合曾国藩思想与事功,用孙子兵法原理解说曾氏思想言行。书中解译文字不错,但将曾国藩从政、治军、为人处事说成与孙子兵法“如出一辙”则有点牵强附会。

22.文章代等编着《人鉴--曾国藩识人用人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34.4万字。分上下两篇,计八章,运用原文与译文对照、解说与评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评述曾氏思想事功,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

23.史林注译《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出版,28万字。全书按李鸿章口述“挺经十八法”,分十八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篇。以经为纲,以事为纬,即从经文、注释、事典、点评四个步骤进行注释,有学术价值,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曾国藩思想与事功的精要所在。

24.石晶译《心鉴曾国藩点评历史人物》上、《曾国藩点评古典名着》下,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45万字。该字融曾国藩学术思想、历史知识、文化知识于一体,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为史学大众化作出了有益尝试。

25.吴江、,敏琴等编着《曾国藩成功人生33个楷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出版,33.8万字。全书以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中所列人物为基础,通过作者的研究,评述曾国藩从古人身上学到了哪些人生智慧和谋略。

26.唐河主编《曾国藩通鉴》上中下三卷,华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

300余万字。该书系对曾国藩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分为十三个部分将一百二十余年间曾氏研究成果展现在读者面前,体例别致,突出了自己的特色,极富阅读、利用、参考、借鉴和收藏价值。

27.田澍着《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湖南大学出版2004年出版,24万字。该书分主编和副编两个部分,对曾国藩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作了学术色彩异常明显的评价。

此外,有关曾国藩研究的着作就笔者所知,尚有史林、迟云飞着《曾国藩大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梁绍辉着《曾国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等。由于笔者见识所限,其他有关曾国藩的论着及通俗读本有未能提及者,敬乞读者谅解。

综观一百三十年来曾国藩研究的现状,虽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人们已经真正把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看待,而不是根据政治需要加以任意改塑。当然,在有关曾国藩评价的一些问题上,意见分歧是比较大的,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我们认为,要把曾国藩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尽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当重视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曾国藩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晚清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的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目前,之所以在曾国藩研究的某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不同意见,除了历史的复杂性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研究方法的问题。尽管研究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我们认为在曾国藩评价上应当主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去进行全面而又科学的分析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由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历史决定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重视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曰具体地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特殊性。总之,从经济入手研究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和特殊环境来考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地、全面地去考察历史上剥削阶级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本来面目。

关于历史主义,马克思曾经指出:“阶级间的关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化,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产物,总之,是一定‘历史运动,的产物”。列宁也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对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别作具体的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基本内涵。

诚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各自具有侧重点。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两者紧密结合,注意两者间具有科学的同一性和必然的内在联系。然而,在有关曾国藩研究的一些问题上,对于阶级分析方法与历史主义相结合方面做得还不那么全面。有的同志脱离近代社会客观历史环境和条件,极力否定太平天国的合理性,认为它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副作用,造成了“灾难”,尽力为曾国藩唱赞歌,不仅不指出他为清朝专制统治死力效劳,与人民为敌的一面,反而把他描绘成为一个“爱民”、“养民”、“卫民”的伟人。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而其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是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及清朝封建统治曰益腐败,人民不能照老样子生活下去,阶级矛盾尖锐激烈所造成的。曾国藩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必然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这是他对阶级利益的选择,也是由他的个人经历、地位所决定的。关键的问题是,不能因太平天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就去为曾国藩镇压人民起义的行径贴金、唱赞歌。因为,在这里存在着一个研究者的基本政治立场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在观点和结论上很可能就会站不住脚。有的同志只强调阶级分析方法的一面,忽略了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方法的结合的原则,将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一概予以否定,斥之为反动的运动。尽管曾国藩等人举办洋务事业的出发点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是在“借西法”以求富自强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开办的军民两用企业,为古老的中国自然经济机体注入了新鲜血液,其前途必然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这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演变规律的。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样,是近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从中国近代爱国志士要求挽救国家危亡、不断前进的角度来观察,洋务运动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梯。这就需要将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主义相结合,在说明洋务运动是曾国藩等人倡导、主持的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由于它只学习西方的科技,尽力固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必然以失败告终这一剥削阶级的政治局限性的同时,肯定它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肯定曾国藩等人在这个问题上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东西。

第二,应当注意对研究范围的拓展。就曾国藩研究的现状而言,尽管其数量和质量都是空前的,但人们一般集中对于“热点”问题的探讨,有的甚至是打一枪就跑了,缺乏整体而又系统深入的考察,有的则只在名词、概念上作空洞的政治思辨。我们认为,有必要拓展研究范围,既要加强宏观的考察,又要加深微观剖析,并把这一切有机地结合起来。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演进时期的一个“文化人”。他的思想庞杂而又丰富;他的活动牵涉到清咸同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这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譬如,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曾国藩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如何?曾国藩是怎样认识西方文化的?他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做得如何?曾国藩对后世的影响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曾国藩与幕僚的关系如何?他的思想言行对幕僚有怎样的影响?曾国藩与清政府的关系如何,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廷寄、谕旨执行得如何,这对他思想言行起了什么制约作用?尽管近十余年来学界对于这些问题有了较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需要有更为专深的研究。此外,诸如曾国藩的文学观、教育观、哲学观、学术观、吏治观、治军方略等问题,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我们认为,不在于对某个问题进行翻案,而应重在探寻其思想言行所形成的根源。

第三,应当正确处理普及与经济赢利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十余年来在有关曾国藩研究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某些作者与出版部门一切向钱看,不通过艰苦劳动,只是拼凑剪辑现有的曾国藩研究的文字来赚钱,有的甚至整篇、整段抄袭他人成果。这是对他人成果的侵犯,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更是对“曾学”研究的不负责任。这种现象不杜绝,“曾学”研究也就很难有更专深的发展。

第四,应当区分文学作品与学术研究的界限。目前,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曾国藩热”。究其原因,除了改革开放环境下宽松的政治氛围,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新估计,对曾国藩的道德修养与践履功夫重新反省之外,最重要的契机是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的出版发行。平心而论,这部小说很有分量,是作者文史结合的杰作。但是,历史小说毕竟不同于学术专着。我们在对曾国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受这种文学作品的影响,否则就有可能误入歧途,造成许多虚虚实实、似是而非的后遗症。

总之,只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曾国藩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把握事实的总和,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能使我们的认识逐渐符合历史的实际。我们相信,通过学术界同仁在坚持平等的学术讨论的原则下所作的共同努力,对于曾国藩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进展。

曾国藩与中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