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7439400000017

第17章 经验也是成功的关键(1)

凯勒丰是苏格拉底相知极深的朋友。有一天,他特意跑到特尔斐神庙,向神请教一个问题:世上到底还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神谕日:没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凯勒丰高兴地向苏格拉底展示了神谕的内容,可是他从苏格拉底脸上看到的却是迷茫和不安。

苏格拉底不认为他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于是,苏格拉底要寻找一位智慧声誉超过他的人,以反证神谕的不成立。

他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识渊博自居,和苏格拉底侃侃而谈。苏格拉底从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为是其实是无知的真面孔。他想,这个人虽然不知道善与美,却自以为无所不知,我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来我似乎比他聪明一点。

苏格拉底还不满足,依然继续着他的求证。他找到了一位诗人,发现诗人吟诗作赋全是出于天赋,而诗人自以为能诌几句酸词便可以目空一切。

接下来,苏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讨教。想不到工匠竟重蹈诗人的覆辙。因一技在手便以为无所不能,这种狂妄反而消弭了他所固有的智慧之光。

最终,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神并非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而是以此警醒世人——你们之中,唯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为他自知其无知。

人世匆匆,似乎在追寻着什么,又都在证明着什么。“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一类的鼓噪几乎在每一天都敲打着你的耳鼓,有几人能够像苏格拉底那样虔诚地求证自己的无知昵?

生命感悟:“认识你自己”。这句镂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名言,曾赋予了苏格拉底_种深沉的智慧目光。而今,苏格拉底的证明则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许多时候,认识自己,或者认识真理,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

态度决定高度

1989年,一位年轻人从中山大学毕业,应聘到万宝冰箱厂。工厂付给他当时令人眼红的400元月薪。

但三个月之后,他却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高薪工作,离开单位就读于中科院研究生。

总以为获得硕士文凭之后,他会找一个比万宝冰箱厂薪酬更高的工作。谁知三年之后他到联想公司,他得到的工资是300元,后来公司给他涨到400元。

朋友问他:“你读了三年书,和在万宝冰箱厂有什么差别?”他笑而不答。

一年后,他拿着中山大学本科、中科院硕士和联想工作一年的学习工作简历,应聘新加坡第二大多媒体公司,从30个中国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拿到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的薪酬,开始了为期6年的异国打工生涯。

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先后在8家软件公司任职,后来还进了有名的飞利浦亚太地区总部。他不断地跳槽,别人根本不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是喜欢钱跳槽,还是只是为了跳槽而跳槽,因为前面的几家公司给他的薪水已经够高了。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公司任职的时候,只要是他承接的业务,即使是几千新币,用户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他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到。

而对于其他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软件的价格根本不配享受这样的技术服务。

在新加坡,他认识了一位同行,两人一拍即合,出资开办了公司。他又一次炒了自己的鱿鱼。

那次创业九死一生,许多人认为他不值,有好工作、有好前程,为什么要把自己从浪峰推向谷底。

但是,他成功了。他就是朗科公司创始人——享有中国闪盘之父的邓国顺。

邓国顺的成功,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他一次次把自己推向“绝境”,每次都从绝境中脱颖而出。但是如果把他的经历串联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一开始的目标就十分明确,他所做每一步,都成了他成功的基石。

在朗科的每个会客室里,都无一例外地挂着一个镜框,里面写的是同样的21个字:成为移动存储和无线数据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先者。而包括邓国顺在内的所有朗科员工的工作卡背面,则对应着这样一句话:在成立之初,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和信念。

有人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但是,从邓国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因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态度所制约。

生命感悟:“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败笔

有一年,孙权在自己的书房中新添了一道屏风,精美的木架上蒙了雪白的绢素。画家曹不兴应召为其在绢素上配画。

曹不兴拿起笔,蘸了墨,准备作画。哪知道稍不留神,毛笔误点下去,他急忙收笔,但已经来不及了,雪白的绢面上顿时出现了一个小墨点。

旁边的人都惋惜道:“败笔,真可惜。”

曹不兴对着小墨点仔细端详了片刻,不慌不忙把小墨点改画成一只苍蝇,再在旁边画了许多花花草草。整个画面布局匀称,生动逼真,尤其是那只苍蝇更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样。围观的人惊叹不已。

后来孙权观赏这幅画时,发现了画中这只苍蝇,想赶走它,便伸手去弹了几下,可是苍蝇并没有飞走。他很是疑惑,再仔细一看,方知是曹不兴画上去的,忍不住赞道:“好!实乃神来之笔。”

一个人终其一生,偶尔也可能会像曹不兴那样“毛笔误点下去”,不慎留下几处人生败笔。但只要你肯正视它,不无视它的存在,更不要企图把它轻轻抹掉,而是时刻铭记于心,用理性与善良去认认真真地呵护它,反省它——也许,助你品性升华的契机就孕育其中。

生命感悟:只要态度端正,拿捏得当,那误点下去而留下的几处败笔,又何尝不能成为你人生的神来之笔呢?

