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简单的例子,像北京秀水服装市场,若是你想在那卖建材,估计就卖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批人都是在那卖服装的,它有那股子气,所以做产业,做生意,不怕你扎堆。扎堆是什么呢?是这个气聚拢了,气是聚则有形,散则无形。有相同一股气的人聚在这,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也一样,想要健康长寿,就要多与有福寿之相的人交往。
我有一个老朋友,“动乱”那年他嫌家里乱、外面吵,就自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医院住院躲清净去了。他虽然有点心脏不好,轻微的二尖瓣狭窄,可还是自己骑自行车去住的院,不料,21天后他就去世了。家里人非常后悔,可哭也没用了。
好端端的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住院,怎么最后就被拉到殡仪馆去了呢?原来,医院住的都是心脏有问题的危重病人,今天这个人抬走了,家属一哭,明天那个人抬走了,又哭。每天都有抬走的,他自个儿住了这么多天,难免会想,该谁走了?算计算计就觉得自己没活路了,自个儿把自个儿给吓死了。实际上,他所在的这个病房危重病人过多,导致阴气太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这种太阴之气把他的能量夺走了。同病的人在一起,你也不舒服,他也不舒服,病气越来越大,就只能“同病相怜”了。
有的时候,走在大街上,有些人让你看着觉得很舒服,而有些人呢,不管你横看还是竖看,就是觉得别扭,甚至有上前揍他的冲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因为那股气在作怪,因为气不和,冲撞起来了,所以就会看他不顺眼。换句话说,就是瞬间的这股气不和,或者是被人家“妨”住了,或者是“妨”人家。这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一样的道理。记得看过一篇报道,西方名酒“威士忌”的商标上印有一个老人头像,这位老人就是老伯尔。据说他活了152岁,在西方成了健康与长寿的标志。老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80岁的时候结婚,122岁的时候妻子年老病故,但老人依然精力充沛,后来又同等了他17年的情人完婚。遗憾的是,1633年的时候,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将他接到伦敦,虽然每日设宴招待,但他还是在那一年寿终正寝。
其实,老人能够活得那么健康长寿,除了自身的先天条件外,还和那里的环境、那里的人、那里的气等有关,是各种条件因缘聚合,使得老人处在一个“和”的状态,所以才会那么长寿。后来,国王接他入宫,虽然表面上各方面的条件好了,但实际上是打破了老人那个“和”的状态,因此,没住几个月就去世了。还有像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广西的巴马地区、北京的不老屯地区等,长寿的老人特别多,就是这股气的原因。有很多八九十岁的老头、老太太还上树摘苹果呢!一点都不新鲜。它就是这方水土养了这一方人,别人来可能有好处,也可能没好处,主要就看这股气适不适合你,如果不适合,同样要生病的。
总而言之,我们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尽量选择那些和自己相和的人、物与环境,若是有些事物让我们的身心不舒服,那么我们最好远离它;若是有些事物既养眼又养心还养身,那么我们就要多多接触,这样不仅对你的健康有利,说不定还会带给你想不到的好运气,所以说,想要健康,就要学会择人、择居、择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气场,让自己保持与周围的交流畅通。
通补正气存
虽然“同气相通”对健康有利,但生活中总会充满着矛盾,我们不能总是遇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和事物。这个时候,就需要利用我们自身的正气来抵挡病邪。
正气存内,才能转化邪气
谈到健康,很多人都会有不尽的遗憾,都是非要等到健康不再,才知道它是多么的可贵!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有必要把我所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佛家讲,做人不能有私心。我既然知道一些养生的秘密,就理当尽我所能,承担起这份责任。
我曾经多次强调人要“同气相通”,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矛盾。比如说,作为一名医生,我自己当然明白要多接触健康、开朗、乐观的人群,那样对我的身体会大有益处。可现实的情况是,我必须经常面对患者,有些还是患有很严重疾病的人,所以,我不可避免地要处在病气的包围之中。
我学医时,胡海牙老师时常告诫我说:“正气正念是抵御百邪的最佳武器。”而我也知道做人要存慈悲之心,要正气长存。然而,对于这句话的巨大威力,我却是在从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的。
病本身就是邪,每一个病人都是身上带着病气到你这边来的。病邪之气本来在体内,在经络中,但是,它也会跑出来,形成气场。这是为什么呢?中医讲究“有诸内,必行诸外”,病人皱着眉头告诉你我这疼那不舒服。实际上,这些都是病邪的外在反应,是一种警报。而医生看到患者如此悲苦,自然会在无形之中为他的病气所影响。跟病人交流的时候,它就形成所谓的场态。过去,这些东西没有得到证实。现在,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也逐渐印证了这种说法。那么,面对病人形成的这种气场,医生应当怎么做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正气长存。正所谓“邪不胜正”,因为病人带来的是邪气,所以,医生一定要修炼自己的正气。患者慕名也好,经过别人推荐也好,或者是自动找上门的,都是要解决他身上的病。医生心存慈悲、正气正念,也就在自己的周边形成了很强的气场。当患者进入这个气场的时候,他的病气会在瞬间得到转化,至少大大减弱。
