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7440700000010

第10章 皇帝也搞不定的利益集团(1)

确定无异议之后,新法全国颁布,开始施行。

“仁宗盛世”虽然令后世仰望,甚至有学者说超过了唐代“开元盛世”,但在庆历年间“盗贼”、“大饥”、“兵变”比比皆是,各种官逼民反。虚假繁荣的里面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暗礁,每一个都有可能让帝国的巨轮搁浅。

范仲淹等人的《十事疏》理财的核心思想——节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支出——就是隐患之一。

精简机构必然要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减少支出对帝国来说是件不错的理财方法,但澄清吏治从广大官员下手,那就会遇到阻力。大家已经习惯了奢华,好像每天生活费一百块,突然给减少到了十块,甚至干脆不给了,一定受不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按照人最原始的天性安逸久了谁也不愿意折腾。什么“帝国命运、民族大义”的,都赶不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来得直接。

随着新法施行,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激化、对立。“人心不自安。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受到了强烈抵触。

树欲静而风不止,反对派终于发起了攻击。

宋仁宗断断续续听到了一些关于“朋党”的论调,说改革派那帮官员结党营私,如同瘟疫一般在朝野中传播开来。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就是朋党。领导最忌讳下面人拉帮结派,所以这是有政治经验的人出的一招。

宋仁宗问辅臣们:“经常听到人多喜欢拉帮结派,难道君子也这么干吗?”

辅臣们面面相觑,这是非常敏感的问题。还没等大家想好怎么回答,范仲淹跳出来说:“臣在西北主持军务时见过,好战者结成一伙,怕死的也结成一伙。在朝廷中的确这样,有正有邪。这个全凭陛下圣心所察,如果拉帮结派的目的是为善,对国家有什么害处?”

范仲淹要么记性不好,要么托大。吕夷简执政时,范仲淹曾上疏大讥时政,引经据典骂老宰相是王莽等实力权臣。气得吕夷简怒斥:“范仲淹,离间陛君,所引用皆为朋党。”然后把范仲淹踢出了“中央群”,知江南东路饶州(今江西省饶州市),有多远滚多远。后来李元昊在西北放炮仗,范仲淹被重新起用弄到了前线。如今,反对派又拿“朋党”说事儿,你竟然这样回答。在一件事上吃一次亏不是你的错,错的是吃了两次。

宋仁宗微微颔首,放眼满朝文官,成色各异,而他亲手组织的改革领导班子成员,人品都不错。你说他们要危害国家打死也不信。不过,你可以不信但有人会让你相信,如同谎言说了一万遍,也就变成了真理。

在这件事上可见干实事的范仲淹没什么政治心机,或者说太过君子了。君子之所以干不过小人,原因在此。通常领导问这个问题最好避而不答,或者装聋作哑。老范非但没有回避,居然承认了。接下来,山雨欲来风满楼。

宋仁宗与范仲淹的对话不胫而走,通过小道迅速传播。第二天,再一看,大臣上疏说范仲淹他们是朋党的札子堆满了办公桌。从这些札子中,宋仁宗敏锐地感到一场政治风暴即将刮起。果然,没多久更没长脑子的欧阳修写了千古名篇《朋党论》。

这篇文章被后世收入《古文观止》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作水平绝对狠毒。在文中他反其道而行,议论对国家有危害的“朋党”是有分别的,有君子朋党和小人朋党之分。君子以义结,小人以利结,这种观点的确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提出来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因为在宋之前尚有东汉党锢之乱、唐代牛李党争的鲜血淋漓的例子在。

欧阳修本想以此文驳斥那些诋毁变法派的官员,却好心办了坏事。欧阳修大嘴巴,谏官全这副德行,论事切直,见了谁都跟仇人似的,虽然“帝独奖其敢言”,但人家拿领导最忌讳的事儿说你们,你们非但不避嫌消停点儿,反而大张旗鼓地上了一篇文章,拿出泼妇骂街的态度往那一戳,大义凛然地说:“我们是君子,不怕你们说我们拉帮结派,你来整死我啊!”

整死倒不至于,但他们会整残你!

