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夏诚明的妻子王氏,是无锡地方人,她为人勤劳朴实,又很孝敬长辈,是一位难得的好媳妇。
夏家是贫苦的农户人家,生活很拮据。后来,遇上荒年,田里颗粒无收,生活更加艰苦。恰逢丈夫出了远门,于是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夏王氏一人的身上。眼看着家里连吃的东西都快没有了,夏王氏心中很是忧虑,却又不忍二老挨饿。
因此,夏王氏很勤苦地纺织,希望以此赚些钱来奉养公婆。但遇上荒年,纺织所卖的钱也不多,夏王氏便比平常更加勤苦地劳作。每晚,她都纺织到半夜才肯休息,而天未亮时,她又起来继续纺织。有时,因为太累太困乏了,她趴在织布机上便睡着了,醒来后,又继续纺织。如此勤苦劳作,只希望能多纺些纱织些布来卖钱。
等纺织卖了钱之后,夏王氏就极尽可能地为公婆做上好一点儿的饭食。但在荒年里,很难买到米面,平常若能吃到蕃薯一类的食物,已经难能可贵了。于是有一点米时,仅能煮一些清清的稀粥,奉养二老。夏王氏自己是不舍得喝一口的,就连蕃薯,也不忍吃上一点,全都留给公公婆婆。若是纺织卖不得好价钱,夏王氏就更努力纺织,不希望让公婆挨饿,尽自己所能让公婆吃得好一些,度过饥荒。
由于每次用饭,夏王氏都是先奉侍公婆,并且等公婆吃完后,她才开始吃。因此,公公与婆婆都不知道夏王氏原来都吃不上这些食物,也一直以为,她和自己吃的一样。因为每每公公婆婆问夏王氏时,夏王氏总是说锅里还有剩的,自己有得吃。
其实,等整理完公婆吃完的碗筷后,夏王氏才独自在厨房里,取一些原本用来喂猪的米糠,煮粥吃。时而,她会从山上挖些野菜,或是到附近的湖中,捞一些勉强能下咽的水生植物,与米糠和在一起,煮一点米糠野菜粥来充饥。
这样的粥,味道难以下咽,但能缓解饥饿,夏王氏便很满足了。只是,每一餐夏王氏都靠着这米糠野菜来充饥,没有一餐能吃得饱。而她每天还要做很多事,除了纺织以外,也整理家里内外,还要照顾公公婆婆,因此,常常饿得头昏眼花,体力不支。可就算这样,夏王氏也没有丝毫抱怨,依然勤劳地操持家务,夜以继日地纺纱织布,尽可能照料公公婆婆。
夏王氏为了不让公婆知道自己吃米糠野菜,担心老人家挂心,便独自在厨房里吃。一天,她的婆婆偶然走到厨房里来,看到她,正想喊她时,却发现夏王氏正低着头,喝着手中一碗米糠野菜粥婆婆看了,心里头不由一阵惊诧,不知媳妇每天给自己做好的饭食,而她竟独自静悄悄地吃这些米糠、野菜。于是,禁不住就掉下了眼泪。
后来,婆婆告诉了公公,公公也感到媳妇特别艰难。因此,他们都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少吃一些,可以剩一些给媳妇吃,或者,也可以减轻一下媳妇的负担。
然而,当夏王氏看到公公婆婆饭吃得少时,不由得就担心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做得不好,使公婆不爱吃,又或是他们身体不好,吃不下。因此,关心地问公公婆婆说:"爹、娘,你们怎么不吃了,是不是不好吃啊?要不,媳妇再去做一点别的给你们吃?"
婆婆便对媳妇说:"我们都吃饱了,剩下这些你吃吧。"
夏王氏忙说:"锅里还有呢!我一会儿再吃,你们一定要吃饱啊。"
公公叹了口气说:"你就不要再骗我们了,哪里还有啊?这个年头,我们也知道,连一个蕃薯都难找。你也就别再吃那米糠野菜了,我们少吃一点,饿不了的。"
于是,公婆都坚决不肯再吃,一定要留给夏王氏。夏王氏看了,不由得跪了下来,流着眼泪,劝公公婆婆说:"照顾你们,是媳妇的责任,你们是若吃不饱,饿坏了身体可怎么是好?如果那样,就真是媳妇的罪过了。媳妇虽然每天吃米糠野菜,但身体还很好。可是您二老本来身体就不好,怎么能再挨饿呢?吃得少了,体力不堪,等相公回来,看到爹娘瘦了或是虚弱了,他又怎么忍心呢?请爹娘一定要吃饱才是,这也是我与相公的一份心啊!"
公婆看到媳妇如此孝顺,不由感动得直掉眼泪,因为不忍媳妇再操心,也只好依着媳妇,每餐依旧吃下她细心准备的饭食。而此后,夏王氏更加尽心照顾公婆,给他们办好饭食。而自己,仍然只肯吃米糠野菜来充饥度日。终于,在夏王氏的辛苦劳作下,一家人度过了饥荒。
不久以后,丈夫回来了,生活渐渐有所好转。然而,夏王氏依然很勤苦地劳作,同丈夫一起孝养双亲。每逢遇到好吃的东西,夏王氏总是先奉养给公婆,而每餐,她也必定要等公婆用完餐后才开始吃。若是遇上公婆喜欢吃的,或是需要的,夏王氏便会尽力办置,尽她的心力,侍奉好两位长辈,让他们能安享晚年。这样,一直照顾到他们过世。
夏王氏如此尊重、照顾长辈,她自己也活到了80多岁的高龄才去世。在她去世前,面貌很安详,没有一点儿病苦。后来,家里人还做了梦,恍恍惚惚见到有人打着旗,奏着乐,很欢喜地迎接夏王氏升天去了。家人因此都感到很特别地惊奇、喜悦。
在夏王氏去世后,同乡里有一位贡生,品德很好,听闻了夏王氏孝养公婆的事后,对夏王氏很敬重。于是,他每次经过夏王氏的家门口时,必定要停下来,毕恭毕敬地对着夏家门口鞠三个躬,表示对夏王氏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