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1
7444100000054

第54章 诸葛亮:诫外甥

【作者介绍】诸葛亮(18—234),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

刘备死后,又继续辅佐刘禅。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原有集二十五卷,多已散失,后人编有《诸葛亮集》,其中以《出师表》最为著名。

【原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全三国文》卷五十九

【译文】一个人的心志应当崇高、远大,仰慕古代贤人,断绝私欲邪念,舍弃阻碍向上的东西,使自己崇高的志向清晰地存在于心中,并不断地用它来激发自己。要忍受逆境和顺境的考验,抛开琐碎的杂事,增强向他人咨询和求教,摒弃与他人的仇恨和耻辱的心思,即便才德不显于世,又对自己美好的志向有什么伤害呢?又为什么要在没能成功方面闷闷不乐呢?如果志向不坚韧弘毅,意志不激扬慷慨,只是碌碌无为地为世俗所牵绊,悄无声息地为世情所束缚,长时间地沦落在平凡庸俗之人中间,就不免要落到卑微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