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按摩的常用手法
小儿按摩是以手为主进行的保健方法,它的种类很多。随着小儿按摩的发展,手法的种类也随之增加,有不少成人按摩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按摩疗法中来。有些手法名称虽和成人手法一样,然而具体操作方法却不同,如“推法”等。有些手法虽和成人手法完全相同,在运用时却要根据小儿的特点,要求在用劲时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按先头面、再上肢、三腹背、四下肢的顺序进行,即先上后下,从前到后。这样做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且不会遗漏应该按摩的穴位。下面介绍七种常用的手法。
推法
(1)直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在一定部位上轻快地作直线移动。
(2)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又称分法。用两手拇指指腹由一处向两边分开移动,起点多在穴位上。常用于胸腹、前额与腕掌部。
(4)合推法
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适用部位同分推法。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推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一般在操作时要用介质以增加润滑作用,如水、葱姜汁、滑石粉等。频率每分钟200~300次,用力柔和均匀,始终如一。
揉法
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注意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要带动皮下组织,频率每分钟200~280次。
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常配合揉法。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摩擦,多用于胸腹部。本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操作时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捏法
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捏法俗称“翻皮肤”,常用于背脊,又称“捏脊疗法”,可治疗多种疾病,又是保健按摩常用手法之一。操作时用力大小适当,不可拧转;提起皮肤紧松多少要适当;捻动向前须作直线前进。
掐法
用拇指指甲重按穴位,常用于急症。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如手掌,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做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小儿按摩的主要特点
简单易学,方便易行
小儿按摩术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只要按照要求,遵循它的规律,几次操作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
小儿按摩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不需要任何器械、药品及医疗设备,只是依靠家长的双手在小儿体表部位施行手法,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它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这样不仅应用方便,而且节省费用。
见效快,疗效好
临床证明,小儿按摩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安全稳当,不易反弹
只要对疾病诊断正确,依照小儿按摩的操作方法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应用按摩疗法治疗疾病,不会出现反弹及任何并发症。
没有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
按摩是一种单纯的手工理疗手法,治疗中避免了某些药物中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同时也纠正了药物中因剂量不适而对患者身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
治病去根,不易复发
慢性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涉及脏腑或气血功能下降。按摩疗法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都可以针对病因,通过手法施术,加强气血循环,恢复其脏腑功能,所以能达到治病去根的目的;对于急性病,本来其机体功能就没有多大损失,又加之按摩过程注意了功能的调治,更不会遗留病根;反复发作病症,可因人体素质的调补减少再发机会。对于身体虚弱者,不仅可以治愈已发疾病,同时也提高了免疫功能及健康素质。
小儿不受痛苦,易于接受
其他疗法小儿都要遭受痛苦,就是服药,小儿也难以接受,经常给疾病治疗带来麻烦;同时,常因小儿不能和医生配合而影响疗效。应用小儿按摩疗法,小儿不会有任何痛苦感,甚至感到是一种享受,能够消除小儿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
预防保健,适于家庭
小儿按摩除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还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经常运用小儿保健按摩,可以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非常适用于家庭。
小儿常见病的按摩治疗
腹泻
常用的按摩手法是: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偏于寒湿者加揉外劳,推三关;偏于湿热者加清大肠,退六腑;偏于食积者加清大肠,揉中皖,运内八势,揉板门;偏于脾虚者加揉脾俞、胃俞,揉足三里,捏脊。一般每日1次,重者一日2次。危重者配合中西药物治疗。
呕吐
治疗呕吐以和胃降逆为主。常用按摩手法是:揉胃俞,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中皖,摩腹,按揉足三里。寒吐再加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热吐加上清脾胃,清大肠,推六腑,推下七节;伤食呕吐加上揉板门,运内八封,分推腹阴阳。
咳嗽
治疗咳嗽以宣肺止咳为主。常用椎拿手法是:清肺经,按天突,推膊中,揉乳旁,揉乳根,擦胸背。外感咳嗽者加推攒竹,推坎宫,拿风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内伤咳嗽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按揉足三里,揉肺俞,揉肾俞,揉中皖。
哮喘
治疗哮喘以宽胸理气、化痰平喘为主。常用按摩法是:推肺经,推四横纹,揉板门,按天突,揉胞中,擦胸胁,揉肺俞,擦背。寒喘者加按风池,补肺经,拿合谷,推三关,拿肩井;热喘者加清肺经,清大肠,推下六腑,揉暗中改为分推暗中,推脊。若在发作之前按摩,或运用冬病夏治原理在伏天按摩,则可获得较好效果。
暑热症
暑热症又称“小儿夏季热”,是指小儿暑天长期发热,伴有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多见于6个月至2周岁的乳幼儿。
治疗本病以清热为主。常用按摩法为清胃经,清肺经,补肾经,推上三关,迟下六腑,清天河水,揉二扇门,揉肺俞,推脊,推涌泉。鼻塞者加揉迎香,脾虚者加补脾经,揉中院,摩腹。
腹痛
治疗腹痛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常用按摩法是:揉外劳官,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寒痛者加上推三关,拿肚角,受暑热而痛者加推下六腑;食积而痛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推胃皖,分推腹阴阳;因虫扰腹痛者加推脐,揉天枢,拿肚角。
便秘
治疗便秘以导滞通便为主。常用按摩法是:揉中皖,摩腹,揉龟昆,推下七节,清大肠,揉天枢。实秘者加清脾胃;虚秘者加补脾胃,捏脊,按揉足三里。
遗尿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觉时尿床的病症。多见于易兴奋、过于敏感与熟睡的孩子,这可能与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薄弱有关。
治疗遗原以湿补脾肾、固涩下元为主。常用按摩法为补脾、肺、肾经,揉丹田,按揉三阴交。下元虚寒者加揉肾俞,擦能部;肺脾气虚者加按百会穴,揉中院。
治疗期间,要养成按时排尿习惯,不要过度疲劳,临睡前2小时不要饮水;家长在夜间要定时叫醒患儿排尿。
夜啼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民间常称患儿为“夜啼郎”。
治疗夜啼以养心健脾为主。常用按摩法为补脾经,清心经,清肺经,揉小天心,摩腹,揉足三里。脾寒者加推三关,揉中院,揉脐;心热者加清天河水,清小肠,揉总筋,揉内劳宫;惊骇者加揉五指节,掐老龙,揉精宁、威灵;积食者加清大肠,清脾胃,摩中皖,推下七节。
附:小儿按摩保健法
小儿按摩保健方法简单易行,朝夕可作,又无痛苦,故为小儿所接受。经常施用能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发育生长。
具体操作方法是:补脾经200~500次;摩腹2~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5次。
以上手法一般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每天1次,每7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可继续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按摩的常用工具
小儿肌肤娇嫩,在按摩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损伤,可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疗效,就是在手上或患部涂一点类似润滑油的物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按摩介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按摩介质,在为小儿按摩时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
生姜汁
取鲜生姜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使用。小儿在冬春季节,常用姜汁,取其辛温,有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于风寒感冒,又可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腹泻之症。
葱白汁
取葱白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使用。葱白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作用。对于感冒风寒的轻症,常用葱白汁作介质,此外,对于因寒气凝滞所导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
冬青膏
以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按1∶5混合调匀而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寒之功效,适用于一切跌打损伤的肿胀、疼痛,以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痛症等。
鸡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