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位高手过招时,时年二十一岁的宋神宗的态度却没有这么鲜明,尽管他在内心中偏向王安石,但在公开裁判时却尽量息事宁人,两边都不得罪。既说王安石说的是对的,又说司马光讲的也不错,态度显得有些暧昧。作为熙宁变法的总策划、总指挥,神宗赵顼改革的意志、决心和诚意显然毋庸置疑。可是,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犹疑不定,以及在处理改革派与反对派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尽量和稀泥的办法很不足取。
有这样一些例子颇能说明问题。
青苗法颁行后,当时知青州的欧阳修连续向朝廷上了两道札子,指斥青苗法,拒绝在管辖的地区实行青苗法,并要求朝廷收回这个政策。而几乎是在同时,时任河北安抚使的韩琦也上疏强烈反对青苗法。就因为欧阳修与韩琦是三朝元老,神宗父子又是在韩琦一手帮助下登基的,别人的话可以不听,但韩琦的话神宗却非常在乎。所以,在接到韩琦的奏疏后的第二天,他便单独召见王安石,第一句话就说:“朕始谓青苗法可以利民,怎料到会糟到这种地步?”
王安石没想到变法才刚刚开始,而且几乎所有的变法内容都是事先向神宗汇报并经他反复斟酌过的,可一遇到阻力,他就立场动摇,犹疑不定,心里顿时窝火,于是便没好气地说:“臣论此事已十数万言,陛下尚不能无疑,天下还有何事可为?”
由于在变法问题上,王安石主张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神宗皇帝却心慈手软,不敢较真。所以,新法推行老是欠火候,就像一锅夹生饭。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自从新法颁行之后,各地就不断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出现,如京东、河北突然刮起大风,陕西华山崩裂,一时间人心惶惶。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乘机造谣惑众,抨击变法,说这些是苍天示警。最主要的是熙宁六年(1073年),华北、淮南一带连续干旱十月,灾情十分严重。
神宗为此忧心忡忡,竟也开始相信这是上天的某种警告,并对自己继位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法进行反思。正在此时,一个叫郑侠的小官员到开封街头画了幅《流民图》秘密呈送神宗,图中所描绘的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惨象,使神宗大受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神宗偏听偏信,以为一切都是变法的错,于是在第二天,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就下令暂罢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项法令。
老王知道后,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他向神宗慨叹道:“天下事像煮汤,下面加一把火,接着又泼一瓢水,请问啥时候能烧开啊?”
老王同志的话可谓击中了宋神宗的软肋。虽然一心想变法图强,却又优柔寡断,在原则性问题上始终与反对派妥协,这是酿成熙宁变法悲剧也是造成他本人悲剧命运的致命伤。
当然,作为大宋帝国的董事长,在变法问题上干预过多,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酿成熙宁变法悲剧及宋神宗本人悲剧命运的又一致命伤。
比较起来,在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却根本不像宋神宗这样。自从选定商鞅去改革,秦孝公便完全隐到幕后,全然由商鞅做主,即使是在处理自己的儿子、十一岁的太子驷窝藏罪徒一事上,他也不出来干预,而是任由商鞅全权处置。这也正是商鞅变法尽管阻力很大,却得以坚决执行的最重要原因。
反观王安石变法,受到很大掣肘,不仅反对派处处从中作梗,连神宗本人也时不时地出来干预一下,妥协一下。这么一搞,宋神宗结果是两头不是人。不仅反对派对神宗极为不满,就连老王等一些改革派也对他颇有怨言,这就难怪老王在极度失望后会撂挑子走人,弃他而去!到了最后由神宗推行的改革竟然成了他一人的独角戏。
·北宋帝国的长叹·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残缺不全的国家造就了王安石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改革家。
作为文化人,老王应该是幸运的,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应该小心地珍惜他,紧紧地跟随他,从而进行改天换地的变革,引领时代潮流。可老王失败了,败得很惨。他的朝廷,从此更加衰落;他的国家,失去了一次前进的机会。而他自己,则在神宗驾崩,哲宗上位,新法基本被废除后,郁郁而终。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六日,王安石在江宁府(今南京)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生前的改革是孤军奋战,保守派们四面围攻,仿佛不把变法停止,就要出现天塌地陷的大劫了。
老王终究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史学家进行过很多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败在宋神宗赵顼手里。
