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7447900000034

第34章 人际关系心理常识(2)

在生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女人比男人相互间站的更近些。在马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女性手牵着手走路,不论是两位女性自己,还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觉得很正常,也很自然。她们甚至可以在等汽车时相拥在一起,抵御风寒,行人也不觉得奇怪。但如果是这样的两个男人在勾肩搭背,就会引起行人的注意和嘲笑,当然他们自己也会不舒服。

除了种族和性别在个人空间使用上有差异之外,还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越亲密,越友好,他们就站的越近;而陌生人有可能站的较远一些。但如果一个人想和对方交朋友,他也会在谈话时离对方近一些。而如果他讨厌他的话,那他很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向后挪一挪。虽然很少有人会注意个人空间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站的近还是远来判断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或彼此是否感兴趣。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会靠得很近,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喜欢有一定的空间。

同样,人们在心理上也是有一个距离的,一个人心理上的个人空间也是不容侵犯的。著名的电影明星,美丽动人的嘉宝曾叹息说:“他们不让我单独呆着。”这是名人在私人空间遭到侵犯时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许多名人都有这种苦恼,众多的追星者们使明星们无法过他们想过的生活。其实,不仅是名人有这种对于私人空间的需求,平常人也会有私人空间被侵犯时所产生的苦恼。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必须过社会生活,必须与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有时候,人只有在人群中才感到安全,才有一种归属感。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与人交往时,即使是在集体生活之中,人们仍然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天,藏着一些秘密,有些是鸡毛蒜皮,但有些也许真的不可告人。除了一两个朋友外,我们常常不希望太多的人了解自己的隐私,就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也会注意不要把一个赤裸裸的“我”给对方。

其实,我们留有心理上的个人空间,同样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当别人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我们如果是个十分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也许那个人会十分崇拜我们,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个普通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我们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失望,甚至由于他人把我们看得太清楚,发现了我们太多的缺点而不喜欢甚至厌恶我们。

所以说,当别人太了解我们时,也许正是我们失去魅力的时候。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渴望被别人喜欢,而又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有缺点,有不足,所以我们通常的情况下不希望被别人过分了解。通常男人比女人的自尊心、虚荣心强得多,所以我们看到常常是女人更爱说知心话。

长期以来,许多人总以为朋友关系,越是能达到双方都各自愿“把对方的一切都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去”的地步,就越是亲密、正确。殊不知,在走向这一“亲密关系”的路途上,是有许多险情的。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朋友之间原先的关系是简直到了亲密得不能再亲密的地步,谁知陡然翻脸后,竟变成了比仇人还仇人的状态。

当然,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没有绝对的意义,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小和我们对侵犯的反应取决于特殊的环境。在马路上,即使行人很多,空间很小,我们也不会在乎别人是否离自己太近,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事。

相反,如果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别人都留有很大的空间,总像是在躲着我们,此时我们就却会觉得不安,并且希望与人能够亲密地交谈,友好地接触。确实,人们都需要个人空间,但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这个空间那么敏感的。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北风和南风的寓言故事: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在印度,有一位妇女因为丈夫不再喜欢她了而烦恼。于是,她找到村子里的智者,希望他指点一些留住丈夫的方法。智者对她说:“我也许能帮你,但是在教会你方法前,你必须从村外的那头活狮子身上拔下三根毛给我。”

当时,在她住的村子外面的小树林里,正好有一头凶猛的狮子每天不停地游荡,但是光听它的吼叫人都会吓破胆,连村子里最勇敢的猎人都不敢靠近,她一个弱小的女子怎么能够拔下三根毛呢?但是为了挽回丈夫的心,她还是想试着接近那头狮子。

第一天早晨,她早早起床,拿了一盆肉到那头狮子出现的树林边,放下盆子便回家了。以后每天早晨她都要拿一盆肉给狮子。不久,这头狮子便认识了她,因为她总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放一盆肉来给它。

过了半个月,那头狮子一见到她走过来,就开始向她摇尾巴,并走近她,让她摸它的背。每天女人都会轻轻地拍拍它的背,然后离开。有一天,女人知道狮子已完全信任她了,于是小心翼翼地从狮子的鬃毛上拔了三根。她把狮子毛拿给智者看。

智者问道:“你用什么方法弄到的?”

女人详细讲述了经过,智者便笑了起来,说道:“你已经学会留住丈夫的方法了,那就是你驯服狮子的方法!”

