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不知的科学常识
7486500000041

第41章 军事科技(7)

早在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军为了切断对方的补给,曾在敌方的交通线上空持续制造了人工暴雨,使本来十分狭小的交通走廊变得更加泥泞不堪,起到了轰炸所无法达到的阻塞作用。80年代,苏联潜艇也是使用了水下特殊烟幕,在瑞典人眼皮下逃之天天。这就是地球物理战的最初运用。

地球物理战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浓雾、磁暴,或者改变地球某一地区的温差,利用太阳能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制造山崩、雪崩、冰雹、山洪等自然现象,借助自然力来实现某种军事目的的一种现代科学作战方式。在现代战争中,掌握地球物理作战手段的一方,可以毫不顾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随意使用,而且特别适合于核武器不能运用的场合,完成核武器不便于完成的任务,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降低敌方的作战效能,使之蒙受不战自溃的灾难。

因此,不论在核战争或常规战争中,使用地球物理战的作战手段,都将给自己创造有利地位和军事上的优势。

有的军事行动为什么被称为“外科手术”?

80年代,战争领域中出现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其行动速度之快,达成目的之迅速,如同给病人动手术,因此,人们称这种军事行动为“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目的性很强,军事行动的政治色彩很浓,选择敏感的目标,作为“手术”部位,利用高技术兵器,使用少而精的兵力作为“手术刀”,以远程奔袭的方式,打了就跑,整个战斗持续时间不过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对方还未来得及反应,战斗已经结束,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和风险,取得影响较大的效果。这种作战方式事先一般没有明显的作战征候,军事准备的隐蔽性很强,行动起来极其突然,对方难以觉察和防范。80年代初期,以色列数架F—15、F—16型战斗机秘密出动,突然出现在伊拉克上空,仅2分钟就摧毁了伊拉克核反应堆。尔后,以色列再次出动了F—15、F—16型飞机,飞越了2个国家,偷袭了设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该组织领导人险些遇难。80年代中期,美国从英国拉肯希斯机场起飞了20多架FB—111型战斗轰炸机,往返飞行1万多千米,在15分钟内突击了利比亚的5个要害目标,利比亚领导人也险些死于非命。

这种“外科手术”式的作战方式,正在地区军事冲突中广泛出现。

为什么说地毯式轰炸是现代战争中的一张王牌?

地毯式轰炸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战术轰炸方式,即每间隔50米投下1枚炸弹,对目标区进行大面积盲目轰炸,像耕地一样把目标区的整个土地翻个身,希望能一个不剩地将敌人全部消灭。

海湾战争中,美军虽然拥有指哪打哪的宝石路灵巧炸弹,有飞行百千米穿越墙洞击中目标核心的斯拉姆导弹等一系列高科技高性能武器,但仍然采用了B—52型轰炸机进行了普通炸弹的地毯式轰炸,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地毯式轰炸虽然采用较落后的武器,但作为一种战术进攻方式却有着独特的攻效。首先,地毯式轰炸可以大面积地杀伤对方。其次,持续不断的爆炸声对涣散敌人的军心,威慑敌军,更是一帖灵丹妙药。再次,大量过时的炸弹如果堆在仓库里,需要付出高额的保管费,倒不如扔到敌方的阵地上去。正因为如此,地毯式轰炸这种看似陈旧的战术仍是现代战争中的一张王牌,只要有能力打这张牌,战争的双方都会不惜一试的。

为什么说以叙空战创造了空战史上的奇迹?

1982年6月9日至11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空军在黎巴嫩的贝卡谷地上空,进行了3天的空战。作战双方投入150架战斗机,结果以色列空军取得了击落对方80架飞机,自己没损失一架飞机的战绩,由此震惊了世界,被人称为历史上最不平衡的一次空战。

以色列空军之所以取得如此战绩,最根本的原因是依赖于先进武器和有高超空战技术的飞行员。以色列参加空战的是1架E—2C型空中预警指挥机和几十架F—15、F—16型战斗机。当叙利亚的米格—21、米格—23型飞机刚滑出跑道,就被空中巡逻的E—2C型预警指挥机发现,并将其航迹数据通报给空中待命的F—6、F—16型战斗机。当F—15型战斗机迎着米格—21型飞机飞来,叙利亚飞行员企图拉起机头,绕到以色列飞机后面开火,可剐爬升到一半,便被突如其来的导弹击中。原来,F—15型战斗机已经使用了可迎头发射的新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以色列的F—16型战斗机为了躲避对方的攻击,装备了一种传感器,当对方发射的导弹飞向自己的背后时,这种传感器便发出急促的声音。飞行员迅速发射具有强大红外源的火箭,将导弹引开,使导弹偏离攻击目标。正是由于以色列飞行员有平时超乎寻常的训练基础,驾驶技术高超,战术使用灵活,使得本来就比对手要先进的飞机,在空战中更显出其作战优势。

各国的军衔等级为什么大同小异?

