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7439400000019

第19章 经验也是成功的关键(3)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父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父请教。

师父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线一样,也就在相比较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在夺取成功的道路上,在夺取冠军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去征服。人们通常走的有两条路:

一条路是侧重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击高手,欲找出对方的破绽,给予致命的一击,用最直接、最锐利的技术或技巧,快速解决问题。

另一条路是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就是故事中那位师父所提供的方法,更注重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生命感悟:全面地增强自身实力,是攻击对手薄弱环节的基础,是解决疑难问题最稳妥的方法,是迈进成功之门最可靠的途径,是胜在战前的夺冠之本。

量力而行

老鹰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穴鸟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就模仿老鹰的动作,飞到绵羊身上,没想到脚爪却被绵羊弯曲的毛给缠绕住,拔不出来。牧羊人发现了,就跑过去把穴鸟的脚爪尖剪掉,把穴鸟带回去给孩子们玩。孩子们很想知道这是什么鸟,牧羊人说:据我所知,这是穴鸟,但是它却自以为是老鹰。

生命感悟:世人皆以名利为荣,不知无名无利之乐为最真。好高骛远必自讨苦吃。

直视目标

一个男人和儿子走在雪地里,他看到远处有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跑到那棵树,但不是比谁先到达,而是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

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是比速度,父亲一定赢的,所以他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前面。

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很吃惊。

原来男人明白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看着脚,要把眼睛注视着前往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不假思索地走成一条直线。

生命感悟:生命中也有同样情形。有时候你必须小心地注视着自己的脚步。但多数时候,你应该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河流与沙漠

有一条小河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和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的边缘。小河无法穿越沙漠。

“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了。”小河灰心了。

“你想没想过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让微风带你从我的身上飞过,到你的目的地去?”沙漠提醒道。

小河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

“不!不!”小河无法接受这样的观念,毕竟它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不等于自我毁灭吗?

“微风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的身体里,然后飘过沙漠,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奔涌向前。”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又问。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说,“但是,不管你是一条河流还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的本质都从来没有改变。”

小河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让微风带着它,飞越过广袤的沙漠。

生命感悟:生命的历程有时也像一条小河,要想跨越生命中的障碍,就要有改变“自我”的勇气。

不坐在父亲肩上摘苹果

有一天,大仲马得知自己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接连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封短信,只要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好多了。”小仲马却倔强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在一起。

面对那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屡败屡战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的编辑。这位编辑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马的地址丝毫不差,便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这位编辑又发现这篇作品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于是这位编辑带着兴奋和疑问,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

令这位编辑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这位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这位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的评论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靠自己的力量登上了文坛高峰。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是家中12个男孩中最小的。由于家境贫寒,他12岁就到哥哥开的小印刷厂去做学徒。他把排字当做学习写作的好机会,从不叫苦。不久,富兰克林认识了几个在书店当学徒的小伙伴,经常通过他们借书看,随着阅读数量的提高,他逐渐能学着写一些小文章了。

在富兰克林15岁时,他哥哥筹办了一份叫《新英格兰新闻》的报纸,报上常登载一些文学小品,很受读者欢迎。富兰克林也想试一试文笔,但又不想通过哥哥使自己的文章见刊。为此,富兰克林化名写了一篇小品,趁没人时把稿子悄悄放在印刷所的门口。第二天一早,他哥哥看到那篇稿件,便请来一些经常写作的朋友审阅评论。那些人一致称赞是篇好文章。有一位诗人竟断言,此文一定是出自名家手笔。

从此,富兰克林的文章经常在报上发表,但他的哥哥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后来,他哥哥决心要识破这个谜,便在半夜时分藏在印刷所门口。他哥哥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位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小富兰克林。

小仲马和富兰克林本都有可以倚靠的力量,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除了他们的天赋以外,还与他们独立的人格有关,因为没有依赖思想,生命的能量就完完全全地进发出来了。

生命感悟: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改变自己命运的不是靠借助他人的权力和财富等,而是自己的内心力量——智慧、热情、学识等。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是说完全不借助前进中可以借助的力量,而是强调千靠万靠,不如靠自己。

善找差距

善于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等于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阶梯。

在中国书法史上,明朝末年的董其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书法作品精妙绝伦,影响了明末乃至清代近300年的书坛。董其昌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书法家,与他年轻时因书法欠佳蒙受羞辱而发愤学习有直接关系。

