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笺注
7423500000030

第30章 护法品第九

别本作《宣诏品第九》。护法,拥护佛之正法也。

神龙[1]元年上元日[2],则天、中宗诏云[3]:朕请安秀二师[4],宫中供养,万几之暇[5],每究一乘[6]。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7]。今遣内侍薛简[8],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9]。

[1]中宗年号。

[2]《白六帖》:“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3]《通鉴汇编》五:“则天顺圣皇后,僭位二十一年。太后(即则天皇后)废中宗为卢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政事决于太后。中宗皇帝,名显,高宗太子,即位后,为母后武氏废为卢陵王,居房州十四年。张柬之等迎复位,五年而崩。”

[4]安,嵩岳慧安国师。秀,北宗神秀大师。《景德传灯录》四:“嵩岳慧安国师,荆州枝江人也。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对曰:不记。后曰:何不记邪?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寻以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十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一副。师辞嵩岳。”

[5]《书》:“一日二日万几。”言王者当戒惧万事之几微也,后谓天子治理万事曰万几,亦作万机。

[6]成佛惟一之教谓之一乘。《法华文句》四上:“圆顿之教为一佛乘。”《胜鬘经》:“一乘即是第一义乘。”

[7]《旧唐书·僧神秀传》:“神秀尝奏则天,请迫惠能赴都。惠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惠能谓使者曰: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竟不度岭而死。”

[8]内侍,官名。隋置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等官,皆以宦者为之。唐因其制,后人因沿称宦者为内侍。

[9] 上京,京师之通称。边让赋:“尽恭肃乎上京。”孟浩然诗:“观光来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1]。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2],欲得会道[3],必须坐禅习定[4]。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5]?

[1]山足曰麓。《礼记·王制篇》:“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

[2]韩愈诗:“东风华树下,送雨出京城。”禅德,参禅师之有德行者。

[3]会道,体会大道也。

[4]此指四禅入定而言。

[5]《传灯录》:“南岳让禅师,见马祖坐禅次,师欲接之,故将片砖于祖庵前石上,磨之复磨。祖曰:作什么?师曰:磨砖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祖无对。师又问: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1]。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2]。诸法空寂[3],是如来清净坐[4]。究竟无证[5],岂况坐耶?

[1]《金刚经》:“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如来清净禅,省曰如来禅,为《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如来所得之禅定,即首楞严定也。依此禅定,穷竟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楞伽经》二:“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楞伽经注解》二:“如来禅者,即首楞严也。”《禅源都序》上一:“若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证道歌》:“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元亨释书·道璇传》:“璇曰:我有心法曰如来禅,昔三藏菩提达磨自天竺来,付此法于慧可。”按:以上皆以如来禅为至极之法,即达磨所传之宗旨也。然唐之仰山,又立祖师禅名目,以祖师禅为达磨所传之心印,以如来禅为未了之名。此说与本经宗旨不合,故略之。

[3]《法华·信解品》:“一切诸法,皆悉空寂。”唐释慧海曰:“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4]《法华经·法师品》:“如来座者,一切法是空。”《法华大成》六:“法空即佛自证平等妙法,实相真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教坐如来座者,非是小乘人空座,不达法空。今既作佛,应坐法空之座,说一切诸佛权实之法,使悟无二无三,证一切诸佛实智之道,令入一相一味。所谓惟有一乘,余二非真,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也。法空安心,于诸法中得最自在,名之为座。坐此座者,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也。”

[5]《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1],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2]。

[1]心者,心髓;要者,精要。为法门至极之名,又心性上精要之法义也。

[2]《维摩经·菩萨品》:“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不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1]。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2]。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3]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4],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5]。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6]。无二之性,即是实性[7]。

[1]《淮南子》:“若春秋之代谢。”言春往而夏来,夏往而秋来,往者已谢而来者相代也。盂浩然诗:“人事有代谢。”言人事之前者去而后者来也。

[2]二句见《维摩经·弟子品》中。

[3]倘,逆料之辞也。

[4]按: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亦无有始。无明无始故,生死亦无始。

[5]六祖对韦使君等言,则谓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见第二品)。今薛简已知此义,故六祖破其执而更进一层,乃为此说。皆随机说法,本无一定,非矛盾也。

[6] “其”字指明与无明言。

[7] 性,真如之异名也。《仁王经》中:“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1],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2],不来不去[3],不在中间,及其内外[4]。不生不灭[5],性相如如[6],常住不迁[7],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8]?