军衔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军事制度。尽管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但等级设置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师长以上职务为将官,团、营职务为校官,连、排职务为尉官。特别在一些关键职务上基本一致,成为国际上军衔制度的惯例。

即把上尉、上校、少将固定为连长、团长和师长的基本军衔。军衔与职务有这样的对应关系,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上尉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apitanens),是首领的意思,指挥一个连的人。中世纪后期就称为上尉,变成连长的衔称。现代德文中,上尉与连长是同一词。中尉是上尉代理人的职务。15世纪时,副连长称中尉,以后便成了军衔一个等级的名称。上校一词源于意大利语(Collnna),16世纪开始把上校作为团长的称谓。中校也从作为团长助手的职务,演变成副团长的衔称。18世纪后,少校则主要任命为营长。将军一词源于拉丁语(Generalis),意思是总的、主要的,是一种显贵的职务,后来演变为军衔。随着军队陆续出现旅、师、军、集团军等较大的编制,就把将军分为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几个等级,分别授予对应职务的军官。至今法语中仍称准将是“旅将军,’,少将为“师将军”,中将是“军将军”,上将是“集团军将军”。

美国总统外出时为什么总带着黑箱子?

美国总统不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有个像影子一样的军官,手里提个黑色公文箱。这就是称之为“橄榄球”的黑箱子。

黑箱子里面到底装着什么重要的东西呢?原来这是美国进行战略核打击的“钥匙”。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有必要进行核打击时,携带黑箱子的军官便立刻开启密码,打开箱子,将里面的东西交给总统。第一件是个黑皮本子,里面详细地记载着战略对手拥有核武器的数量、地点和担负的任务使命,以及根据使命可能打击的目标和各种技术参数。根据各种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本子里还记载着预先制定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应急方案,所有最重要的内容都用醒目的红字作为标志。第二件也是个黑皮本子,里面标有在遭到核打击情况下可为总统提供的分布在各地的秘密去处,以确保战时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第三件是个文件夹,里面为总统提供了遭到核突袭后向全国发表讲话的紧急程序。最后一件是长方形卡片,上面记有总统接班人和战时各决策人身份的号码。

有了上述东西,总统就可以随时根据突然发生的情况,迅速作出决策。

航天飞机的防热瓦为为什么有隔热奇效?

传统的航天飞行器在重返大气层时,防热层在与空气摩擦过程中,往往自身被熔化而逐渐剥落。航天飞机则是多次往返于地球、太空之间的飞行器,故防热层不允许剥落,于是,人们在它的表层加装了能重复使用多次的防热瓦。

航天飞机的防热瓦不是靠自身被熔来达到防热目的的,而是靠材料良好的散热性能来降低表面温度。这就需要选择一种散热极好的材料,给航天飞机穿上防热衣。美国首架航天飞机就安装了防热瓦。

这种特制的防热瓦,是由90%的空气和10%的硅纤维制成的,散热性能非常高。飞机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每时每刻都被它以极.陕的速度散发掉,余热则被空气所隔而无法传递到内层。

为了保护航天飞机的要害部位,防热瓦的表面还涂有一层黑色闪光的硼硅酸盐玻璃,它能反射机体与空气摩擦生成的95%的热量。在受热最高的机头和两翼前端,则采用了强化防热材料,即提高了耐热性,又增加了受力强度。

可见,这种特制的防热瓦隔热确实有奇效。

导弹预警卫星为什么能得到导弹发射信息?

海湾战争中,飞毛腿导弹与爱国者导弹空中大战的情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只要飞毛腿导弹一出动.,爱国者导弹马上就腾空拦截。那么,美国操纵爱国者导弹的士兵,是如何及时地了解到几百千米之外的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发射时间,并及时发射爱国者导弹进行拦截的呢?这就归功于导弹预警卫星这个专门监视敌方导弹的太空间谍。

导弹预警卫星位于地球静止轨道上,上面装有红外探测器和电视摄像机,昼夜不停地对地球表面进行监视。若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等距地配置3~5颗预警卫星,就可对除两极以外的整个地球表面进行监视。只要什么地方有导弹发射,卫星上的红外探测器在导弹离开发射架大约90秒钟,就能发现并自动把信息传送到地面站,再经过电缆或者通信卫星把情报传给防空司令部指挥中心,全部过程仅需3~4分钟。这样,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预警时间可增至25分钟,对潜射导弹的预警时间也可达到15分钟。

为了提高预警效果,在预警卫星上还安装了高分辨率的返束光导电视摄像机。当红外探测器发现目标后,电视摄像机紧紧盯住1千多米长的导弹尾焰,借此可以识别真假,减少虚警,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

