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他在孤独和贫困中与世长辞。
拉伯雷与《巨人传》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1494年出生在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父亲是个有钱的法官。十几岁时,他开始学习宗教教育,之后又进修道院当了修士。这段时间让他有空闲学习希腊文和哲学。后来,拉伯雷跟随大主教出使罗马,游览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意大利,访问了许多名人和古迹,学习了宗教、哲学、数学、音韵、法律、考古、天文等许多知识,终于成了一个博学的人。
1530年,拉伯雷进大学攻读医学,这时他已36岁了,但他用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当上了医师。1535年,他又到巴黎学医,不久又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他还勇敢地解剖了一具囚犯的尸体,成为法国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医生之一。拉伯雷在行医的同时,还进行文学创造,并于153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巨人传》。
《巨人传》共分五部,前后创作经历了20年的时间,书出版后,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又受到了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并被法院宣布为禁书。出版商被烧死,拉伯雷被迫外逃。直至1550年才获准回到法国。
《巨人传》中描写的德廉美修道院体现了拉伯雷的社会理想。在这个修道院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互相信任。不论男女,随时都可进入修道院,也可以随时退出。在修道院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任何教规的约束。它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这个性解放的追求。拉伯雷认为解放人的力量要通过教育,他强调知识的作用,以为人类只要掌握了科学,在学问上成为巨人,就有力量同黑暗势力作斗争。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去世。
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世界近代天文学奠基人。1473年,哥白尼诞生于波兰维新瓦河畔的托伦城。他少年时代就对天文学有浓厚兴趣。中学时,在老师指导下,制造了一具按照日影确定时刻的日晷。
1491年,哥白尼进人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在天文学家布鲁楚斯基的指导下研读天文学和数学。大学毕业返回故乡后,瓦兹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习教会法规。他除了学习教会法规外,还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天文学,并与该校的诺法拉交往甚密,诺法拉是天文学教授、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对哥白尼的影响很大。他们时常一起遥测宇宙,记录数据,研讨前人有关天文学的著作。哥白尼了解到。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恰斯就曾提出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概念。并首先测定了太阳和月亮对地球距离的近似比值,但后来遭到宗教势力的反对。为了便于阅读这些作品,哥白尼学会了希腊文。
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在弗罗恩堡大教堂担任教士,为了便于研究,他特意选择了教堂围墙上的箭楼作宿舍兼工作室,亲手制作了天文观测仪器,建立了小天文台,开始了长达30年的天体观测。正是在这里,他写下了巨著《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共6卷,哥白尼在书中完整地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并批判了托勒密地球是静止的理论。
但是当时的“地心说”已经成为维持教会统治的神学理论基础,因此哥自尼迟迟没有发表自己的学说。1541年,在德国青年学者迪卡斯和朋友的敦促下,修改后的《天体运行论》才得以出版。书出版两个月后,哥白尼便与世长辞,终年70岁。
《天体运行论》对当时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产生了很大的震撼作用,同时也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挑战权威的新生事物,《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不仅是科学对神学的一次伟大胜利,而且是一场新的艰苦斗争的开始。
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564年出生在意大利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文森西奥是一位音乐家和数学家,同时在绘画方面也有一番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2岁时,伽利略进人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17岁的伽利略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并在业余时间制作仪器,进行实验。1586年,他结合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1588年,他又完成了“固体内的重心”的论文。由于在数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在1589年被比萨大学聘为数学讲师。由于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物体下降会因不同的重量而产生不同的速度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受到校内亚里士多德派的强烈批判,被迫离开了比萨大学。
1609年,伽利略根据荷兰光学家李帕西把两块镜片叠在一起可以把物体放大的启发,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经过不断改进,最后制成放大率达1000倍的可用于天文观察的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对哥白尼的“日心说”更加信任。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星际使者》,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上述发现。
1618年,天空中出现了三颗彗星,清晰明亮,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到彗星的运动轨迹明显是曲线的。从而推翻了教会关于彗星轨道是直线的这一错误观点。
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在书中他为哥白尼的学说辩护。几个月后,罗马教廷下令停止出版这本书,年近70的伽利略因此而被教皇召去罗马教廷受审。他在饱受折磨的情况下被迫宣誓放弃哥白尼的学说,最后被判在家软禁。他又花费3年的心血,完成了最后一部名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这部书总结了他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1642年1月8日凌晨,双目失明、虚弱不堪的伽利略在佛罗伦萨郊外的一个村庄里去世,终年78岁。在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马丁·路德的改革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小时候,母亲对他进行了极其严格的宗教教育,使他从小就形成了强烈的宗教信念。21岁那年,他拿到了硕士学位,正要按照父亲的心愿迈向法律事业。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的这一举动,完全出乎他家人的意料。他在那里潜心修道,履行各种苦行赎罪活动。以圣洁闻名。