认识你自己

知彼难,知己更难,这两个问题中,后者又显得更加突出。因此适时调整对目标的定位,是每一个有志之士应注意的问题。

爱因斯坦就很有考察自我的能力。他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为什么不专门研究数学时说,他感到自己在数学领域能力不够强,不能选择一个领域深入下去。

爱因斯坦还有更令人敬佩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恳请他担任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以色列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是荣幸之至。然而出乎人们预料的是,爱因斯坦却明确表示拒绝。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才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假如爱因斯坦当时当了总统,他就不会有在科学事业上的辉煌了。

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寻找真正的自己的过程更让人赞叹不已。歌德年轻时立下的志向,是要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于那变幻无穷的色彩世界中不能自拔。他付出了10年的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但是收效甚微。在40岁那年,他游历了意大利,目睹了那些绘画大师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大彻大悟: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精力,恐怕也难以在绘画领域有突破性的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度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毅然做出了新的决定:放弃绘画,主攻文学。

晚年的歌德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忠告那些既朝气蓬勃又容易头脑发热的青年朋友,万万不可过分相信自己一时的兴趣。歌德深有感触地说:“要认识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呀,我差不多花了半生的光阴。”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足智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古人这首诗确是至理名言,它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生命感悟:人在选择奋斗目标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外部世界三百六十行中的酸甜苦辣、利弊得失以及所要求的素质条件知之不够:另一个是对自身的性格、特长、知识积累等条件适合干什么,恐怕又缺少自知之明。

生命常青于自立

在四川等地的大山里生长着一种叫茑的植物,它紧紧依附山里的树木攀缘而生。茑的叶子与芦苇的叶子很相似,它的球状果实呈红黑色,味道极其甘甜鲜美。路人见了,无不喜欢它的郁郁葱葱,更乐于品尝它甜美的果实。

然而,人们却忘记了茑需要攀缘在树上才能生存的事实,木工师傅进入山里伐树,结果茑和树同归于尽,这使许多喜欢茑的人好生叹息。他们慨叹茑如果能够独立生长该多好呀!那样就可以享受雨露的滋润,长生不息,同时又能奉献给人类甘美的果实,而它却偏偏委身于树木,以致横遭砍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茑的生命曾因依附于大树而熠熠生辉,又因依附于大树而遭杀身之祸,这是茑的幸运与不幸。在它依附大树高枕无忧地攀缘而上,步步登高时,它的郁郁葱葱受到了世人的恭维与艳羡,而就在木工理所当然的砍伐中,茑却无可奈何地赔上了自己的生命,这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惋惜?

趋炎附势,追慕荣华是茑悲剧的根源。只有深深地扎根,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存价值。

生命感悟:自立自强,永远是生命之本,保持独立的人格方能使生命之树常青。依附他人,即使一时博得锦衣玉食,也不能永享天年。一旦失去靠山,便会轰然倒塌。

揭掉别人为你乱贴的标签

维克在上小学的时候,别人都说他是一个差等生,老师也断定他根本没法学到毕业,还不如早点退学到社会上去当学徒或是打小工。他自己也在无形中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这些评价和看法,从而感到很自卑,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差等生。他也一直做一些临时小工,因为他相信自己只有这点能力。

但是,在他30岁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偶然去参加一次智商测试,结果令他非常惊讶,自己的智商竟然高达161分值,这可是天才的智商啊!他感到无比地震惊和不可思议了。而以前,他竟还把自己当成智力低下的人,整天去干一些零碎的杂活呢,事实上,自己却拥有天才的智商呀!从那以后,维克不再相信别人对他的那些错误的限制性评价了,他改变了以前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开始相信自己,开始努力奋斗。后来,他写出了好几本书,取得了几项专利,并且成为了一个很成功的商人,还当选为国际智能组织的主席。

像青少年时候的维克一样,他有着超常的智能,却因为自己相信了周围人对他的过低评价,使得他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生命的前30年,放着自己巨大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有时候,你把自己定位到什么样的水平,你怎样看待自己,现实中你可能就会成为自己心目中那个模样的人,而这一切可能会影响到你的一生。

生命感悟:不要因为别人低估你,批评你,你就随意地看轻自己,不要让他人的错误评价左右了你的一生。

揭掉别人为你乱贴的标签,找回真实的自己,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着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生命感悟: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

命运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

“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要穷困一生呢?”他问。

禅师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他把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

生命感悟:命运是在你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渔夫的誓言

出心裁有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头,将错就错。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渔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拖着饥饿难忍的身躯,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遇到螃蟹,还是遇到墨鱼,他都要去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是一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

有个孩子挺聪明,平时成绩也不错,他父母就一厢情愿地发誓,孩子将来一定要考上一流大学,非清华、北大不读。结果,孩子压力越来越大,临近高考,引发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连续几个月,每天睡不到4小时。成绩如何,可想而知。

生命感悟: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去调整。无论如何,人不应该为不切实际的誓言和愿望而活着。

燃烧自己

有一个这样的寓言故事颇能给人以启迪: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两支火把中有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

过了不久,两支火把都回来了,而且都向火神提交了它们的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境很坏,甚至已坏到了极点,所以,这是一个绝望的世界。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却恰恰相反,它说它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光明,所以,它认为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这两个不同的报告,那个派它们出去考察的火神就对第一支火把说:“也许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说到底是由我们自己的形象定位造成的。当我们像那只没点燃的火把,吝啬自己的光明时,我们自然会觉得眼前的世界陷在浓郁的黑暗里,自然看不到希望所在;当我们像那支点亮的火把,燃烧着我们自己时,我们眼前自然有不灭的光明,希望就在那光明里升腾。“也许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是的,我们始终应该牢记,这个世界是光明还是黑暗,有我们自己的一份责任。

生命感悟:如果每一支火把都能高高举起自己的火焰,尽力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黑暗就无处存身,世界就会充满光明和希望!

破戒

四个修行者相约彻夜打坐,事先讲好应专心致志,不能为外界的任何事物所分心,更不可以开口说话。

一盏微弱的油灯,伴着四位修行者。整个禅室里,显得格外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