电子侦察卫星为什么被称为空间的耳朵?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大哥大”,其实“大哥大”是保密性最差的通信设备,通信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容易被空间运行的电子侦察卫星所截获。电子侦察卫星犹如部署在空间的“耳朵”,各种无线电发出的电磁信号及其位置数据都很难逃过它的监听。

电子侦察卫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本领,全靠它所携带的电子侦察接收机和磁带记录器等设备。电子侦察接收机的灵敏度非常高,从亿分之一瓦的弱小无线电信号,到十万亿分之一瓦的超微弱无线电信号都难逃它的掌心。因此,当卫星飞经某一地区上空时,这一地区地面所发射的各种频率无线电波信号都被它“一网打尽”,并记录在磁带上。待卫星飞经本国地面接收站上空时,就迅速传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将信号放大处理后,把有价值的信号提供给有关部门,以供作战指挥系统决策之用。

为了连续监视某一地区,通常要用9~10颗同样的卫星组成卫星监视网,用以连续24小时获得所有无线电通信情报。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正是利用电子侦察卫星网.,截获了敌方几千万个信息,为多国部队制定“沙漠风暴”作战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办法为什么也能对付卫星侦察?

侦察卫星在速度、高度、自由度等方面,确实有着传统侦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只要运用避、变、骗、反等办法,就可以对付它。

避。侦察卫星是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的,通过跟踪测量,不仅可以计算出卫星将于某日某时某分从头顶经过,而且能够大体判断出星载侦察设备的种类、水平和用途,并提前发出警报,利用卫星侦察的间隙和“空白”来调动部队。

变。卫星不能直接同目标接触,仅靠遥感手段获取信息,局限性相当大。如果有针对性地把活动变地上为地下,变室外为室内,变白天为夜间等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弱卫星侦察的效果。

骗。如能巧妙地隐真示假,完全可能遮挡卫星耳目。海湾战争期间,尽管多国部队出动2700余架次飞机到处追寻飞毛腿导弹,就是找不着,其原因是伊军采用了巧妙的伪装隐蔽战术。

反。一旦发生战争,不仅地面装备会成为袭击目标,就是天上的卫星,也势必变成反卫星武器的猎物。目前,有的国家已有能力拦截低轨卫星;再过若干年,不但拦截高度将更高,而且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将更多,到那时,侦察卫星想无法无天,独来独往,就更困难了。

用什么办法可摧毁军用卫星?

军用间谍卫星被人称为太空神探,神通广大,能够在太空中高瞻远瞩,自由翱翔。那么军用卫星是不是无法可防呢?不是。要摧毁军用卫星,目前有两个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一是用反卫星卫星,二是用反卫星拦截器。

用反卫星卫星,是在卫星上装设跟踪识别装置和杀伤武器,并使其有一定的机动变轨飞行的能力,以接近、识别与摧毁敌方的军用卫星和飞船,对于高度200~2000千米的军用卫星,带有高能炸药碎片战斗部的反卫星卫星,在起飞后第一圈轨道内即可完成攻击任务。

反卫星拦截器又称智能卵石,它是一种空间精确制导动能武器,这种武器射出的弹头能自动寻找、追踪目标。弹头以高速度运动所具有的功能,通过直接碰撞摧毁卫星。经过试验,这种武器已经接近于实用阶段。

除了上述两种反卫星手段以外,各国正在研究用激光枪、粒子炮、电磁炮等武器摧毁卫星。另外,航天飞机也具有潜在的反卫星能力。

为什么要销毁核武器?

核武器对人类生存威胁之大,是人所共知的。随着美俄种种裁减核武器条约的签署,销毁核武器的工作已经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销毁核武器从广义上讲,包括销毁核弹头和投射用的运载工具。运载工具通过拆卸、炸毁等方式即可完成,而销毁核弹头,则难得多了。它需要专门的设施和相应的技术,既费钱,又复杂。首先要把弹头内的高能炸药和核装药分离开来,然后把核装药变成不能用来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一般地说,聚变核材料的处理比较好办,只要将氘、氚、钾采用无限期贮存的办法,就能使其自然衰减而无法继续使用。对于裂变核装药,则必须根据不同核装药的特性,建造不同的设施和采用不同的技术加以处理。

目前,一些核专家针对核弹头的销毁,提出了种种方案。一是把核弹头里的钚与放射性废物混合起来,使这些被污染的钚不可能再用来制造新武器,然后将这些混合物无限期封存。二是把回收的钚送入外层空间,或埋入海底,或消散到海洋中,使任何一方都不能轻易地进行回收。三是把回收的铀和钚用于非武器的军事目的或民用燃料。不过,由于上述各种方案对核武器的扩散、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未能作出满意的回答,故可行性仍然是一个问号。

因此,许多核专家还在继续研究,力求能够找到一种两全齐美的销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