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7439400000009

第9章 英雄只是一味地发展自己的长处(4)

莎士比亚的成功,就极具戏剧性。为了维持生存,他在剧院门前给观众看马车。一干就是10年。靠耳濡目染,积累了相当深厚的戏剧功底。一天,剧院的老板找到他,因为一个主要演员生病,想让莎士比亚试试。莎士比亚一上台,就博得了满堂彩。老板立刻与他签了约。不久,老板又一次问莎士比亚,能不能把一位作家写了一半的剧本完成?莎士比亚果断地应承下来,一挥而就而且大获成功。老板再和他签了约:每写一个剧本,就将剧院的股份分给莎士比亚一份。结果没出多久,剧院就都归莎士比亚了。

偶然的“机会”,必然的成功,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有准备的头脑才能发现和利用机遇使自己成功。

眼下青年中的“可以平凡但讨厌平庸”,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但是,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平“字。平,就是“平常”,像洛克菲勒那样,在那么“平常”的工作中还能为“超常”的成功找到“道路”,这就是一种能力,非一般“平常人”能具有。这种能力也并不神秘,只要你成功的意念“正”,遇到多么“歪”的事情,都能“拨乱反正”。

生活有时会和人们开一个很大的玩笑,但同时也会给你很大的奖赏。

被美国人称为“管理英雄”的艾柯卡担任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后,励精图治,将一个日薄西山的企业搞得十分辉煌。那耀眼的光芒甚至刺痛了福特的董事会成员,昏了头的董事们一纸决议将艾柯卡炒了鱿鱼。没错误,没毛病,没缺点,只是因为太出色而被自己家人给炒了,谁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艾柯卡就能!没有抱怨,没有悲伤,没有失落。他回转身走上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经理的岗位。那不是一个肥缺,而是一个烂摊子。上任头一年,他把自己的工资象征性地定为1美元,没用多久,就将濒于破产的克莱斯勒转危为安。

真正的成功是多维度的,是非逻辑的,甚至是歪打正着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将这句老话挂在嘴边的青年人,却很少能耐得住那发光前的寂寞,甚至在还没有多少光亮的时候就“强出头”,结果自然是头破血流。而那些把成功看得太重,又没有很快成功的机遇的人,在压力下缺乏足够的耐力,失去了应有的张力,在心理不断失衡的情况下,进入了“线性思考”的范畴,离成功反而更远了。

生命感悟:“正”即是“歪”,“歪”亦是“正”,在辩证法意义上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成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可能是应接不暇的……

留扇画窗待人推

大河彼岸是连绵起伏的山林,绿荫掩映的深处,可见一座神秘殿堂的屋宇飞檐。人们来到河边,放眼向对岸望去,感到心旷神怡,禁不住产生一种向往之情。碍于两岸之间阻隔着湍急的流水,没有现成的桥梁,亦无摆渡的舟楫,绝大多数的人都望河兴叹,空怀遗憾而返。

愚者走到河边,面对滚滚东去的流水,脑海涌现出一个与常人不同的念头,我要渡过去,也一定能渡过去。

经过一再寻觅,愚者在草丛中发现一根圆木,随即又搜索到一条木棍,利用杠杆原理,他把圆木滚入河里,就那么泅到了对岸。翻过两座小岗子,沿着大树林往上穿行,再抬头看时,那座神秘的殿堂已近在眼前。

愚者掏出手绢擦了擦汗,见那两扇厚重的大门已被铁将军锁住,便试着去开侧面的窗户。转了一圈,试了个遍,没有一扇不是在里面封得严严实实的。他还是不甘心,又绕到了殿后,只见殿后的墙上有一扇彩笔画的窗户。他停住脚步,注视着那扇彩笔画出的窗户,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个中奥妙,最后他长叹一声,转身走开了。

仅相隔两天,智者采用与愚者同样的方法渡过河去,眼前的景象与愚者看到的一模一样,所有门窗都紧闭着。他也没有琢磨出开窗的办法。当智者第二次站到那扇画窗跟前的时候,仿佛命运特意要在智愚之间分个高低似的,他随手推了一把。只见那看上去毫无缝隙的画窗竟奇迹般地敞开了,展现给智者的,是一个登堂入室的惊喜。

生命感悟:总有那么一些不服输的人,他们那执拗的性格,决定了他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也注定了他们要比别人把握着更多的成功机会。

走出思维死角

一个教授向一群学生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先用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只手指,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顾客……

问题就随之出现了。“同学们,你们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一把剪子?”教授问。

读者朋友,我们是否也想象一下盲人如何才能买到剪子?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全班同学都表示同意。相信读者们也不会反对——因为这样的回答的确没错。教授也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却如是说:“其实,盲人只要用口说一声就行了。”

