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臣名儒家训
7375500000132

第132章 王守仁家训

【撰主简介】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又称为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治)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宁王“宸濠之乱”,被封为新建伯。明武宗、明世宗时,曾任兵部尚书。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主张以心为本体,创“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流传至日本。着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为人应努力立志求学

【原文】

近闻尔曹学业有进[1],有司考校[2],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3],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4],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5],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6],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7]。吾维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8],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9],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10],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11]?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12],尔辈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13],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我辈急务。苟如是[14],吾未如之何矣!

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15]。今虽干戈扰攘中[16],四方有来学者,吾亦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曹朝夕切磋砥砺[17],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

——节录自《王阳明全集·书示四侄正思等》

【注释】

[1]尔曹:辈;你们。

[2]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旧时指官吏。

[3]书香:指世代读书。

[4]青紫:本为古时公卿服饰,因借指高官显爵。

[5]世俗: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6]孝弟:也作孝悌。这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孝顺父母,友爱兄长。

[7]斯:这。

[8]迨(d伽i):到达;等到。

[9]贻:遗留。

[10]渍(z佻):油泥等沾在上面难以除去。

[11]溺(n佻):沉迷不悟。

[12]尝:曾经。

[13]几:茶几,小桌子。

[14]苟:假使;如果。

[15]宿好:一向就有的爱好。

[16]干戈扰攘:指战争纷起,社会动荡不安。

[17]切磋砥砺:古代把骨器加工叫切,象牙加工叫磋。比喻相互间的研讨,取长补短。砥砺:勉励。

【译文】

最近听说你们学业有所进步,经官吏的考查审核,成绩获得了前列。我听到这个消息,高兴王守仁《行草手扎》

得睡不着。这是我们一家的好消息。能够承继我们读书世家的人,就在你们这些人中间啊!继续努力,继续努力!我不仅仅希望你们只取得高官显爵,使自身荣华,家庭显赫,像社会上风俗所崇尚的那样,以夸耀于市井小儿。你们应该把仁爱礼义存于内心,把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作为根本,把做圣人贤人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务求给前人增光,为后人造福,这样就可以了。我小的时候就失去求学的机会,没有老师朋友的帮助,现在已到了中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就,你们应当借鉴我的过去,及时努力,不要留下他日后悔的事,像我现在一样。习惯和风俗改变人,就像油污沾在脸上难以除去,就是贤人也不能幸免,何况你们这些初学的孩子,能不沉迷不悟吗?然而只有彻底警诫自己,刻苦地勉励自己,才能变好。过去有人说:“脱去平凡和浅近,才能向高处走。”这句话的确足以警示,你们要记住它!我曾经有《立志说》给你们的十叔,你们可以从中抄录一遍,放置在书桌间,时时一一对照检查,也足以从中受到启发。药方虽然从平庸的医生手里传出,药物却可以治疗真病,你们不要认为你伯父只是一般的人,他的话未必足以效法;又不要说他的话似乎有道理,但也只是一些脱离实际、调子很高的迂阔的话,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紧急事情。如果像这样,我不知如何是好!读书讲学,这一向是我最大的爱好。现在虽然战争纷起,社会动荡,四方来的学者,我也未曾拒绝过他们。只是遗憾自己被杂事尘网牢牢系住,不能脱身而归。现在所幸的是盗贼慢慢平息,可以塞责求退,隐居山林间,与你们朝夕互相研讨,取长补短,互相勉励,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呢!顺便提到这点,先告诉你们,你们要努力啊,不要使我的希望落空。

【评析】

王阳明指出:人应该立志求学,当官不应只是使自身荣华,家庭显赫,荣耀乡里。而应该以仁爱礼义存于内心,以孝敬父母、爱戴兄长为根本,以做圣人贤人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为前辈增光,为后代造福。这样才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