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违豫患病期间,文彦博等宰执重臣留宿宫中值班,并在皇宫周围下了布控,严密监视一切政治力量。防患未然,未雨绸缪,老文做得挺好。然而,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某夜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皇宫内院的宁静。叩宫门的人是知开封府王素,他有重要情况向值班的宰相文彦博汇报。守门官把消息传给宰相,文彦博冷静地说:“此际宫门何可夜开?有什么事明天白天我当面问他。”
开封府尹王素无可奈何,只好站在宫门外等到天亮。宫门开后,王素经过一夜的苦熬依旧显得精神百倍,因为他要汇报的事足以让他高度紧张。
文彦博问道:“什么事?”
“启禀相公,有禁军士兵状告都虞候某某欲为变。”王素说出这句话,留心观察文彦博的反应。
文彦博很镇静:“你想怎么办?”
王素脱口道:“先抓起来再说。”
“不必那么兴师动众。”文彦博下令,召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许怀德问话。
宋代军事制度是由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兵权三分为:“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战时,枢密院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负责调动军队。从管理全国军队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里面调动,然后把统军权力交给武将,开赴前线作战,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武将率领一支陌生的部队去打仗,前面葛怀敏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武将作战时,通常有文官监军,外行指挥内行,如果能赢那就是在谱写神话。
许怀德听说某某都虞候要造反,一摇脑袋,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敢打包票,敢立军令状。
文彦博见许长官这么肯定,与众宰执一分析,这事原因应该出在那名士兵身上。案件很简单,小卒有怨气,诬陷长官都虞候某某造反,放在平时可能没啥事,但现在可是特殊时期。
“斩首示众,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吧?”
文彦博刚要下达命令,坐在他旁边的参知政事王尧臣捏了他一把。
文彦博猛然省悟,他差一点儿踩到了政治地雷,幸亏王副宰相及时提醒。文彦博急忙请与他同时拜相的刘沆下达判决书。一来刘沆年长他十一岁,二来文彦博在这阶段里够拉风的了,得给老同志留点儿面子。刘沆也不推辞,下达了判决书,立斩士卒,诛以靖众。
这件诬陷造反的闹剧很快被平息下去,此后风平浪静。宋仁宗的精神病趋于稳定,渐渐地康复痊愈,可以上朝听政。文彦博、刘沆、富弼、王尧臣等宰执大臣们心里的包袱终于卸了下去。
宋仁宗自认患病期间,承蒙文彦博等大臣处理政事,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口头表扬和肯定,国家之肱骨,社稷之重臣,不枉吃了一辈子皇粮,关键时刻挺给力。宋仁宗非常高兴,仔细地询问他不豫期间发生了什么事。
刘沆眼前一亮,出班启奏:“陛下违豫时,禁军中有士卒状告某某都虞候欲为变,文彦博私自下达命令斩了告反者。”
宋仁宗双眉紧锁,造反这种事历朝历代极为重视,何况是禁军之内。杀了一名告反者,假如今后禁军中有人果然欲为变,谁还敢出来告发?
宋仁宗略有不悦:“文卿,怎么个情况?”
当初王尧臣捏了他一把,为的就是提醒他小心刘沆。文彦博早料到老刘会率先发难,都是老狐狸,玩什么聊斋,踩脚趾那种小孩子打架的把式也拿出来当如来神掌丢不丢人?文彦博一言不发,瞅都没瞅刘沆一眼,拿出一张纸,轻松化解了刘沆阴险的进攻。
那张纸是当时刘沆写的判决书。
宋仁宗看后,微微点点头:“众卿家,还有什么事吗?”
