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1
7444100000047

第47章 公孙侨:舍不为坛

【作者介绍】公孙侨,生卒不详,春秋时政治家。郑贵族子国之子,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因居东里,又称东里子产。郑简公十二年(前554年)为卿,二十三年(前543年)执政,历郑简公、定公两朝。时晋、楚争霸,郑国弱小,他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有利农业生产,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使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卑亢得宜,保持无事。

子产没有严格的家训传世,这里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介绍他与外仆(官名)的一段对话以飨读者。

【原文】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侨闻之: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隔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作坛以昭其祸?所以告子孙,无昭祸焉可也。

——节录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译文】大国国君往小国去,就筑坛以受郊劳;小国国君往大国去,在郊外设个帷宫就够了,哪里用得着筑坛?我公孙侨听说过:大国国君往小国去有五件美德:宽宥小国的罪过,赦免小国的过失,拯救小国的灾患,嘉赏小国的德刑,教导小国学会他们做不到的事。小国不感到窘迫,还可招来他们归顺,使他们就如同回到自己家里,因此筑坛来昭示大国的功德,宣告后人,不要怠慢了德行。小国国君往大国去有五件恶德:陈说大国的罪过,请示大国的不足,奉行大国的政事,供给大国的需要,顺从大国的不时之命。不然,就加重小国的贡赋,来庆贺大国的喜事,吊问大国的祸事,这都是小国的灾祸,哪里用得着筑坛来昭示自己的灾祸呢?我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子孙,不要昭示自己的灾祸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