董其昌自小聪颖过人,读书勤奋,从小到大文章写得特别好,受到众人称赞,董其昌自己也颇为得意。17岁那年,董其昌应考松江府秀才。他拿到题目,一挥而就,第一个交上了卷子。走出考场,他踌躇满志,以为第一名非他莫属。而评阅试卷的官员读了他的文章,也都赞不绝口,大多数人建议将其卷列为第一,而唯独松江知府衷贞吉不以为然:“古人有言:心正则笔正;但又言:书品即人品。此生文章好虽是事实,但他书法实在欠佳,列第二名已是很了不得了。”

仅仅因为字写得差,便由第一名降为第二名,这件事对董其昌的刺激很大,他感到莫大的羞辱,从此发愤学书,并立志要成为一名书法家。此后三年,他刻苦学习,书艺突飞猛进,渐有名气。这时的董其昌又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书法已接近古人,深得魏晋旨趣,以至不再把明代中叶的祝枝山、文征明等人放在眼里。

一次,他去京口拜访好友张觐辰。张觐辰是大学生,书法在当时也很有名,一见面他就祝贺董其昌书艺进展神速。董其昌倒也并不谦虚。张觐辰谈及祝枝山、文征明的才学,赞不绝口,但董其昌却不屑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张兄不必口口声声抬高别人,小视自己。”张觐辰知道董其昌恃才放旷,便有意说自己现藏有五代名家杨凝式的《韭花帖》。董其昌一听来了精神,他早闻杨氏作品笔法道茂精能,点画生动,锋芒灼耀,结体新奇,但终未能见,今有如此好事,岂能放过?当张觐辰展开《韭花帖》,他便如饥似渴地伏案观摩。此帖仅有7行63个字,但董其昌看了一个多时辰还舍不得放下,他此时才深得名家作品的神韵,而自己的书法仅仅形似古人罢了。天色已晚,张觐辰见董其昌仍在专心致志地观看,便问他究竟感受如何,董其昌的脸刷地一下红了:“真是不登泰山”,不知道山高;不下大海,不晓得海深。今日多亏张兄,使我清醒过来。”从此他更加锐意进取,谦虚好学,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清代的康熙和乾隆都对他十分推崇。

生命感悟: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勇于承认并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即使事业有成的人,也不能目空一切,只有继续寻找差距,并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才有可能保持领先地位,甚至独领风骚。

重用自己

2001年9月11日,当恐怖分子驾驶的第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时,一位70岁的老人正在曼哈顿东北侧的公寓里;到第二架飞机撞击世贸大楼时,他已经拿起摄影器材,奔向烟尘弥漫、人群四处逃散的现场。这个始终向着相反方向奔跑,用镜头见证历史的老人,就是英国著名摄影师哈里·本森。

本森先生学生时代曾经是一个让学校头疼的捣蛋鬼,他自称自己的特长是旷课和历史,校长甚至求他的父母将他从学校里带回家。自从结束了英国皇家空军的厨师生涯并迷上摄影后,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的价值所在。于是,本森成了一个不惜用生命去关注历史、见证历史的人。肩背照相机的几十年间,他总在寻找暴风雨的“风眼”。为了拍到精彩的照片,他刻意讨好声名狼藉者,与凶手称兄道弟,冒充三K党的支持者;他打入穆斯林游击队,拍下俄罗斯战俘和伤口惨不忍睹的受害者;在20世纪60年代的芝加哥暴动中,有人把上了膛的枪塞到他嘴里……这些经历,每一次都是生命悬于一发间,但他总是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新闻从业信条。

与此同时,本森先生以他过人的新闻敏感,用自己的相机,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定格为永恒——他拍下了坐在轮椅上的越南老兵和双腿截肢的美国士兵在河内握手的照片:他记录下了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和家人相对时泪流满面的辛酸无奈的场景;他让里根总统夫妇亲吻的照片登上了《名利场》杂志:甚至,当肯尼迪总统遇刺时,他也“赶”上了,他端着相机祈祷:上帝啊,千万别让我搞砸,这可是历史的见证啊……拍摄这些历史瞬间的时候,本森总是告诫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你只有一次机会。

本森先生的传记,我读了许多遍,每一次都会被他的传奇经历和对事业的激情与斗志深深震撼。这位取得了令许多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的摄影大师,其实在他的青年时代,并不比常人早慧,他走向成功的条件,也不比常人优越啊。不过,当他确定了与相机相伴一生、用镜头来记录历史的目标之后,他便将整个生命全部投入到摄影之中!

生命感悟: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的,常常是需要自己重用自己,发掘自己。就像本森先生那样,尽管成功的道路上不乏急流漩涡,但仍敢热烈地追逐,不断地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干自己最该干、最能干、最有希望取得成就的事情。

成功的前提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里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厚的法国乡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既丑又笨的乡巴佬,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与他一起在福利院长大的好朋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从来就不属于我。”亨利一脸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