1510年和1511年,路德两次访问罗马。初到罗马的路德心情十分激动,当他走到罗马的近郊时。禁不住赞叹这座神圣的城市。但在游览罗马名胜古迹的同时,教会的腐败与残酷的现实使得路德意识到,原本神圣罗马城,已经变得肮脏不堪了。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圣彼得大教堂,到处推销赎罪券。对于教皇的这种做法,路德给出了相应的回击。10月31日晚,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人们对罗马教廷的不满,引发了人们对宗教进行改革的意愿,使路德一时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
1519年,马丁·路德在莱比锡与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展开了大论战,这场大辩论,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10月,教皇颁布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面对威胁,路德丝毫没有退缩,他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以示自己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决心,这一行动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
这一年,路德又接连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著作。接着,路德又针对教皇的谕令,写了《反对反基督教的通谕》。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他的《圣经》译本为人们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他翻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也成为联系分裂的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路德的译文优美流畅,成为当时人们摹仿的对象。无形中也为德意志语言的形成,起了一个推动作用。
1546年2月18日,路德病逝于家乡艾斯勒本,享年63岁。被葬于维登堡大教堂墓地。
达·伽马开新航路
由于造船技术发达,中国的罗盘针在航海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新航路的探索。最先探寻通往东方航路的是葡萄牙人。1415年,葡萄牙人攻占了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休达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在后来的70年间,他们一直沿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险,向西到达佛得角、几内亚湾、加纳海岸、刚果河口和安哥拉,为通航印度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后,航海家达·伽马开始了更远的航行。1497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四艘帆船和170名船员从里斯本出发,在绕过好望角后,达·伽马一行又沿非洲东海岸向北航行。次年3月,他们抵达莫桑比克,并在当地找到了一个阿拉伯水手做引航员。4月,他们从肯尼亚的马林迪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航行后,终于抵达印度。
达·伽马首先在印度南方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卡利库特(郑和远航时到达的古里国)上岸,然后会见了卡利库特国王。这一次见面唯一的成果是国王同意葡萄牙人在当地贩卖带来的货物。然而,没有上等的货物,就不能交换香料。两个月过去了,达·伽马带来的黄油、蜂蜜、红帽子、衬衫等货物还未脱手,条纹布堆放在货栈中,无人问津。最后他们只能用铜、水银和珊瑚等来交换香料。
1499年9月初,达·伽马终于历经艰险回到葡萄牙。历时26个月,170个船员最后只剩下55人,达伽马的弟弟也不幸罹难。
达·伽马像凯旋的英雄一样受到曼努尔国王的隆重欢迎。探险队从印度运回的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商品到国内高价脱手后,纯获利为整个航海费用的60倍。至此,达·伽马开通了欧洲直达印度的航路。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就在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探询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人则另辟途径,向西寻往通往东方的航路,结果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意大利热亚那的一个水手,他对远航探险活动十分痴迷,并坚信当时盛行的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海岸向西航行可以直达亚洲印度。多年来,哥伦布一直想组织一支西航印度和中国的探险队。为此,他先后向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但都遭到拒绝。于是,他转而求助于西班牙女王。西班牙女王伊萨伯拉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以西班牙王室的名义去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了西班牙国王致中陶皇帝的国书,率87名船员分乘3艘帆船从巴罗斯港出发,开始了探索横渡大西洋航路的第一次远航。船队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后,没有任何收获。就在船员几乎绝望要发生叛乱的时候,在前方发现了一块陆地。哥伦布欣喜地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并将这个岛屿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哥伦布以为他已经到达了印度,因此没有继续向西航行,而是由此南下,到达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到达海地以后,在那里建立据点,开始了对当地人民的血腥统治和疯狂掠夺。但令哥伦布失望的是,这里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多黄金和香料,只是有许多他们从来没有见到的动植物和风土人情。尽管如此,哥伦布还是带着抵达“印度”的成就开始返航了。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带着掠夺来的财富和10个印第安人回到西班牙,向欧洲人宣布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这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哥伦布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礼遇。成为西班牙的贵族。此后西班牙女王大力资助哥伦布,在后来的8年时间内哥伦布先后又到达了多米尼加岛、瓜得罗普岛、安提瓜岛、维京群岛的波多黎各岛、特里尼达岛、委内瑞拉海岸以及巴拿马一带。就在哥伦布探险远航期间,佛罗伦萨人阿美利加·味斯普奇于1499年到1502年随哥伦布前往“印度”考察,断定那里根本不是东方的印度,而是一片“新大陆”。
虽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新大陆上并不富饶。没有给西班牙国库带来巨大收入。哥伦布因而遭致人们的误解、谩骂,女王还剥夺了他的财产。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哥伦布一直把他所发现的新大陆误认为是印度,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新大陆为“亚美利亚洲”。
麦哲伦第一次全球航行
葡萄牙贵族费尔南多·麦哲伦深受哥伦布等人探险的影响,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进行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1505年,麦哲伦作为一名海军士兵跟随葡萄牙首任驻印度总督阿尔梅达,参加了对东方的殖民掠夺战争。八年的越洋征战,使麦哲伦掌握了航海知识,熟悉了东方情况。在对苏门答腊、爪哇、印度尼西亚和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的考察和游历中,麦哲伦得知摩鹿加群岛以东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此他想到这片大海的东边离摩鹿加群岛不远的地方应该就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于是,麦哲伦萌发了环球航行的想法,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航海资料和地理书籍,还拜访航海家列什波亚、天文学家法利罗等人,最终确定了环球航行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