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血腥的民主:美国建国真相大揭秘
7442700000019

第19章 联邦的危机(2)

马萨诸塞州的步伐相对较慢,州宪法要迟至1780年以后才开始制定。当然,该州本来就对独立缺乏热情,波士顿当年能闹得那么厉害,也全赖那几个“暴民”头子。该州的政治状况和上述其他州类似,区别只是在门槛上——只有拥有超过60英镑财产的人才有选举权,下议院议员必须拥有价值100英镑的不动产或者200英镑的财产,参议院则需要300英镑的不动产或者600英镑的财产。只有拥有1000英镑不动产的人才有权担任州长。下议院(众议院)由各镇选举,每镇一个名额,但有职而无薪,所以非得是有家有业的人才能担任。在马萨诸塞,州长的权力相对较大,因为他有权否决立法机构通过的议案,并拥有委派下级官吏任命终身司法官的权力。

以上并非是独立初期的原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全部状况,却足以代表当时整个北美的政治氛围。尽管各州对选举权的授予标准各不相同,但均对获得选举权与担任公职做出了必要的条件限制。

想必会有很多人在对西方自由乌托邦缺乏了解的单方面相思之后,会条件反射式地对这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不平等”表示愤慨。然而,在结合了当时殖民地的实际状况后,应该也不难理解这种门槛限制的必要性——任何一个本分的人都不会容忍让那些居无定所的无业游民,来获得和自己同样的政治权利。在当时的东海岸各地,仍旧陆续会有新移民迁来定居,而所来之人难免良莠不齐。财产和占有土地的多寡虽然无法直接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行,但当一个人拥有了较多的财产,甚至在当地拥有了地产和房屋,那么他也必然会将他的个人利益捆绑在当地。将这里当作家的人,相对那些因为好吃懒做而够得上“贫农”标准的混混,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混乱之下被占领军强迫采取普选模式,从而导致一个妓女荣登议员之职的奇闻,笔者不能不对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此类措施表示赞同。

“暴民”治国

独立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像民主不可能带来钱一样(对于靠领外国援助在本国输出民主者则是例外)。在独立之初,这个新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第一个问题在经济上。1779年,为了应付独立战争的开支,大陆会议大量发行纸币“大陆票”,最后合计流通约达2.4亿元之巨。这些钞票都是在不具备足够支付能力的情况下滥发的,旨在救一时之急。

恶果不出一年便显现,在没有足够金银准备金,政府也不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的情况下,这些印刷粗糙非常容易伪造的钞票开始疯狂贬值。至1780年已沦落到40元大陆票才能兑换1元币值银币的程度,而几个月以后,这个兑换比将攀至100∶1的地步。其后果恶劣影响深远,以至于时至今日美国还有“不值一张大陆票”的说法来形容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文不值”。

为了挽回局面,大陆会议采取发行新币回笼贬值旧币的方法以提高币值,并限制纸币流通额为2亿元。新钞票被称为“新金圆券”,规定和大陆票的兑换比例为40∶1。通过这种手段,大陆会议回收了部分的大陆票,然而新金圆券的贬值速度并不比大陆票低多少,这种在没有准备金、没有大笔政府资产并且发行方信用近似于零的情况下凭空滥发的纸币,贬值是毫无悬念的。

到了1781年,各种热衷于投机的商人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北美经济崩溃的速度。在上述问题的综合影响以及英国的封锁的共同努力下,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鞋价一度达到了20英镑一双,每头奶牛的价格更是高达1200英镑。其他由于本土发行的货币朝不保夕,因此使用外来硬币成为潮流。在这段时期,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法郎、西班牙银元、英镑银币。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和规范,各州的兑换汇率各不相同,使币制越发紊乱。迫不得已,以物易物的方法又流行了起来。在弗吉尼亚烟草成了硬通货,而北卡罗来纳则使用威士忌酒,当然,在其他南方州内黑奴一直是种可以有效保值的“硬通货”。

一片混乱之下,大陆会议决定采用紧急货币改革计划,在美国临时首都费拉德尔菲亚成立北美银行,凭借国家权力发行统一的新货币,规定任何债务人必须以北美银行纸币作为法律偿付币,而不得使用其他任何外国硬币或者旧的大陆票以及新金圆券,对旧有纸币采取40∶1比例强制兑换。虽然之前也曾发行过新金圆券,但并未宣布过旧币作废,而现在采用法律手段规定债务和税收偿付币,等于是宣布了大陆票全部作废。于是,无数农民辛劳的所得和积蓄就此付诸东流,成为了“独立”与“自由”的首批“受益人”。

就事论事地说,币制改革当时虽然势在必行,但是这种将损失的大多数直接转嫁至普通民众头上劫贫济富的手法,实在令人不齿。相比血本无归的普通平民与乡下的老农们,手握大量不会被纸币贬值所殃及的实物甚至外币的投机商们,仍然可以继续赚他们的钱。