生活中,如果条件许可,患者都喜欢找名老中医看病,有的时候,老中医还没有开口说话,病人就感觉好了许多。为什么呢?就是老中医自身的气场已经在帮助患者转化病气了。当然,这些能够称为名老中医的大家他们自身就精通医道、心存善念,能够在言语和行动上关心、体贴病人,替病人着想。如此一来,他们又何须担心病气扰医?多数的时候,反倒是病气被正气给转化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医生会说,名老中医当然无须担心,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德行很高的人,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一般的医生而言,气场可能就没那么强了吧?这些医生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据台湾一个居士做过的一项统计显示,经常做外科手术的大夫寿命会相对短一些,尤其是外科手术医生在60岁以后得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这是为什么呢?从医理上来说,他每天要面对的邪气更加直接,给人开膛破肚以后,满眼血腥,不是对着这个脏器,就是那个癌,身体会有一种潜意识的抵触。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医生更要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
谈到这里,我们就牵扯到道与术的问题了。实际上,一个真正懂得传统中医的人应该是先懂得道,然后才是懂医。相反,现在有些人在临床治疗上收效显著,但是自己50岁不到就突然中风或者去世了,这些就可能是以术来赢人,或者平时太忙了,忽略了自身道的修养。如此一来,他虽然能治好病人的病,却也伤了自己。
《黄帝内经》一开篇便是《上古天真论》,这其实也是想要告诉我们,一定要注重养生,锻炼出一个健康的身体,使得自己正气存内。您只有自身充满正气,才能把邪气转化过来。推而广之,警察、律师、军人、银行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正气存内。这实际上也是强调一个人自身的阳气。阳气一充足,所到之处,阴霾自散。这不就成抵御百邪的秘密武器了吗?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我们有这股强大正气做保护屏时,还有什么样的邪气能够伤害我们!
心怀慈悲,帮您增加正气
正气是如此重要,然而如何修炼才能使得自己正气长存呢?张仲景在《伤寒论》的自序中写出了一颗慈悲之心,不忍众生浑浑噩噩、虚耗生命,这才让经典得以流传千古。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疑惑:慈悲之心跟正气有什么关系?怎么可以把邪气转化为无害之气呢?比如,在过去,病人长了一个疮,医生用舌头去舔都不会传染,为他端屎端尿也不会传染。医生对这个患者就像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人一样。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心,在面对病气时就会有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反而可以安然无恙。
但是,我必须给这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自己的正气相对充足,能够承担起这份辛劳,否则很可能伤了自己。生活中,不时有医护人员殉职的消息上报,这常常让我感到不公平,但我同时也在默默地寻找着问题的答案。最后,我想通了,那就是人一定要懂得“担当”二字,才会既服务他人,又不至于让自己也倒下。这里的“担当”既指我们要为他人着想,也要求我们自己要不断修炼,提高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除了拥有慈悲之心,我们还要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为善,替他人着想,否则就可能酿成大祸。比如说,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要是说话不慎,就可能“说死”病人。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医者不可不慎。生活中,医生常常会劝病人说,别着急,慢慢养。其实,这句话是废话,病人也知道没用。但医生要是提供一个方法,比如说病人躺在这儿了,大夫一看,发现他湿重,于是说我给你熬点薏米红豆汤吧,哪怕没有真的这么去做;也可以把方法告诉他和他的家属,把这份体贴落实到行动中。这时候,病人对你的感激是从心里面生发出来的,这种感激对医生本身来说就是一味良药。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素来敬仰的罗有明老人。她不仅心怀慈悲,而且一生践行着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学医的时候,我与老人的孙女是同学,虽然毕业多年了,还一直保持联系。十几年前,我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病人,就介绍他们到老人那里去。后来,老人家年事渐高,我才不再介绍患者过去,生怕打扰了老人家的清修。虽然我跟老人的接触已经不如过去频繁,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那么深刻。
大约是在1993年的时候,我弟弟的中学同学家里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灾难,他父母在农村靠赶马车谋生,在一次运货的途中,驾辕的马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狂奔起来,把他俩从车上甩了下来。他父亲当场摔死,母亲被送到医院急救,勉强捡回了一条命,却落下了一身的病痛。
弟弟回家后给我讲起了这件事情,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忙。这时候,我首先想到了罗有明老人,于是马上和老同学联系。她受老人熏陶多年,颇有老人助人为乐的风范,所以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且说要让奶奶来亲自治疗。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