[1]《起信论》:“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法藏疏云:“随流加染而不增,反流除染而不减;又反流加净不增,随流阙净不减。良以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故。”

[2]《楞伽经》二:“非断非常。”

[3]《起信论·法藏序》:“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

[4]《维摩经》三《弟子品》:“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5]《起信论义记》中本:“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6]《智度论》三十一:“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如,见前注。

[7]法无生灭变迁曰常住。《楞严经》:“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8] 俱舍玄义》:“学乖谛理,随自妄旨,不返内学,称为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1]。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2],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3],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4],国之福田[5]。

[1]依旧生死轮回。

[2]《笔削记》六:“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言下自绝念想。”唐释宗密云:“六祖大师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今时人但将此语轻于听学,都不是观实无心否?若无心者,八风不能动也。设习气未尽,瞋念任运起时,无打骂仇他心。贪念任运气时,无营求令得心。见他荣盛时,无嫉妒求胜心。一切时中,于自己无忧饥冻心,无恐人轻贱心。乃至种种此等,亦得名为无一切心也。”

[3]阙,音“缺”。《说文》:“门观也。”归阙,归于帝所也。

[4]《禅源诠》四:“无一切心,此名修道。若得对违顺等境,都无贪瞋爱恶,此名得道。”

[5]《维摩经》四《菩萨品》注:什曰:“若行财施,但名施主,不名福田。若行法施,亦名施主,又名福田。”福从法施中出,譬之如田,故云福田。详见前注。

师若净名,托疾毗耶[1],阐扬大乘,传诸佛心[2],谈不二法[3]。

[1]《维摩经·弟子品》三:“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注: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维摩经注》肇曰:“毗耶离,国中名也。秦言广严,其土平广严事,因以为名也。”

[2]此言传布历代祖师之佛心宗也。佛心宗者,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谓也。

[3]《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唐释慧海曰:“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苦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1],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2],顶戴无已[3]。并奉磨衲袈裟[4],及水晶钵[5],敕韶州刺史[6],修饰寺宇[7],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8]。

[1]《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笔削记》二:“三宝于我有恩德,为感荷故,而归命之。”心有所思而动曰感。以肩担物曰荷。

[3]顶,头顶。戴,着物于首也。无已,不止也。

[4]磨衲,袈裟之名。产于高丽国。《东坡全集·磨衲赞序》:“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游京师。天子闻其名,以高丽所贡磨衲赐之。”《鸡林志》:“高丽国衣磨衲者,为传法师,衲甚精好。”

[5]水晶,色如白冰,性坚而脆。吾国所产颇多。结晶常作斜方六面体,无色透明,光泽如玻璃,而硬度较高,以制眼镜印章及透光镜等物。《岭南丛述》:“魏庄渠校视学粤中,恶佛氏,必诋之,毁祠庙甚多,而曹溪大钵竟被捶碎。至崇祯间,有彭孝廉某,病,梦至官府处,神被服如王者。闻胥吏传呼魏校一案,须臾一人峨冠盛服入。神问:何以毁曹溪钵?答言:吾为孔子之徒,官督学。校在广东毁淫祠几千百所,岂但一钵?神云:闻钵破,中有魏字。如此神异,焉可以为异端毁之?答云:魏是予姓,数已前定。虽欲不毁,其可得耶?神语塞。校揖而出。夫庄渠手诚辣矣,然千年异物一朝碎之,能无孙家虺瓦吊之讥乎?”

[6]天子班布臣民之诏书曰敕。

[7]修饰,增损之也。

[8]《高僧传》:“六祖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神龙三年,赐额法泉。太平兴国三年,重建塔,改名南华。”《五灯会元》:“中宗神龙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岭南丛述》:“六祖故居在新兴县,国恩禅寺,即卢能故居也。”《广东新语》三:“新兴卢村,乃六祖生身之所,至今屋址不生草木。近其居者,毛发稀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