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画坛大隐李琼久
7444600000006

第6章 盐镇春秋(2)

吴成之(1883—1960年),字国祯,号茫溪老农,四川乐至县人。1914年到五通桥定居。他擅长国画、泥塑人像、照相等技艺,善画动物,尤喜画鸡,一个个画得千姿百态,呼之欲出。不少画作流传到成都、重庆、上海、香港,有的作品还漂洋过海,流传到美国、法国等地。他的《十八学仕图》还被法国国立博物馆珍藏,由此闻名遐迩。曾有一个煤老板以二十吨煤炭(时值五百大洋)换他“梅、兰、竹、菊”四条屏;不少达官贵人或登门求画,或邀请至府邸作画。任职于宜宾,财大气粗的刘文彩,就曾慕名到五通桥请他去府上作画,一住就是半年。

吴成之早年潜心传统,而后取法民间艺术,在花鸟、人物、飞禽走兽上造型别致,笔墨精纯,自成体系。徐悲鸿观后赞之曰:“画得真实生动,有立体感,犹如抒情的诗。”除此之外,吴成之的泥塑也是一绝。1935年,徐悲鸿观其泥塑后,由衷地发出了“像随心意,触手成趣”的赞叹。

吴成之早年与张大千、张善子兄弟交往至密。抗战时,文化名流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如汪亚尘、朱屺瞻、上海美专校长张聿光。年轻的关山月也两次登门拜访。丰子恺、关良、陆俨少、吴一峰、冯健吴、华君武、武大金等,都曾是他家的常客。特别是号称“岭南三杰”的梁鼎铭、梁中铭、梁幼铭三兄弟,更是与吴成之来往甚密,府上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李琼久对吴成之仰慕已久,却一直没有机会接近。有一天,吴成之在“正泰灶”李从周府上作画,李琼久专程前来拜访。两人谈艺论道,相见恨晚。吴成之的外孙古光烈在《李琼久与画家吴成之逸事》一文中写道:“李琼久一面更加勤奋学习,研习书法,学习古今画艺,还利用教学之余常到几个装裱铺去转悠,观看那里悬挂的书画作品,揣摩别人技法。同时,常与牛华同道好友一起讨论、切磋。其间他最爱去华翰装裱铺坐耍,裱铺老板杜仰之有学养,喜爱书画,自己就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李琼久常去那里与他谈书说艺。有一天听说画家吴成之就在盐灶商李从周家做客,李琼久很兴奋,他想起常在装裱铺看到吴成之的作品,画芦雁空灵简淡,意境幽远,画鸡笔墨丰富,勃勃而有生气,画猴姿态各异,画八哥灵动自然……

“这天在李从周家中接待了登门来访的李琼久,吴成之听了李琼久的一番谈吐,了解到他学画的情况,觉得他好学,又知书达理,是个可造之材,便答应了他求学的要求……

“吴成之作画时,李琼久常站在一旁静观默察,反复揣摩……感到大受启发,心胸豁然开朗……一次李琼久拿自己的画作请吴成之看,吴看完后说:你师古人已经几年了,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尚未摆脱老套套,自己有锅灶,何必到别人甑子里舀饭呢,要自己找条路走嘛……并告诉他一个想要有作为的画家,在师古人同时,也要师造化,要勤写生,不要老是重复古人、今人、老师,才能成功。吴成之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钻了几年黑巷子,遽然看到了光明……”

古光烈还写道:“1940年前后,李琼久还算是清贫的一介书生,寄住在盐商大丰灶老板吴云松家。吴家在牛华镇论经济实力和社会声望也是屈指可数。吴老板尤喜字画,爱惜人才,在某亲属引荐下,吴老板非常看重李琼久,并为他提供食宿,专门为他开辟一间画室,让其安心作画。当年李琼久在吴老板家作画时,非常勤奋,夜以继日,寒暑不辍,吴老板看在心里,一心想成全他。1941年吴老板与李琼久商量,准备为他搞个人画展,以提高他的知名度,把他的作品推向市场。由吴老板牵头,邀请了数十家在牛华商界经营盐、麻、米、豆、运、煤的老板及社会名流出席捧场,画展一应开支全由吴老板承担。