这位妇女对狮子所运用的战术,实际上是一种称为“南风效应”的心理规律。相信她不一定看过拉·封丹的寓言,但是,她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不仅深得南风效应的精髓,而且比寓言更发人深省,让人折服。

在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

后来,有人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俄勒冈州波特兰,他对当地官员说:“我的几位辛勤工作的助手们劝我不要离开国会而风尘仆仆地到这里来。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说‘好吧!让我们来掷硬币,决定是去访问你们美丽的俄勒冈州,还是留在华盛顿。’你们知道吗?我不得不连续掷14次才得到使我满意的结果。”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政治家用来争取选民的笑话,但听到的人仍然十分高兴,因为他们从这个笑话中感受到了总统对他们的关注与亲近。

正如法国作家拉封丹所说:“温暖胜于严寒。南风徐徐吹动的‘柔’比北风凛冽刺骨的‘刚’效果更佳。”

换位思考定律

古希伯莱有一个国王叫所罗门,是位令后世敬仰的“有道明君”,据说,也是位有某些神力的传奇君主。关于他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次,在国王办公时,有一对老夫妇闯进来,老翁讲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该离婚。”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所罗门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

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反对说:“大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对的,你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国王。”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交往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以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只有我们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才能考虑到我们的利益。

所罗门王之所以能成为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他在断案时不仅用心倾听,而且在听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所以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维,这就是所谓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具备的素质。

因为所谓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理解力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而对方也才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人家才愿意与我们交流与沟通、建立友谊。

美国的开国元勋杰菲逊有一句名言:“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一定举双手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当然这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有时当别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们就该安慰他,以为这样就会抚平别人的创伤。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那么简单。

邻居芝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料理完丧事,她疲倦且悲伤地回到家后,就开始面对亲友日复一日的关心询问:“他是怎么死的……”“你有没有及时的呼救……”“之前你们夫妻吵过架吗?”“天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还有“你要母兼父职,好好照顾小孩”的训诲。这些人的出发点当然是关心,但对处于情绪低潮的芝,却造成重大的精神伤害。后来她看到“来人”,就害怕起来。“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体谅,但却没有人给我。”她悲伤、无奈地说。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帮助别人只有好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体谅别人的能力。即使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有时我们太急着给人我们的观念、判断和看法,却忘了输送真正的温暖;太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却忘了别人的伤口还没好。

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好奇心来探求他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了解他人。而真正的换位思考必然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

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个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近因效应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

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就派人去给弥子瑕送信。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弥子瑕听说顿时心急如焚,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这么远,怎么才能尽快赶回去呢?于是弥子瑕又急又愁。

当时,卫国的法条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但是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竟然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

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啊!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于是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咬了一大口,感到非常好吃,就把剩下的递给身边的卫灵公,并对他说:“这个桃子很好吃,你也尝一尝!”

而卫灵公也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竟高兴地说:“你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表明你爱我呀!”

但是,到了后来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衰老了,卫灵公也因此丧失了对他的宠爱的热情。这时弥子瑕有得罪卫灵公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反而降罪于他,还对别人说:“这个不知规矩的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还将吃剩的桃子给我吃,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灵公面前无拘无束。可是身为国君的卫灵公则不一样了,他在弥子瑕年轻时宠爱他,迁就他,到了他年老时,则忘掉他过去的好处,只把眼前的事情作为判断和对待他的依据。

这是一个典型的“近因效应”的故事,反应了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

在有些情况下,较早的印象往往让人记忆深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最近的印象容易成为判断的主要依据。“近因效应”是指与他人接触时,在时间与空间上距知觉较近的信息,往往给人较深刻的印象。

其实,近因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在朋友交往中,有时多年的友谊会因一次小别扭或误会而告终;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完全忘记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相互的恩爱,一心只想离婚——所以在办离婚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往往劝夫妻过一段时间再来办,而这些夫妻往往冷静下来之后又不想办了。

由此可见,“近因效应”容易引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那么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应认真对待与老朋友的每一次交往,特别是每一次交往最后几分钟的音容笑貌。由于是老朋友,就没有什么首因效应可言了。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发生近因效应,则是无法预料的,只要有一次表现的有点异样或特别,那么这一次交往就可能会产生近因效应。因此,我们在每一次交往都要小心行事,切不可因为是老朋友而“忘乎所以”,否则对方只要稍一计较或想歪了,以前的友情就会前功尽弃了。

写文章讲求“豹尾”,也是由于近因效应,力图在最后的部分给人留下回味,加深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利用近因效应,为塑造自己的形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