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大臣帮助国王办成了一件大事,国王为了感谢他,就让他提一个要求。大臣说:“我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把我的棋盘装满米就可以了。但是要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装1粒米,第二个格子里装2粒,第三个格子里装4粒,第四个格子里装8粒,以此类推,直到把64个格子装完。”
国王听后,暗暗嘲笑大臣的要求太低了,马上吩咐下人照办。不久,棋盘就装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车,小车也满了,粮仓很快告罄。装米的下人累昏无数,而那格子却像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
直到这时,国王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因为这样下去,他马上就会变成一粒米也没有的穷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东西哪怕基数再小,一旦以几何级倍数增长,最后的结果也会很惊人。金钱同样如此,有钱人拿钱生钱,穷人以知本作为资本,靠知本致富。但是世界上有“知本”的人很多很多,真正能发大财的却少之又少。只要把知本变为资本,赚取第一粒米,坚持发展下去,你也会拥有数不尽的财富。
理财小贴士:正视金钱的价值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一会抱怨工资收入赶不上物价涨幅,一会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在富贵之家,更有甚者还会鄙视投资理财的行为,对那些精打细算、努力积累资本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在做追逐铜臭的俗事。殊不知,这些人在抱怨的同时,自身已经陷入了矛盾的逻辑思维中。既然日常生活与金钱脱不开干系,不如彻底改变对金钱的看法,正视金钱的价值。
家庭理财八大新概念
曾经有理财专家做过这样一个统计,随机挑选了100位刚刚毕业的同专业大学生,跟踪他们10年后的生活。统计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只有20人能够经济独立,而剩下的80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生活紧张。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研究发现,那20个人之所以能够达到经济独立,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超群的能力,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执行了如下理财概念而已。
概念一:分清“投资”与“消费”
小王、小张是以上调查中的两个个体,他们在工作五年后,两人分别积攒了30万元。小王在该城市的近郊买了一套商品房,价值30万人民币;小张买了一辆好车,同样是30万人民币。两人都花光了手上所有的积蓄。五年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小王的房子市值60万人民币;小张的高级车已经沦为二手车,市值不到10万人民币。
案例中小王、小张二人学历相同,社会经验相同,收入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的花销方式,两人的财富积累差距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王把积蓄花在买房上,这属于“投资”行为,钱只不过从自己的手上转到了房子里,以后还是属于自己的。小张把积蓄花在买车上,这属于“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给了别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张的高级车会越来越不值钱,而小王的房子则不同,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值。
这也就是有些人明明收入很高,但财富却很少的原因。
概念二:口袋里的钱不如脑袋里的钱
以上调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李某、赵某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职位相同,薪水相同。李某生活勤俭节约,每个月把省下的钱存进银行,没有尝试任何投资,在李某看来,钱只有在自己口袋才最保险。赵某与李某相比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赵某每个月的工资分文不攒,全花在了买书和参加各种培训上,甚至不惜举债数万去读在职MBA。后来,随着物价的上涨和银行利率的下降,李某每个月可存的钱越来越少,银行里的利息也越来越少,李某眼瞅着自己放进口袋的钱在逐渐缩水。而赵某在拿到MBA证书后,跳槽到一家外企担任高级经理职务,薪水比原来翻了几倍,现在赵某拥有的存款早已远远超过了李某。
正所谓“知识就是财富”,工薪阶层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多充实自己,把钱装进脑袋里比把钱存在银行更保险。
概念三:贷款切记不能盲目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可谓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贷款消费满足了年轻人钱不够花、又想提前享受的心态。但是,这借来的“银两”毕竟是要连本带息还给银行的,有不少家庭因为还款压力的影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引发家庭矛盾。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年轻人在贷款消费时切记要量力而行。对于工薪阶层而言,尽量不要贷款或者在贷款之前做好心理准备,选择自己能承受的小额贷款。
概念四:工资高不代表富有
同样是以上调查中的实例:小高毕业后选择在向往已久的大城市工作,同乡小陈则选择留在了家乡的小城市工作。在小高看来,大城市经济发达,在那一定能赚大钱。事实也确实如此,小高在该城市应聘进了一家外企,月薪5000元;小陈则进了家乡城市一家普通企业,月薪2000元。这样看来,小高理应比小陈富有。
可是调查结果显示,10年后,小高是那80个经常感到生活紧张的个体之一,而小陈成为经济独立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原来,大城市经济发达,同样消费水平也高。小高每个月房租15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生活用品和服装1000元,其他花销300元,这样算下来每到月底就没什么钱了。而小陈因在家乡工作,住房不用花钱,吃饭在单位食堂,每个月购物消费在500~800元之间,这样每个月至少能有1000元左右的结余。加上小城市生活节奏没有大城市快,小陈在工作之余经常关注股市,10来年小打小闹也挣了不少钱。通过比较,你还能说每月5000元的小高比每月2000元的小陈富有吗?
概念五:剩下的才是财富
说起哈佛大学,大家都知道,经哈佛教导出来的人,毕业后有很多都很富有。其实他们的消费习惯和一般的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一点不大一样,那就是他们会严格遵守哈佛教条:储蓄30%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有超额完成,剩下的钱才能多。换句话说,富有的定义不是你每月挣多少,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
美国著名富豪WarrenBuffet,从6岁起已经开始储蓄,每月30块。在他13岁的时候,他用自己的3000块积蓄购买了一只股票。WarrenBuffet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他已经85岁高龄,他拥有的财富比我们熟知的比尔盖茨还要多。
概念六:花病治病不如投资健康
我国有句老话“健康是福”,只要身体健健康康的,自然能省下一大笔钱,毕竟你收入的增加赶不上看病住院的花费。如果不懂得爱惜身体而一味的省钱,什么也不舍得花,什么也不舍得吃,无疑陷入了一种贪小失大的误区。
因此,可以将花费投资一部分于合理饮食、购买健身器材、外出旅游上,年轻时在健康上多一些投资,年老后就可以节省下一大笔住院看病的花销,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科学理财。
概念七:教育好子女也等于赚钱
很多工薪阶层年轻时忙着为孩子以后的教育花销攒钱,而忽视了早教的重要性。等到孩子想上好一点的中学时,要交一大笔择校费;高考成绩不好时,想要上学又要一笔不菲的开销。其实,年轻的父母们可以改变一下只为子女教育攒钱的老观念,在平时的教育中注重给孩子请家教、多参加一些培训班、学习某项特长等,从小就把孩子教育好了,以后自然会省去各种各样不必要的开支。
概念八:勤俭持家不如能挣会花
老人们常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老辈传下的箴言当然有他的道理,但是在当今这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社会,如果只是一味的节省、攒钱,似乎已经落伍了。你会挣钱,还要学会花钱。
当然,这里说的花钱并不是代表无目的性的消费,而是呼吁人们应该发挥个人特长经商或谋取兼职,广开财源。财源多了,财富自然也就多了。财富多了而不懂得消费,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守财奴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科学理财,从而尽情享受挣钱和消费带来的人生乐趣。
理财小贴士:现金管理是理财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