就像上面叙述的那样,为了挽救经济危机,联邦政府强制实行了货币改革,以保证诞生之初的联邦不至于破产。然而,这种改革是以牺牲了大部分农民的利益为手段的,狂贬最后作废的纸币,意味着农民和作坊主的辛劳付诸东流。据不完全统计,被联邦赖掉的农民的收入高达1.12亿元之巨,而当时殖民地人口总数不过300余万。联系到当时的币值和人均收入水平,如果将这笔巨款的数额分摊到个人,民众的损失之惨就可想而知了。

1781年至1782年,正是英属北美殖民地获得法律意义上独立的最后时刻。大陆军曾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浴血奋战数年,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而构成这支力量的主体是生活在英属北美的农民。当独立即将到来的时候,他们却将一无所有。这些人当初为了驱逐英国殖民势力的最基本理由,不正是因为海那边的英国政府不顾美洲的民生,残酷剥削他们的财产和劳动所有么?

最委屈的人当然是大陆军团的士兵。他们搁下了自己田间的活计,告别自己的妻儿,毅然扛起枪,参加军团和英国人周旋,有少数人已经为北美洲的理想卖了整整七年的命,而更多的人甚至没有机会活到独立的时候。在漫长的七年间,大陆军团士兵们的妻子,被迫默默承受着战争带给她们的苦难,独立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整天为丈夫的生死而担惊受怕。对于士兵来说,他们所能告慰和帮助家庭的只有那些微薄而且随时可能会贬值的薪饷!

大陆军团曾是北美殖民地联盟保障自己独立与自由的倚靠,但随着战争的结束,曾经用于保障“自由”、驱逐“暴君”的武装力量逐渐演变为新的“不安定”因素。自战争结束以后,联邦议会(由大陆会议改组而来)就一直为筹集军队的饷银而头疼。几经商议之后,老爷们最终决定——尽快解散军团,将士兵们遣散回家种地去。但是,“遣散费”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战争期间为了安定人心许诺给他们在战后能获得的土地也一直没法落实。由于没有能发给适当的补偿费用,甚至在英军投降后连薪饷都难以为继,士兵的不满情绪开始逐渐加剧。

6月,驻扎在宾夕法尼亚州兰加斯特的8000余名大陆军团士兵得到了一个令他们忍无可忍的消息:他们的上级已经决定正式遣散他们。不过,非但遣散补贴别想指望,拖欠了半年多的军饷多半也得“打水漂”。士兵们终于忍无可忍。既然忍无可忍,那就无须再忍——根本不需要人带头,这些曾为北美的自由流血流汗的老兵们自发列队集合,端起各自的武器,向这个国家的临时首都费城开进。士兵们放出话来——要求政府立即支付拖欠已久的薪饷,如果议会拒不支付,那么就请诸位议员留下来当作人质,直到双方结算清楚为止。军队开出兵营后,沿着大道一路向费城开进,沿途广大饱受通货膨胀和金融混乱之苦的市民纷纷给予声援。

当惊慌失措的信使将这个惊人的消息送抵费城后,自知理亏的大陆议会甚至不敢动员驻守临时首都的民兵来进行镇压,深怕在群情激奋之下,连费城的守军都会倒戈一击。没有别的办法,这些议员们唯有卷起铺盖逃到毗邻的普林斯顿暂避风头,而临时议会大厦则任由愤怒的大陆军团士兵们占领。

这一事件最后由乔治·华盛顿出面收尾,因为士兵们还信服这位虽无多少军事才能,但至少可以和他们共甘苦的将军。华盛顿以名誉向士兵们担保,只需要他们放下武器,就发给抵充薪饷和遣散费的土地凭证与债券,并许诺不惩治任何一人。在这等委曲求全之下,终于使事件和平解决……

因为利益被忽视而不满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合众国成立之初,并不是所有心怀不满的士兵最后都选择效仿他们在兰加斯特闹出哗变的同胞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保持了惊人的克制,而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们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赶走了英国人,难道还能为了自己的这点利益让家园再度陷入混乱么?如果那样的话,那么当初和英国人战斗时高喊的口号又算是什么?自己的流血和牺牲又算是什么?