按理说没有宋神宗就没有老王的变法,宋神宗是支持和协助老王变法为期最长久的一人。以致另一位宰相曾公亮无限感慨地对苏轼说:“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
宋神宗与王安石的第一次会面,在听取了那些政治上、财政经济上、军事上的改革策略之后,他真心实意地想让王安石将那些治国安邦的理想,全部变为现实。但是,宋神宗毕竟不是一个大刀阔斧、大有作为的君主。他不肯认真对保守派的部分势力给予打击,甚至有意将保守派的部分势力保存在朝廷之中。思想境界和战略设想的差距,使宋神宗与王安石貌合神离,各种举动刺痛了王安石的心,所以最终提出了辞职。
另一种说法,王安石败在小人吕惠卿手里。
老王没有积聚一批改革的骨干力量就匆匆动手,重用了一批势利小人,最后纷纷反目,比如吕惠卿,在关键时刻出卖了他的恩师老王。在人类所有的所谓“忠诚”行为中,政治上的忠诚是最靠不住的。
对于吕惠卿的背叛,老王深深失望,是他心底永远的痛。在江宁闲居,他天天要写“福建子”三字,以泄心头之恨。元丰初年,吕惠卿“除母丧,过金陵,以启与安石求和”。
王安石写了一封极富哲理的回信给他,表示“不如相忘于江湖”。
吕惠卿也没有好下场,他后来遭到司马光的驱逐。
不管是因为什么,王安石总之是失败了。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失败,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失败。
王安石不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但是,至少是一个勇敢而有见解的改革家。在他所处的历史阶段,无能出其右者。梁启超评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成败转头空,或许只有他的诗句,到现在依旧栩栩如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北宋(960—1127年)大事年表·
960年,陈桥驿兵变、周恭帝禅让、北宋建立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恭帝柴宗训继位。时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手有重兵,实权在握。960年春,镇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定州前线报称北汉和辽国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请求援助。后周朝廷闻讯,匆忙命赵匡胤北上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弟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回师开封,规定“不得惊动都人”。大军入城之日,市不改肆,开封井然有序,百姓生活未受到影响。后周旧臣见木已成舟,宰相范质率领群臣朝拜,经过零星抵抗后,后周恭帝禅位,赵接任帝位。赵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开封。继而统一中国本部,结束五代十国混乱环境。
963年,宋灭荆南
荆南(924—963年),又称南平、北楚,五代十国地方政权之一。由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建立,辖区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907年,时荆南所辖十州为邻道侵夺,唯有江陵一城尚存。高季兴到任之后,召集流民,整顿队伍,先后得到归、峡二州。荆南地小,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挟南北交通要道。高对南来北往的物资进行公开劫掠,短短几年,拥有称帝之资。后周时,实力不断壮大,荆南之地,志在必得。北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荆南第五主高继冲投降,荆南亡,共历五主,国祚40年。
965年,宋灭后蜀
后蜀(933—965年),又称孟蜀,五代十国地方政权之一。933年,由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建立,区别于王建建立的前蜀,故称后蜀,辖区相对前蜀而言较小。孟知祥称帝仅七个月去世,二世孟昶继位后,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很少发生战争。所以后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对外维持和平近三十年。孟昶晚年不思朝政,骄奢淫逸。964年,宋太祖发兵伐蜀,北宋大将王全斌分兵两路攻蜀,次年正月孟昶投降。历前后两帝,国祚33年。
971年,宋灭南汉
南汉(917—971年),五代十国地方政权之一。唐末岭南封州刺史刘谦,拥兵万众,大有割据一方之势。917年,刘谦子刘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辖区范围为广东、广西两省区及越南北部。时南汉经济较为发达,“每见北人,盛夸岭海之强”。971年9月,赵匡胤按照赵普“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对南汉发动进攻,大将潘美伐汉,南汉亡。共历四主,国祚55年。
975年,宋灭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