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胡适说:文学与历史
7439800000031

第31章 关于江阴南菁书院的史料

(赵椿年的《覃研斋师友小记》,《中和月刊》,第二卷第三期,民卅,三月一日出版,是日据时期的北平刊物。)

此记中记南菁书院最详,我摘记一点。

赵椿年年十五,始应童子试,为光绪壬午(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是他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癸未(1883年)夏,至江阴应院试,得补阳湖县学生员。”学使为瑞安黄漱兰体芳,时官兵部侍郎。

“甲申(1884年)科试,正场首列,复试第二。张小圃(鹤龄)正场第二,复试第一。发落之日,漱师召小圃及余二人至案前,勖勉有加。是年食廪饩,调赴南菁书院肄业。”那时他十七岁。

乙酉(1885年)漱师(学政)任满,继任者为长沙王益吾师先谦,时官国子监祭酒。下车观风之试,发劝学琐言一本,以《尔雅》《说文》《文选》《水经注》四种分发各属为集注。如《尔雅》则《释诂》《释训》

(分)江宁,《释言》(分)太仓……《水经注》则《河水》(分)江宁,《清水》(分)上元。各县皆照此分配,未能有成。至师归田后,始自集《水经注》(各家)为一书耳。(胡适按,此指王先谦的《合校水经注》。光绪十八年刻行。)

余自乙酉(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至南菁书院,己丑(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以会试离院。此四年中皆一年在常熟,一年在江阴。(适按,赵椿年是光绪廿四年二甲进士。)

南菁书院之规制,视学海堂,诂经精舍尤为闳美。光绪十年(1884年)以后,吾苏文献几可取征于此。漱兰师提倡之功,实不可没。

书院在江阴县城内中街,为旧水师营协镇游击两署故址。取朱子《子游祠堂记》“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命名。建立院舍七进,为课生斋舍及掌教住宅。课分经学古学两门,各设内课生二十人,分居“训、诂、词、章”四斋,每斋十人,设斋长一人。始于光绪八年(1882年),成于九年(1883年)六月,是为南菁书院之始。

书院之经费,先由漱兰师捐廉为倡,同官咸起相应,共得钱三万三千串,分存常州府属八县各典中,月息一分,以为课生膏火。因内课生月支膏火五千文也。(光绪)十四,十五,十六(1888—1890年)三年,由苏绅费学曾,姚文枏,盛康,陈美棠,郑惇五等先后捐助川沙南通等处沙田约五万亩。是为书院经费之基本。

书院正中楼上下十间。下为客座,上为藏书楼,中奉郑君朱子栗主。漱师撰联云: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文苑,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之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新楼应许附千秋。”

楼下漱师联云:

“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

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

书院于光绪十年(1884年)秋开课。掌教为南汇张啸山(文虎),到院两月,以足疾辞归(乙酉年——1885年卒,年七十八)。即改延定海黄元同先生以周,在院凡十五年(1884—1898年),至戊戌(1898年)归隐于仁和半山之下,己亥(1899年)十月十七日卒,年七十二。

益吾师幕中有慈溪林晋霞先生颐山,元同先生亦时请其阅《古学》卷。后与江阴缪筱珊年丈荃孙均分主《古学》讲席。过此则为学校时代矣(胡适按,林颐山是光绪十七年的举人,十八年的二甲进士。缪荃孙是光绪二年的二甲进士)。

余十五年己丑(1889年)离院。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年)由学使李殿林奏改南菁高等学堂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南菁学友录》(孙寒厓揆均撰)载书院时代,至二十九年(癸卯年,1903年)止。故此记所录诸人,亦至二十九年止。此记本限于一己之师友,但择同住院及相识者记之。欲览其全,则有孙君寒厓所辑之《南菁学友录》在。

赵君所记,共一百十九人。其中有:

金匮华若溪世芳;

〇太仓唐蔚芝文治:十一年到院;

武进谢钟英(以字行);

昭文孙师郑同康(后改名雄):十二年到院;

华亭雷君曜瑨;

〇武进庄思缄蕴宽:十三年到院;

吴县曹叔彦元弼;

〇上海李平书钟珏;

吴县曹夔一元忠;

吴县胡绥之玉缙;

以上四年中不常住院者。

赵君离院以后相识者,有:

〇无锡吴稚晖眺(后改名敬恒);

〇松江钮惕生永建;

〇南通冯子久善征(适按冯君曾为先父作家传);

〇无锡孙寒厓揆均:十六年;

〇吴县张仲仁一麐;

〇张云搏一鹏;

吴县陆:士奎;