紧接着,内侍蓝元震上疏言,论述范仲淹、欧阳修、尹洙、余靖、蔡襄等人俱为朋党。拿着国家的爵禄为私惠,相互提携。没几年的工夫,他们那一路人占据中央要职,误朝祸国。

宋仁宗看完蓝元震的札子,往桌上一扔,说范仲淹等人是朋党,毫无证据。

以老范等人在朝野内外的人品,这种事纯属捕风捉影。但宋仁宗感觉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蓝元震官品不高竟敢指名道姓地攻击朝廷大员,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有个强大的势力在支持他,那是皇帝也搞不定的利益集团,我们通常叫做保守派。之所以称之为“保守派”,是为了将这部分政治力量与主张改革的“革新派”加以区别。每一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并非保守派迂腐无知,毫无远见。只是因为立场不一样,仅此而已。

宋仁宗高高在上看得很清楚,两面人因为利益问题展开了殊死搏斗,欧阳修说得没错,利益是团结政治家的核心因素。他坐在龙椅上主要工作是搞平衡,平衡朝野各种力量,使之相互牵制掣肘,不至于失衡。

保守派满心欢喜等待皇帝裁夺,一天天的没消息,大家坐立不安。朋党这么敏感的问题,竟然没有搞定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他们,我们不禁要问官家想啥呢?

不能再让改革派作下去,眼瞅着兄弟们的官位爵禄一个个被剥夺消减,轮到谁谁倒霉。在这关键时刻总要有英雄挺身而出,维护集体的利益。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苍老的声音说:“让我来!”

·范仲淹,安边无策,定国无志·

关键时刻,户部尚书兼枢密使夏竦站了出来,他是范仲淹、韩琦的老上司。

“大人,有何高见?”

夏竦没吱声,只是微微一笑,目光中充满了坚毅之色。众人见他胸有成竹,心里有了底,虽不知他有什么高见,但夏宰执为官多年老谋深算,只要他一出手,十拿九稳。夏竦的确有这个资本,也具备这个能力,因为他手里有一样秘密武器。

夏竦乐了,只要这招一出,甭管皇帝信不信,定会触动皇帝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叫你们当初骂我,这回撑死你个直娘贼的。夏竦这人其实人品不咋地,他是北宋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那时候“唐宋八大家”的“宋六家”还没有占据文坛主流,他很有名望。他有着某些文化人的通病,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虚伪至极,这件事儿可见一斑。

当初吕夷简致仕,夏竦想当宰相。宋仁宗要改革,夏竦老骨头一把了,朝中不服他的不少,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压不住阵脚,当个枢密使算了,杜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夏竦没干上,心里正憋屈的时候,被杜衍召回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写了首《庆历圣德诗》,支持改革,劈头盖脸骂夏竦为首的保守派为大奸。此诗一出,朝臣默然不语,大家清楚老夏没那么简单。另一位儒学复兴先驱孙复看到他的诗,沉重地叹息道:“石介啊,祸始于此。”

夏竦度过好几个失眠之夜,寻思怎么整治一下那厮,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终于想到了一招。夏竦让使女习练石介的书法,模仿他笔迹,练了一年多,成功了。正好到了两派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于是夏竦带着一份复仇之心,从幕后走上台前。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见血封喉。

朋党风波结束后,刚消停没几天,宋仁宗接到另一枚重磅炸弹——废立草诏。

那封伪诏由革新派的石介执笔,诏书中说要废掉宋仁宗,改立其他皇室继承。伪诏是夏竦发现的,这位老臣脸色惊慌,言之凿凿。看他的样子可能是被吓坏了,宋仁宗好言安慰了夏竦几句:一位老臣惊慌失措,足见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伪诏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革新派范仲淹、富弼那里,几位大人顿时乱了。范仲淹在西北战场上,见惯生死,从来不知道“害怕”两个字怎么写。可是此时不一样,他感到来自另一股强大力量的威胁,深深恐惧,失去了以往的镇定。几人大眼瞪小眼,怎么办?保守派强有力的进攻,逼得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

次日,范仲淹、富弼等上疏,请求辞职。

惹不起还躲不起?老范早都说了改革这玩意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官家不听,非要改革。这回可倒好,折腾得朝野群雄激愤。搞不好,他们几个人永远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成为邦之蠹也,对于重名节的儒学复兴先驱们来说,那是最大的耻辱。

