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未解之谜之奇闻怪事
7434300000002

第2章 未解之谜--宇宙的奥秘

第6节太阳的寿命之谜

太阳是我们这个星系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动物和植物都会无法生存。但是太阳也是有生命的,也会有衰老死亡的那一天。

人有生老病死,难道太阳也会“死亡”吗?不错,太阳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也要经历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因此,太阳有朝一日也是会寿终正寝而走向消亡的。现代天文科学认为,像太阳这类恒星的发展大体要经历如下阶段:星(际)云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成分是氢)—→原始恒星阶段(由于引力收缩,形成似星非星,似云非云的球状体,亦叫恒星“胚胎”期阶段)—→幼年期红外星阶段—→中年期的主序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能源是核心部分的核聚变反应)—→老年期的白矮星阶段—→临终期阶段。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它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而到达我们地球的这种能量约相当于太阳总辐射量的20亿分之一,太阳每分钟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炽热的太阳,其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有2500亿个帕。在这样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即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1个氦原子核。在这个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太阳发光的就是这种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过去的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据天文学家测算,太阳的寿命(即稳定时期)可达100多亿年,目前它正处于稳定而旺盛的中年时期。太阳上1克氢转变成氦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5吨汽油,而太阳每秒钟则有5亿吨的氢转变成氦。太阳上的氢占总重量的42%,太阳上现在还有多少氢呢?还有1000亿亿亿吨,它还可以“燃烧”100多亿年。那么,太阳里的氢全部“烧完”之后,太阳是否就“熄灭”了呢?不是的。科学家认为,当太阳里的氢“烧完”以后,太阳就开始收缩,温度又重新升高到约一亿度,这时便由3个氦原子转化成1个碳原子的热核反应,向宇宙空间散发大量的热,这个过程估计也有几十亿年。接着便是氧开始核反应,最后是内部物质转化为铁,这时便进入老年期的白矮星阶段。最后才进到“死到临头”的临终期,以至走向消亡。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便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第7节太阳黑子之谜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的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个周期平均约为11年。在前4年左右的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黑子数量达到极大的那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在随后7年左右的时间里,黑子越来越少,活动量逐渐减弱,黑子数量极少的那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国际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先后顺序排列,2008年后太阳活动将进入24周。

太阳黑子产生的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天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黑子经常成对或成群出现,其中有两个主要黑子组成的居多。位于西面的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面的叫做“后随黑子”。一个黑子大约有1000千米,而一个大黑子可达20万千米。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太阳黑子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找到答案。

第8节白矮星的形成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天狼星(Sirius)的伴星是第一颗被人们发现的白矮星,也是所观测到的最亮的白矮星(8等星)。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白矮星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温度就会一直降低,最终停止发光发热,变成“黑矮星”。在宇宙中一直漂浮着。

太阳会不会像其他恒星一样演化,现在还没有定论。但科学家们认为,几十亿年后,太阳会在快要灭亡时迅速膨胀,太阳系内的星体和星际物质就会被“吞噬”掉。50亿年后,太阳就会变为红巨星。那时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会消亡,温度比现在要高2到3倍,海洋就会消失,人们就会回到神话传说中的“九个太阳”的时代。对人类而言,那时就会是世界末日。

第9节月球起源之谜?

月球是地球的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近邻。虽然,在本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就登上了月球,但是关于它的谜却是有增无减,其中最大的谜是月球的起源。

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那毕竟只是神话故事,而现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能登上月球已经不是空想了。“月球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但今天天文学家对此仍然是众说纷纭。18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分裂说,俘获说和同源说。

第一,分裂说。认为最初月理只是地球赤道的隆起部分,在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快速自转作用下,月球“飞”了出去,分裂为卫星。但是地球的惯性离心力要达到把月球抛出去的程度是不可能的,而且两者的化学构成也有很大差别。

第二,俘获说。认为月球原先是太阳系里的一颗普通的小行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它行近地球时被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但是轨道问题却无法解释。如果小行星从于球旁经过,它只能略微改变一下其轨道,是不可能被地球俘获过来的。

第三,同源说。认为二者都同时从一个快速施转的尘动作云中产生出来,但为什么它们的化学成分却相差很大呢?

以上假说都有各自的缺陷,于是,有人提出一个新假说,认为是一颗小行星猛烈撞击地球,掳去一大片物质,最后才形成今天的月球。这一撞击使地球轨道面发生倾斜,而被撞击出去的物质却占据了原先地球赤道的位置。当然,这只是又一个假说,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第10节月球的年龄之谜

1969年,在“阿波罗11号”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阿波罗”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不过,与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据分析,月球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科学家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后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

第11节月球空心之谜

月球到底是实心的还是空心,我们无法用天平去称,也不能阿基米德浮力定理将其放入海洋中去测量。惟一的办法就是用更为先进的仪器去测量(比如测量共振频率,共振时间持续长短,或用无线电波探测等方法)。

1969年,在“阿波罗”11号探月过程中,当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3小时,“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离坠毁点72公里处预先放置的地震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如果月球是实心的,那么这种震波只能持续3--5分钟,欧美报纸也曾经报道过“月球钟声”,说登月舱在首次和以后几次起飞时,宇航员们都听到钟声。那儿并无教堂,月球外壳(特别是月面)像是特种金属制品,整个月球犹如一口特大的铜钟!这一现象证明月球是空心的。

1969年11月20日4点15分,由“阿波罗”12号制造了一次人工月震,美国宇航员以月面为基地设置了高灵敏度的地震仪,通过无线电波能将月震资料发送回地球。设在月面的地震仪十分精密,比在地球上使用的地震仪灵敏度高上百倍,它能测验出人们在月面造成震动百万分之一的微弱震动,甚至能记录到宇航员在月面上行走的脚步声。人类首次对月球内部进行探测始于“阿波罗”12号,当宇航员乘登月舱回指令航时,用登月舱的上升段撞击了月球表面,随即发生了月震。正在进行观测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科学家们惊得目瞪口呆:月球“晃动”震动55分钟以上,而且由月面地震仪记录到的月面“晃动”曲线是从微小的振动开始逐渐变大的。从振动开始到消失,时间长得令人难以置信。振动从开始到强度最大用了七八分钟,然后,振幅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个过程用了大约一个小时,而且“余音袅袅”,经久不绝。其结果充分说明月球是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