“臣,有事启奏。”出班说话的人正是中国著名史学家,时任集贤院校理的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永兴军路陕州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人,西晋皇室安平献王司马孚后裔,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初为奉礼郎、大理评事等小职员,后与枢密副使庞籍关系不一般,由他推荐入馆阁工作。
司马光少年老成,七岁时凛然如成人,对《左氏春秋》等历史话本非常感兴趣,他听完后回到家里能把故事复述给家人听,从小养成了手不释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司马光在中国人中极负盛名,因为他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当时在汴梁、洛阳一带流传开来,有人特意将这个机智果敢的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成就司马光千古神童的佳话。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与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列入中国幼儿启蒙教材,成为千古不变的经典。
司马光上疏曰:“储贰者,天下之根本,根本未定则众心未安。夫细民之家,有百金之宝,犹择亲戚可信任者,使谨守之,况天下之大乎?今陛下未有皇嗣,人心忧危。伏望断自圣志,遴选宗室之中聪明、刚正、孝友、仁慈者,使摄储贰之位,以俟皇嗣之生,退居籓服。倘未欲然,且使之辅政,或典宿卫,或尹京邑,亦足以镇安天下之心。”
司马光上疏请求仁宗早立皇储,宋仁宗刚刚大病初愈,司马光提这事摆明了给皇帝添堵。
宋仁宗在位已久,立储问题一直悬着,大家心里都明白皇帝的种子大有问题,他要有儿子能不立吗?这事好说不好听,关系到男人尊严问题,何况他还是帝国最高统治者。其实关于立储之事最早是谏官范镇提的。当时文彦博批了他一通,立储这么大的事怎么不与宰执们商量,私自往上捅娄子,找死啊?范镇慷慨陈词,就因为我不怕死才上的疏,若是跟你们商量一定会被压下来。
皇储问题是宋仁宗的一块心病,儿子有三个,可惜都夭折了,等于无子,所以给濮王赵允让之子赐名赵宗实,一直养在宫中,却迟迟不立储,因为宋仁宗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当年他爹宋真宗跟他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岁数大了膝下无子,把商王赵元份第三子寄养在宫中,也就是赵允让。后来真宗挺争气,仁宗赵祯出生,赵允让被敲锣打鼓送出了宫。赵允让曾与龙椅有次擦肩而过的机会。现在,他儿子赵宗实重蹈覆辙,又被寄养在宫中,已经长大成人了,皇储没信儿。如果宋仁宗哪天种子问题解决了,估计赵宗实的结果还得重蹈父之辙。
但是很明显,在造人的问题上宋仁宗没有他爹那两下子。
宋仁宗看了司马光的札子,险些抽过去。皇储问题天下关心,他的处境非常尴尬。祖制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和上疏言事者,这给司马光那些不长眼的主儿钻了空子。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宋仁宗只好哼哈答应敷衍,谁让你理亏了,当皇帝也得讲理。
司马光见上疏皇帝反应不大,又撺掇范镇:“立储问题是大事,此言一出,岂可反顾,愿公以死争之。”范镇听完他的话如同打了鸡血似的,前后上疏十九次,强烈要求立储。此时的范镇,他的影响力远远强过司马光,范镇跟着起哄,皇帝最低起码也得给个交代。最后一次在垂拱殿,范镇须发尽白,整个一白头翁,哭着对皇帝说立储之事。
宋仁宗无奈了。文彦博等宰执明白他的小九九,每次言官上疏说立储他们都在旁边小声附和,仅此而已。这帮言官真是往死里逼。宋仁宗见到范镇那副模样,一个言官能为国家大事尽职尽责,诚然感动,宋仁宗流下泪水,语气近乎恳求地说:“我知道你说得对,再给我两三年的时间。”潜台词都得听明白,皇帝向百官承诺,两三年的工夫若还造不出皇子,只有立储。把皇帝逼到这份儿上,再说就没意思了,权且耐心等待两三年,没想到宋仁宗这一竿子支到了七年后。
立储问题暂时压了下去,宋仁宗可算清净了,没消停几天,老天又出来闹。
它一闹,不带走一堆人命就不叫苍天。
·狄青下台,大宋武将的悲剧与无奈·
这年的雨季似乎来得稍早了一些,进入五月份,开始下雨。雨势持续了一个月,到六月份还没有停的意思,造成京城大面积内涝。积水连京城的安上门都给淹了,城里老百姓只得靠木筏出行。
宋仁宗折腾不起,大病初愈又摊上天灾,上火药大把大把吃。朝廷全力组织军民抗洪抢险,缓解京城内涝难题。福无双降祸不单行,京城发生严重内涝之时,各地纷纷传来遭受洪水袭击的报告,洪水覆盖河东、河北、京东、京西、湖北、西川等路,全国大范围遭受洪水袭击,人员死亡及财产损失无法计算。最严重的地区是今河北省。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多平方公里,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呈“几”字形贯穿中国腹地,流经九省区,最后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但这位老母亲脾气太暴躁,动不动就发洪水。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每一次都大量带走她的儿女。
知谏院的范镇可算逮着个机会上疏言事,称全国遭受洪水袭击,这是苍天示警,皇帝有些政务方面处理不佳导致如此,那就是立皇储。范镇一上疏,其他御史言官也跟着凑热闹,包括文彦博、富弼等人强烈要求立储,以安天下人之心。
宋仁宗这个恨,言官范镇缺心眼,老文、老富你们身为宰执怎么也跟着起哄?宋仁宗把札子一扔,众卿家咱们研究研究如何抗洪抢险,拯救百姓,先整点儿有用的吧!在宋仁宗的倡议下,内藏库出银绢三十万赈济河北路,灾民每人发放五斗米。一户人家主要劳力溺亡者,给三千文钱抚恤金,其他人死亡的,给两千文。