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从中却凸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由于大脑已输入教授提供的“比手势”的信息,当盲人出现时,他们便产生预见,陷入“比手势”的心理定式而无法跳出来;教授却能摆脱以往经验,打破思维定式,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教授最后说:“记住:一个人进入思维死角,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这个小故事提醒我们:当我们面临新问题时,建立在以往经验和知识之上的心理定式往往会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成为我们思想行为的障碍。三国时期魏国的司马懿,精通兵法,身经百战,运筹帷幄、施谋布计不在诸葛亮之下。因他深知“兵不厌诈”乃用兵之道,深怕孔明的空城里有诈,布下十里埋伏而不敢进城,面对洞开的城门自白错过胜机。缘何如此?无他,盖因司马懿片面地、错误地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中了与过去经验恰恰相反的“空城计”。

生命感悟: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个心理定式,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思维世界里存在的这个死角,才能逐渐超越旧有的思维模式,走出思维惯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倒过来想

在日本,有过以下这样一个突出的事例。日本兵库县有一个小村子叫丹波村,是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日本全国普遍都已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这里依然很贫困。交通十分不便,既不通公路,更不通铁路。村子里的人看见其他地方都先后富起来了,大家不甘心,也决心要富起来,但这里出产什么都谈不上,怎么富呢?想来想去,谁也想不出办法。后来他们派人去东京请来一位名叫井坂弘毅的专家。井坂弘毅了解了这个村子的情况以后也感到很棘手,要想富起来,总得要出卖一些什么去同别人交换才行,只有卖得多,才可能赚得多。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出售而富起来呢?井坂弘毅顺着这一思路想总也想不出一个办法来。后来他倒过来想:既然只有“贫穷落后”那就出售“贫穷落后”。既然这个村子“一无所有”,那就出售它的“一无所有”。

井坂向村民们建议说:你们唯一的一条致富之路就是出售贫穷落后,出售一无所有。大家听了莫名其妙。接着井坂又进一步解释,要出售贫穷落后,你们就还得再贫穷落后一些。从现在起,你们就不要再住在房子里了,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农服了,要披树叶、兽皮。要像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城里的人就会来参观、旅游,你们不就可以富起来了吗?

村民们最初听了觉得太荒唐,甚至觉得是对他们的侮辱。可是后来一想,既然一无所有,又想富起来,也就只好采取这个办法试试了。村民们照办以后,消息传到各个城市,很快就吸引来了大批的旅游者。这些旅游者们住在大树上,披树叶,穿兽皮,吃野菜,喝泉水,在小溪边洗脸洗脚,晚上不但能听到风声、雨声,还能听到各种野兽的怪叫声。旅游者们感到太新奇了!太有趣了!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井坂弘毅通过倒过来想而想到的出售“一无所有”,也就是将与丹波村的“一无所有”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没人关注”,改变成了“令世人惊奇”。这样,这个村子一定很快会富起来。

生命感悟:逆向思维,“一无所有”也可能变成“无所不有。”

越是不可能便越有可能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军队经过精心准备,突袭波兰。波兰军队仓皇应战,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因准备不足,兵败如山倒。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

法国并非波兰,法国兵力强大,拥有两三百万大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国内的经济实力也不比德国差。特别是,法国还拥有一条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为了防备德国进攻,法国早在10年前就精兵构筑了防线,从瑞士到比利时之间的东部国境的防御体系,一直修筑了6年。法国当时是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

1940年,德军绕过这条固若金汤的防线攻入法国,德国装甲师选择了一条道路,正是法国将军们认为不可能为坦克所穿过的地带,防线失去作用。结果,一个月,法军顷刻溃亡。

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战例还有很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选择的登陆及向德军反攻的地点是诺曼底,那里的海浪及岩石海岸使德国认为,任何规模的登陆都不可能选择在这样恶劣的地点进行。

在史称“布匿战争”之中,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率军越过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这条道路是一条被认为不可能穿过的路径。罗马人做梦也想不到汉尼拔如此神速地出现在面前,猝不及防。

生命感悟: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被惰性所束缚,打破了惰性,真刀真枪地千起来、许多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

走进陌生

一位青年,在家门口做了6年生意,什么都干了。贩过菜,开过餐馆,倒过服装,卖过鸭子,办过职业介绍所,然而每次都因生意不好而歇业。

后来,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青海,发现那儿没有卖海带的,于是,电告老父发10箱海带至格尔木。谁知一发而不可收,3年后,他成了那儿的海产品大王,并且把连锁店办到新疆和西藏,如今资产已逾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