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臣名儒家训
7375500000115

第115章 邵雍家训

【撰主简介】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宋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喜研《易》理,其学得之于李之才,之才又得于穆修。以太极为宇宙本体,有象数之学。与二程(程颢、程颐)基本上同时,程颢称其有内圣外王之学。着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宋哲宗元佑年间赐谥“康节”。

有过则改知贤必亲

【原文】

……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1]。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2],亲贤如就芝兰[3],避恶如畏蛇蝎[4]。或曰不谓之吉人,则吾不信也。凶也者,语言诡谲[5],动止阴险[6],好利饰非[7],贪淫乐祸,疾良善如仇隙[8],犯刑宪如饮食[9]。小则殒身灭性[10],大则覆宗绝嗣[11]。

或曰不谓之凶人,则吾不信也。……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肯亲。虽生人世上,未得谓之人。

善恶无他在所存[12],小人君子此中分。改图不害为君子,迷复终归作小人。良药有功方利病,白圭无玷始称珍[13]。欲成令器须追琢[14],过失如何不就新。

——节录自《戒子通录》

【注释】

[1]践(ji伽n):踩;踏。

[2]义:合理;适宜。

[3]芝兰:香草。

[4]蛇蝎(xi佶):蛇、蝎都是毒虫,比喻可怖之事或狠毒的人。

[5]诡谲(ju佴):怪诞;诡计多端。

[6]动止:行动举止;起居。

[7]饰非:掩饰过失。

[8]疾:憎恨。仇隙:有冤仇的人。

[9]刑宪:法令。

[10]殒(y俪n)身:死亡。灭性:旧谓因丧亲过悲而危及生命。

[11]覆宗:毁灭宗族。

[12]所:处所。此处是指“有过能改不能改,知贤肯亲不肯亲”这件事。

[13]白圭(gu侃):白玉。玷(di伽n):玷污;白玉的小斑点。

[14]令器:优秀的人才。琢(zhu佼):雕刻玉石;琢磨。

【译文】

……于是就知道“善”,也就是平时所讲的“吉”;“不善”,也就是平时所讲的“凶”。所谓“吉”,就是眼睛不看不合乎礼义的现象,耳朵不听不合乎礼义的声音,嘴巴不说不合乎礼义的话,脚不踏不合乎礼义的地方。不是善良的人不与他交往,不是合理的物品不索取。亲近贤良就好比接近芝兰香草一样高兴,回避丑恶就好比害怕蛇蝎毒虫一样恐怖。如果有人说这还不算叫做“吉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所谓“凶”,就是语言怪诞,行动举止阴险,喜好名利并掩饰自己的过失,贪恋女色并幸灾乐祸,憎恨良善如同有冤仇一样,经常违反法令好像天天离不开吃饭一样。小而言之就丧失生命,大而言之就毁灭宗族、断绝后嗣。如果有人说这还不算叫做“凶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你们是想为吉人呢,还是想为凶人呢?

如果有过失不能改正,知道是贤德之人又不肯去亲近他,这样的人虽然活在人世上,但不配称作人。

善恶并没有别的,就是在“有过能改不能改,知贤肯亲不肯亲”这里存在着,是小人还是君子也可以在这中间区分开来。如果有过能改正过来仍不失为君子,如果执迷不悟又时而反复终归会成为小人。良药有成效才会有利于把病治好,白玉没有斑点才可称为珍世之宝。要想成为有用之材就必须加以雕刻琢磨,有了过失为何不悔过自新呢?