看到他们的辞职信,宋仁宗回绝了:“卿等莫要被风言风语所左右,朕需要你们辅佐,完成改革大业。”

范仲淹、富弼等人铁了心要走。少来这套!领导再错也没错,让我们当替罪羊,以为我们傻啊?正好赶上时边塞有奏报,范仲淹逮住机会,固请辞职,不在中央混了,去地方逍遥自在,省得惹那口鸟气。

宋仁宗也不傻,象征性挽留下,既然都想辞职,那走吧!

一年零四个月的庆历新政,宣告破产。

短暂的庆历新政,犹如一剂猛药,却根治不了多年沉疴。革新领导班子成员先后被排挤出中央,范仲淹知邓州、杭州、青州,富弼知郓州、青州。范仲淹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当然,只是喊一喊而已,并未落到实处。

庆历新政失败有很多原因,社会体制也好,保守派反扑也罢,但根本原因是革新派意志不坚定。包括没长进的宋仁宗,以及迎难而怯的范仲淹等骨干成员。王夫之老先生评价范仲淹“……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说他搞的庆历新政还不如在西北主持军务干得好,评价得非常准确。一些人认为,范仲淹除了道德文采可称颂外,执政缺乏决心和勇气,至少与韩琦差了一截儿。无安边之策,无定国之志。这世界上有一种人,部门主管干得不错,给他个总经理就不会玩了。范仲淹更适合在国子监或州府学里当一名传道授业者。

最有意思的是欧阳修,他是谏官出身。宋代监察主要是谏官和御史。谏官主要有给事中、谏议大夫、正言、补阙、司谏等,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御史是纠察百官的,主要对象是宰相。很少见他们提出有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实际上是吃皇粮的骂人机器。

欧阳修此次以右正言头衔出任河北转运按察使。临走时候,宋仁宗说:“不要以为会在地方久居,有什么合理化意见该说得说。”

欧阳修心想你可拉倒吧,谏官不好干,净得罪人:“现在在外任职,提意见越职有罪。”

“别那样,不可以中外为辞,该提得提。”宋仁宗一番话说得人心里温暖,谏官蔡襄、孙甫奏请留欧阳修在中央任职,宋仁宗没答应,去地方避避风波吧!欧阳修刚热乎起来的心,瞬间冷却。

三巨头中另一位韩琦,也被排挤出中央。庆历新政实行过程中,就看范仲淹和富弼等人折腾,韩琦坐冷板凳时候较多。要知道此次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其实是以韩琦在庆历三年七月提出的《论备御七事奏》为蓝本,进行的复制粘贴。九月份,范仲淹提出的意见基本与韩琦的吻合,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韩琦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而罢枢密副使,被贬出朝,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

扬州是个好地方,王安石在扬州。

云从龙,风从虎,风云际会开始了!

·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来到了扬州。

他的到来让扬州的达官士人、父老乡亲,着实轰动了一把。朝廷重要的军机大臣啊!不管他因为什么来到扬州,他的身上总是包裹着神秘的光环。

韩琦,字稚圭,河北东路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父亲韩国华真宗朝时知福建路泉州,在当地干了不少实事,政绩斐然。韩国华因病逝世,泉州人民为了纪念他而罢市。小儿子韩琦就出生在泉州。韩琦虽是官二代,但不是以父荫入仕,完全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进士科,十九岁的韩琦金榜题名,高中榜眼。据说唱名时候天空出现了五色祥云,如果真有只能说巧合了,仿佛从那一刻开始,韩琦的人生穿上了神圣的内衣。

从后来的表现来看,韩琦的确很传奇。

士人入仕的最高标准绝不是范仲淹说的那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作为口号喊一喊还是很有气场的,但事实上它太假了。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没干好宰相下来干医生的,说这话的范仲淹下野后也没拿起药瓶子悬壶济世,照样在地方挣钱买地攒棺材本。口号作用在于提高思想高度,给人以鼓舞和动力,至于谁能去实现,那就跟喊口号的人没多大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