士兵们有武器,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还能选择“无须再忍”,而平民的下场则更为凄惨。近代的美国史学家是这样描述当时民众生活的:

没有足够土地种庄稼的人们涌入城镇,寻找一切可以谋生的活计。没有房子住,就只能租住极其破旧的旅店。房子是破的,一下雨就会漏,好在租金也不贵,很多地方只需要6个便士就能住一天。锯木、挖沟、修补道路、搅拌泥灰、搬运砖石、收割期间的短工,这些活的日工资都不高,最低的不过2先令,如果遇到比较富有而且厚道一些的主顾给出15先令的日工资,那就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差事了。赚到的钱买来的食物能填饱肚子,但很粗糙。工人们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不慎受了点伤,需要停止工作将养些时日,那么便面临入狱的危险。因为他们会因为暂时无法做工而缴纳不起哪怕是如此微薄的房租,而如果旅店老板是个不讲理的人,以拖欠房钱为由告了官,那么这个倒霉的工人就完全可能被抓起来投进监狱。实际上,如果以最严格的方式执行法律程序,那么当时(1785年代)在新罕布什尔至少有2/3的平民够条件被关进监狱。

经济紊乱、法律严苛,这些只是美国独立初期社会三个主要问题中的两个,另一个问题,依然是土地问题。新移民一直迫切地渴求获得土地,在建国初期,没有土地的人的下场就如上文所述,必须寻找那些朝不保夕的零工以及随时可能面临的牢狱之灾,所以冒险向西拓展成了每个新移民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1780年前后,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部族已经遭受了沉重打击,再也无力和那些白人移民一争长短,相反的,这一时期拓荒者的压力反而来自于土生白人定居者。在1775年,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一带的新移民和试图获得土地的民众,开始向西挺进,进入边境区的绿山地带。当地的印第安人惹不起这群白瘟神,不过暂时还躲得起,于是主动向更西的大陆腹地退却。

1777年,绿山一带的移民们自行组织人民会议,仿效宾夕法尼亚州宪法制定法律,宣告独立,成立了名为佛蒙特共和国的自治政府。由于涌入该地的都是一些穷困的新移民,除了一身衣服、简单的行李和妻儿老小之外几乎身无长物,所以他们对其他各地用于限制新移民政治权利的财产条款深恶痛绝,所以佛蒙特在拟定官员、议员任命规则时没有加入任何财产限制。佛蒙特政府自成立起就坚定地支持宗教自由原则,并极其坚决地坚持废除奴隶制。这个新殖民地在独立战争中一直组织游击队和英军周旋,做出了微薄但是竭尽所能的贡献,颇受底层民众的拥护,但纽约和新罕布什尔一直对该地区的土地有所争议,所以曾坚决地不承认其为合法而且独立的州政府,所以佛蒙特迟至1791年才加入联邦。

在更南面一些的地方,沿着田纳西河的支流华托加河与柯尔斯顿河,居住着数千居民,他们在1772年组织了自己的殖民地政府,但却在1776年被北卡罗来纳殖民地兼并。不过当地居民对这一合并却不满意。在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大陆军和英军之间战事不断,加之原住民印第安部落契洛克族对其被掳的土地一直耿耿于怀,当地各种冲突持续不断。一直认为北卡罗来纳殖民地没有在独立战争期间履行保护义务的当地居民,在1784年再度宣布独立,成立了名为富兰克林州的政府。不过,北卡罗来纳虽然面对履行义务缺乏诚意,但对行使权利还是非常看重的。这个由当地居民组织成立的政府没有能维持多久,很快就在北卡罗来纳强大的武力威胁面前被迫屈服,重新被吞并为其一部分。

在美洲东海岸的腹地,情况稍好一些。由于获得官方许可,自1760年起,英国的特兰西瓦尼亚公司一直有计划地分批向此移送居民。由于当地一直有移民新血涌入,所以土地开垦和殖民地发展的势头一直很不错。但站稳脚跟的移民们很快就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向移民公司缴租了。“打完了斋,不要和尚”的殖民者们联合起来,在1776年举行了反对继续履行合约缴纳租金的暴动,赶走了公司的代表并自行成立名为肯塔基郡的政府。可能是和中央政府在这一方面臭味相投,所以肯塔基郡在1792年被升格成了州,并加入了当时的联邦政府。

其他类似的矛盾在那个时代比比皆是,由于联邦成立初期经济窘迫,州政府不得不干起了出售土地的勾当,而握有大量资金并在州政府内遍布眼线的土地投机商自然屡屡捷足先登,不断在第一时间斥资获得州政府批下的大片土地。普通移民和居民如果不愿意以高价购买二手土地,就只能在最蹩脚的沼泽地和丘陵地区分些残羹剩饭。于是很多人干脆不管州政府的法令,自行在州的边界上圈占土地开垦种植。这些行为合理但不合法的人,就成了投机商和政府的眼中钉,双方的冲突屡屡不断。

在那个时期,州政府出动民兵去镇压这些违法占地者是家常便饭,而且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包括借着河水泛滥、居民受灾的当口去落井下石,纵兵将忙于抢救自己财产的民众逐出土地。一些在独立战争中被捧得甚高的民兵指挥官,也因为这些冲突晚节不保。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干过类似将居民从房舍中强行驱逐出来并宣布他们是“土匪”,然后烧毁他们的房屋的勾当。当然,焚烧平民的房舍本来也算是英国陆军延续到北美殖民地民兵的保留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