“这是李琼久开的第一个画展,关系到他在本土的声誉及市场前景,他非常重视,因此,精选近年部分优秀作品经吴成之过目把关,并鼓励他不仅要把画展办好办成功,还应敢去闯,要把画展办出牛华,办到乐山,甚至更远的地方……

“在吴老板的主持下,画展在牛华花溪公寓厅堂举行,开幕式隆重热烈。展出了李琼久的人物、仕女、花鸟、鲤鱼,也有部分山水,如乐山大佛。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横幅《牛华全景图》……展出的几十幅画被参观者悉数订购,画展取得了预期成功。一两年后,在吴老板的运作下,又为李琼久在牛华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展厅设在大同旅馆。通过这两次画展,提高了李琼久在牛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他艺术水平的提高,激发了他开拓前景的信心和勇气。”

吴成之先生为人豪爽、豁达,热爱生活,来自民间,无门户之见,具开拓进取精神,对李琼久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对李琼久至诚至爱,甚至后来李琼久到乐山发展初期还“扶上马,送了一程”。

闽南三杰指点迷津

除了吴成之对李琼久扶持提携外,还有一个人对李琼久早期艺术生涯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便是当时享誉中国画坛“闽南三杰”之一梁鼎铭先生。

梁鼎铭(1895—1959年),祖籍广东顺德,生于南京,自幼喜画,少年毕业于南洋测绘学校,后进入上海英美烟草公司设计月份牌广告商标,一时名动上海滩。“五卅”惨案发生后,出于对列强的愤慨,他投笔从戎,投奔广州黄埔军校,主编《革命画报》。1930年,梁鼎铭赶赴德、法、意、比等国,进行艺术考察。其绘画领域广涉素描、色彩、油画,尤其擅长历史军事题材(所画3米×1.2米的《惠州战役》油画,以1925年广东革命军东征,攻克惠州为题材成名),在中国画山水、人物、鸟兽等领域,造诣非凡,颇具个性风格。他爱国忧民,志存高远。他的画中,常常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气势。

1944年,梁氏兄弟避难于五通桥时,与吴成之交往甚密。通过吴的举荐,李琼久很快结识了梁鼎铭。一个仰慕名家高手才华,谦恭讨教、敏而好学;一个赏识后学,聪慧仁厚、才智过人。此后,李琼久常在梁家勤学苦练,并积极参与他们组织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画艺日益精进。抗战胜利后,梁氏兄弟迁返重庆,李琼久又赴渝讨教。李琼久与梁鼎铭密切来往,受益匪浅。后来,他画的人物、飞禽走兽中,依稀可见梁鼎铭的影子。李琼久融通中西,海纳百川的作风,也源于梁氏影响。

得到吴成之和梁鼎铭两位的扶持提携,李琼久书画功夫大进,很快成为牛华的画坛新秀,求画者络绎不绝。同时,李琼久周围也聚集了不少文人雅士,成天吟诗作画,好不自在。除大盐商李从周外,李琼久最为要好的朋友有两位:一位是犍乐两场商会秘书长,毕业于川大、学富五车的文人毛企何。另一位就是前面提过的,借《故宫周刊》给他的盐商张端甫。张端甫十分欣赏李琼久的才华,与之交情至厚,常请李琼久到他的“青衣花园”别墅作画,一住就是一年半载。画家胡同湘回忆说:“我在张端甫家中见过两幅李琼久在抗战时画的作品,其中一幅《西山平远图》就是在青衣花园画的。此画长约五米,高四十五厘米,是他根据牛华溪当时山清水秀的风貌,写生创作的牛华通景图,画风在传统画法上有笔墨新意,所画林木山石,精妙细腻,用笔潇洒泼辣。”可见李琼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山水画的功底就非同寻常。为答谢张端甫厚爱,画中还有意突出了张公馆。从此,李琼久逐渐宽裕起来,开始在乐山、宜宾、内江、自贡、泸州和宜昌等地举办画展销售,名声也在长江上游一带传播开来。

在牛华面壁二十多年,让李琼久羽翼渐丰。但对于一个志向高远的艺术家而言,这仅仅是艺术生命的一个起点。他瞻望着更远大的目标。睿智的人,每到人生关键时刻,总能即时调整,作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判断。抗战胜利后,李琼久作出了决定后半生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移师乐山城,从此告别了他艺术的起点站,也告别了美好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