天灾通常能够左右古代中国的政治走向,每次天灾都会给政客提供绝佳的进攻机会,这次被中伤的人是枢密使狄青。
狄青,字汉臣,河北东路汾州西河(今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人,与文彦博是老乡。纯行伍出身,从低级士兵真刀真枪干上来的,武将做到枢密使狄青是北宋第一人。狄青脸上刺字,人称“面涅将军”,一上战场戴个铜面具,披头散发,十分骁勇,看狄老爷子这身装扮就瘆得慌。在宋夏战争中,狄青是帝国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曾大破夏军,屡立战功。
不久前,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建立“南天国”,抗击交趾(今越南)入侵,并向宋廷求合法认同。宋廷不予承认,派兵围剿。战势一边倒,宋廷被打得落花流水春去也,最后狄青出战,上演了著名的夜袭昆仑关,以戡乱之功升枢密使。
大宋对外作战连年失利,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扭转局面,所以狄青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捧。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只要他一出门必然造成交通瘫痪,观者如潮,拥者如堵。狄青人气爆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宋代武臣能够从基层干到上面已经是奇迹了,枢密使通常由文官担任,狄青任此职时一片反对声音。在他任期四年里,各种流言蜚语中伤着这位国器,尤其宋仁宗对他一直不放心。请出狄青到地方做官与立储成了这段时间的两大问题。
当初侬智高事件一发不可收拾,在宋仁宗上火时,宰相庞籍举荐狄青前去戡乱,但要给他足够军事指挥权力。
右正言韩绛就说:“狄青乃行伍出身,让他独自统率军队,绝不可以。”
宋仁宗清楚大宋天下是怎么来的,对待武臣这件事上比较纠结,看了看庞籍,征求他的意见。
庞籍曾与韩琦、范仲淹等共掌西北军事大权,与西夏真刀真枪干过,他太明白武臣作战需要足够的空间,于是说:“狄青虽然是行伍出身,但按照规矩派文臣监军,必然受到节制,导致号令不专。与其如此,还不如不派,给狄青足够指挥军队的权力,他可以。”
狄青果然不负众望,胜利归来。宋仁宗龙颜大悦,一高兴任命他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把这想法一说,顿时群情激奋:本朝自开国以来未有武人当宰相的。庞籍力争不可,最后狄青任枢密使。仁宗朝,大宋建国近百年,文武对立的观念已然深刻形成,毕竟唐末五代以来,两百余年的大动荡,惨痛的历史教训令人刻骨铭心。国祚百年时,不单单皇帝一人防着武人,包括整个文官集团一边倒压抑武人。可见狄青当个枢密使已经是奇迹了,宰相就算了吧!
狄青在担任枢密使时,朝野上下有那么一撮人组成“倒狄派”,隔三岔五给皇帝上疏要求把狄青赶出京城,到外地做官。以殿中侍御史吕景初为代表人物。宋仁宗犯病期间,吕景初等人极不消停,向文彦博等宰执理论这事,强烈要求请出狄青。
文彦博不同意,他的理由——狄青是忠臣。
吕景初争辩道:“我知道!那又能怎么样?现如今众意难违。身为朝廷大臣当为国家考虑,别把你们的老乡情结掺杂进来。”
文彦博无言以对。
京城的流言对狄青是无形杀伤。这次京城内涝,狄青全家搬到相国寺避水,不知道哪位高手编的传言又在老百姓中流传,说狄青家的看家狗长了角。如果家犬真的生角,只能解释为基因突变,但在古代中国天灾异兽通常能联系到政治上。还有一种声音也悄悄散布,大致意思说因为狄青一个武将担任了国防部长,才导致宋仁宗犯病,因为宋仁宗执政失误,才导致了京城内涝乃至全国大面积洪水灾害。算来算去算到了狄青头上,散布谣言的人不知道是谁,但狄青知道那是一股可怕的力量,深谙整人之道。
面对谣言,知制诰刘敞、欧阳修等人上疏请出狄青,以策万全。
狄青离开中央去地方工作,既平息舆论压力,又能保全自己性命。大家都看到了“异兽”这条谣言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它是谋反的前兆。如果中书省还不处理,届时将一发不可收拾,狄青有可能被谣言吃掉。最后,朝廷决定罢狄青的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通判陈州。
宋代特殊的建国之路决定了武人不招人待见,狄青碰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面积洪水天灾,他是无数帝国武将悲剧中的一员。不过相比之下,狄青算幸运的,因为后来的岳飞比他更惨。狄青带着怨气离开了京城,不管他愿不愿意,现实就在那里。狄青罢枢密使谁在背后鼓捣不清楚,但我们知道继任的人是——韩琦,时任三司使、工部尚书。
韩琦与狄青同在西北作战,一文一武,一个习惯性打败仗,一个经常性打胜仗。狄青曾因为解救一位有军功的武官与韩琦发生过激烈碰撞。狄青说他是有军功的好男儿,韩琦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才是好男儿。狄青做了枢密使时,曾感叹说韩琦功业官职与我一样,我只是少一进士及第罢了。
狄青出判陈州,仅仅过了一年抑郁而终,年四十九岁。洪水期间,由于黄河决口,河北路受灾最为严重。利用天灾发难的大有人在,狄青事件结束并不算完,还有比这个更狠的。
·六塔河之狱,文彦博的老对手·
洪水导致黄河决口,位置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段。针对这一棘手问题,朝廷里出了几个方案,都不太实用。治理黄河一度搁浅,没过多久又决口了。主管黄河事务的河渠司李仲昌再也坐不住,他提出堵塞濮阳东的商湖,凿穿黄河大堤,让河水流入六塔河,缓解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