【评析】

邵雍作为八九百年前的封建文人,他所提出的善与不善、吉人与凶人的观点固然有它特定的含义;但他所倡导的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和有过则改、知贤必亲的教育方法,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苏轼家训

【撰主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宋仁宗嘉佑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先后通判杭州,徙湖州,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苏轼为文纵横奔放,挥洒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题材广泛,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为词开启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一代大师。着述丰富,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多读史书将会得益不少

【原文】

独立不惧者[1],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2]。万事委命[3],直道而行[4],纵以此窜逐[5],所获多矣。

因风寄书[6],此外勤学自爱。近年史学凋废[7],去岁作试官[8],问史传中事,无一两人详者。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

——节录自《东坡全集》

【注释】

[1]独立不惧者:坚持对王安石新法的看法而无所畏惧的。

[2]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叔兄弟:苏轼这封信是写给长兄景先(早死)之子千之的,所以自己和苏辙在信中称叔兄弟。

[3]万事委命:万事付之天意。

[4]直道而行:坚持正道。

[5]窜逐:被贬谪放逐。

[6]风:此处作“微言劝告”。

[7]凋(di佟o)废:此处作“无人过问”、“无人讲求”解。

[8]试官: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译文】

目前对王安石新法能坚持自己的看法而无所畏惧的,只有司马君实公和为叔的兄弟二人了。万事付之天意,自己坚持走正道就行了。纵然因此而被贬谪、被放逐,我们在精神上得到的也已经很多了。

因想对你微言劝告而寄这封信,希望你发愤求学和爱惜自己。近年来史学几乎无人讲求、无人过问了,去年我作为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问一问史传中的事,没有一两个人能讲得详细清楚的。你可多读一些史书,将会得益不少!

【评析】

苏轼在这篇家训中告诫侄儿:要发愤求学;要爱惜自己;要多读史书,获益将会不少。这既是苏轼谆谆教诲晚辈的肺腑之言,又是他自己数十年来经验之谈。

读书要多读《史》《汉》,为文要多学韩柳

【原文】

侄孙近来为学何如[1],恐不免趋时[2],然亦须多读书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3],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4],所学便为弃物也[5]。海外亦粗有书籍[6],六郎亦不废学[7],虽不解对义[8],然作文极峻壮[9],有家法[10]。二郎[11]、五郎见说亦长进[12],曾见他文字否[13]?侄孙宜熟先后汉史及韩柳文[14]。有便寄旧文一两首来[15],慰海外老人意也[16]。

——节录自《东坡全集》

【注释】

[1]侄孙:即族孙苏元老。元老幼孤,在叔祖苏轼的教诲下,长于《春秋》,善属文,举进士,历太常少卿。

[2]趋时:赶潮流。

[3]华实相符:文采和实际内容相一致,相符合。

[4]得一第:得一科名。

[5]弃物:无用的东西;可以丢弃的东西。

[6]海外:苏轼六十二岁时,被贬儋州。儋州在现今的海南省,属于边远地区。所以苏轼在信中称其地为“海外”。

[7]六郎:指苏轼的小儿子苏过(苏元老的族叔),后妻王润之所生。

在苏轼的三子中,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着有《斜川集》。

[8]不解对义:不会写对策的文章。

[9]峻壮:高昂雄壮。

[10]有家法:有家传的法度。

[11]二郎:指苏轼的长子苏迈,前妻王弗所生。

[12]五郎:指苏轼的次子苏迨,后妻王润之所生。见说:听说。

[13]文字:即文章。

[14]韩柳文: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

[15]一两首:即一两篇。

[16]海外老人:苏轼被贬时自称“海外老人”。

【译文】

侄孙你近来学习怎样?恐怕也避免不了赶潮流,即使这样也必须多读书史,务必使所作文章的文采和实际内容相一致、相符合,能有实用价值才算好文章。不要一旦得到科名以后,便认为平日所学的东西就再没有用了。我在儋州也略有一些书籍,六郎苏过在我身边,他没有放弃学习,虽然还不会写对策方面的文章,但所作文章语气高昂雄壮,有家传的法度。

二郎苏迈、五郎苏迨均没有在我身边,听说在做学问方面均有长进,你曾见过他们所写的文章没有?你要熟读《汉书》《后汉书》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如果方便的话,寄你所作文章一两篇来,以安慰我这个远居海外的老人。

【评析】

苏轼在这篇家训中告诫族孙:不要赶潮流,还是要多读书史;写文章不能单纯追求文章的华美,不顾实际内容,甚或以辞害意;特别要熟读《汉书》《后汉书》和韩柳文章。苏轼的这些告诫,对我们今天的读书人,特别是对所有执笔为文的人,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