〇沈信卿恩孚:十九年(适按:沈君为友人沈有乾有鼎之父);

〇吴县汪衮甫荣宝;

〇武进蒋竹庄维乔;

〇吴县陈颂平懋治;

镇洋陆彤士增炜:二十一年;

〇山阳顾祝侯震福:二十二年(适按:顾君为友人顾翊群之父)。

姓名上有〇者,是我见过的。

南菁之刻书,在光绪十二年(丙戌年,1886年)夏。益吾师奏准在书院设局,汇刻《皇清经解续编》,又命苏州书局助刊二百四十卷,共计二百零九种,一千四百三十卷。又刻《南菁丛书》八集四十一种,此皆余所亲见。

1958年11月27日夜钞

(赵椿年的《覃研斋师友小记补》,《中和月刊》第二卷第五期)

补的材料不多。摘记两条。

漱兰师学政任满,于乙酉(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回京供职。十二月以奏论海军事,交部议处,降二级调用。丙戌(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授通政司通政使。辛卯(光绪十七年,1892年)乞休后数年始归瑞安故里,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八月卒。

益吾师以戊子(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上疏劾李莲英,不报,乞病。隐居长沙乡间良塘,自号遯翁。卒于丁巳(民国六年,1917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年七十五。

1958年11月29日午后钞

南菁书院的历史,我屡次想搜辑,也时时向朋友说起。沈耘农先生听我说及南菁,特托夏涛声先生把这两本《中和月刊》带给我看。沈君厚意可感,不可不记。赵椿年记的南菁史料确是很可贵的。

今年6月16日,我搭飞机从台北起飞,上机始见钮永建先生夫妇。在冲绳岛停半点钟,客人都得下机走走。我和钮先生闲谈,劝他把南菁生活记下来。他说,有人说他知道江苏革命的事最多,也劝他记出来。我们回到飞机上,我用铅笔写小诗递给钮先生:

冲绳岛上话南菁,

海浪天风不解听。

乞与人间留记录,

当年侪辈剩先生。

钮先生今年八十九了。他在海外看见我摘记的南菁史料,我想他一定也会高兴的。

胡适

1958年11月29日夜

我搜访南菁书院史料的最初动机是要寻求一切有关慈溪林颐山(字晋霞,生道光二十七年,死光绪三十三年,1847—1907年)的资料。光绪十四年(1888年),薛福成、董沛在宁波刻印了一部《全氏七校水经注》四十卷,那是一部有恶意的伪书,而近代学人如王静安先生(国维),如孟心史先生(森),皆信为真是全谢山(祖望)的书。林颐山是当时一个有学问的秀才,他自己搜罗了一些关于全谢山《水经注》的资料,他的研究还没有完成,宁波进士董沛(光绪三年进士)粗制滥造的《全氏七校水经注》已被宁绍台道薛福成出钱刻印出来了。林颐山当时就提出许多证据来,指出这个刻本是“伪造”的。

不幸林颐山批评这部薛刻本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从两种记载里知道他曾有这种很不客气的批评。第一是薛刻本的挖改后印本,其卷首董沛《例言》添出了三条,其第十四条说:

慈溪林颐山别为校本,旁稽博引,纠正更多。然刊刻本旨但期无失(谢山)先生七校之旧,非与前辈为难也,故不暇他及云。

第二是王先谦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印他的《合校水经注》,有《例略》六条,其第五条说:

《全氏七校水经注》晚出浙中。慈溪林颐山晋霞斥其伪造,抉摘罅漏至数十事。顷岁刊行,兹编一字不敢阑入。

我们看赵椿年的记载,可以知道这些与林颐山有关的事实。一,南菁书院的第二任掌教就是宁波定海的经师黄以周先生,在院凡十五年(1884—1898年)。黄先生就是林颐山的老师。二,王先谦任江苏学政是从光绪十一年到十四年(1885—1888年),他一到任就把《水经注》《说文》等四部书分发给江苏各县的士子,要他们分工做“集注”。三,王先谦“幕中有慈溪林晋霞先生颐山”,黄以周“亦时请其阅《古学》卷”,后来林颐山就与江阴缪荃孙“分主古学讲席”。江苏学政的官署也在江阴。王先谦说他自己喜欢《水经注》,“耽此三十年,足迹所至,必以自随”。他大概向黄以周访问全谢山《水经注》校本的下落,所以黄以周介绍林颐山和王先谦相识。王先谦很敬重他,续经解里刻有林颐山《经述》三卷。

(原载于1959年6月30日《大陆杂志》第18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