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钱途
7374400000010

第10章 工作态度的好与坏,决定你的钱袋

穷人和富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看出未来的财富多少。穷人把一个工作做砸才跳槽:穷人只想找能够安身立命,保住退休金的工作。从不想到要发展,再不然就是怨薪资不好,公司不好,回报不好,不能适应,因此离开。穷人离职,多半是不满收入。穷人只会把自己做死。穷人工作在乎薪水多寡,工作环境好坏,穷人死抱一家公司不放,把一生托付给公司。穷人只图保住工作和位置。相反,富人把一个工作做透才跳槽:富人工作时,努力尽心研究产业的运作模式、前景、市场方向、游戏规则。当摸透产业而发现没有前景时,富人选择离开,找寻新的产业。富人离职多半是因为已经有所收获,再无所可学。因此富人学会不断把自己做大。富人工作在乎能否学到东西,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以期使自己未来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

王文京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工作,后来他放弃铁饭碗,准备干个体。辞职后,他凑了几万块钱,买了一台电脑、租了一间房,开始了晚上编程,白天在中关村做小贩卖软件的日子,虽然日子艰难,可是他却很有干劲。

几年后,王文京的公司做得很艰难,业务有发展,但规模有限,工作还很辛苦。当时,但凡有点儿富余资金的人,都到深圳、海南炒楼,于是他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干,但王文京很快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全无优势,他决定立刻抽身。重新坐到电脑前的王文京,从此心无旁骛。

1996年,Windows平台在国内大量普及,王文京没有看到它日后的战略价值,没有及时使自己的财务软件与之匹配,从而错失技术升级发展的机会,并遭受了不小的市场损失。而那些抓住这一机会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却迅速上升。

此后,王文京迎头赶上,软件高居市场龙头地位。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要重新划分市场份额,有的企业能把握住机会就上来了,把握不住的就下去了。对一个软件企业来说,跳上一个浪尖可能比较容易,把握住一两个浪潮也是可能的,但要把握住每一个浪潮却绝非容易的事,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凭着对工作和事业的专注、坚持,王文京带领着他的团队一路前行。1993年,王文京的合作伙伴苏启强觉得软件销售是个值得投入的产业,希望他们的产品投入这个市场开发拓展。但经过其他同事的筹建研究,后来觉得自己的兴趣还是在软件产品上,不想再“多元化”。

这一次,王文京付出了与苏启强分手的代价。尽管今天谈及此事,王文京还策略地称之为“双赢”,因为苏启强后来的“连邦软件”的确也走得不坏。但一同睡沙发、吃方便面的朋友离开,一点伤害没有是不可能的。然而,王文京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就一直向前,不管身边的纷扰。

王文京对于工作的态度,直接的成果就是给予他巨额的财富回报:2001年5月,他的软件公司上市,王文京间接持有5000万股,占50%。当日最高价100元,他的身家最高达到50亿元。

其实,穷人和富人对于工作的态度,还存在其他很多方面的差别。只想有份工作,有份薪水,稳定生活,渴望固定而害怕变动。穷人经商,是经营自己的账本,分毫必较。相反,富人不断努力,希望拥有事业,渴望不断开创。富人敢于冒险创新,敢于创造机会。利用机会,掌握任何一个可以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他们会相当积极努力地经营事业。富人经营,是经营自己的人品与信用。

择业观不同:穷人贪图安逸,富人喜爱挑战。穷人喜欢到大企业里面干事,工作环境较稳定。富人教育自己儿女,别介意到小公司锻炼,甚至鼓励儿女自创一家小公司。选择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别:穷人通常会挑“保本”计划,年回报有3%~5%就心满意足。富人爱冒点风险,购买一定比例的股票型基金,回报多一点。“富人思维”一定不会购买保本基金——“低风险,便是低回报”。

穷人独自努力,富人借力搏杀。穷人也许比富翁干活更卖力,两者差异源于彼此对“努力工作”定义的不同演绎:穷人是自己努力干,从早到晚,任劳任怨。富人的“努力工作”则包含三方面:

第一,团队的努力工作。他们习惯带领团队冲,尤其是率领销售团队。擅长激励团队,大家朝着共同目标奋斗,共创佳绩,让大家分享提成,经理们不止拿自己的提成,还要加上团队的提成。如房地产销售总监、保险公司的经理。

第二,让钱努力工作。普通人因怕冒风险,让钱都趴在银行里“睡大觉”,他们的钱很“懒惰”,没有什么“产出”。富人每年要求资本至少有10%的回报。他们善于经营,睡觉时也会钱生钱。如借钱给朋友开店,要收取合理的借贷利息,还要有抵押品;或者投资在房地产上,收租金,享受房地产升值的回报。

第三,富人善用他人的钱替自己赚钱。例如,富人手中有70万元,他买一套房,肯定不会全额付清。他会买两套房,从银行借70万元~80万元,让银行的钱也替他生钱。普通人则习惯一次性付清房款,不喜欢借贷。以上所见,富人自己的努力往往还不如普通人,但是他们善于经营,利用别人的钱和努力为自己生钱。

两眼茫然对金山也会视而不见

一个人有良好的洞察力,那么他对事物动向和机遇就会很敏锐,就能很快抓住机会,或者找到事物的正确方向。一个人要没有洞察力,那么就是再好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会浪费了,就是放座金山他也会视而不见。

同一个地方来的小张和小李,受雇于同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做采购工作。不久,小张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拔,从采购员直到部门经理,薪水飞涨。小李却还在最底层,拿着可怜的工资。一天小李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一点什么,缺点什么呢?

总经理忽然有了个主意,说:小李,你马上去集市上去看看,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小李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西红柿在卖。总经理问:一车大约有多少?价格是多少?小李又跑了一趟,回来说有10袋,一块钱一斤。总经理叫来小张,对他说:你去集市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小张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西红柿,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来几个作为样品让总经理看看。这个农民过会儿还将弄几筐茄子上市,据他说价格还算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茄子,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还把那个老农也带来了,他现在还在外面等回话呢。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方法上,虽然初始时就那么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越拉越大,所以发现差距及时总结,方能迎头赶上。人要善于观察、学习、思考和总结。仅靠一味地埋头苦干,不抬头看路,结果常常是原地踏步,明天仍旧重复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成功的规则未必那么明显,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洞察力,面对差距和挑战,及时调整心态,增强自己的独立思考、多谋善断、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许荣茂早年间和很多人一样,到香港做打工仔,整天为生计疲于奔命。后来他发现,证券市场的门槛很低,花不多的钱就可以进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在证券方面有着敏锐的判断力。

于是,许荣茂把积累下来的一点儿钱投入到股市。此后,许荣茂靠着自己在证券市场的天赋和努力,资金迅速翻番,几年工夫下来他就收获了五亿港元。

许荣茂有了这笔钱,开始考虑怎么让自己的财富进一步增值,于是他干起了纺织和服装行业。先是在香港投资建立纺织厂,后来考虑到内地成本比较低一些,就又把厂子建到了深圳和兰州,而产品则主要出口到美国。后来,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许荣茂决定投资房地产。在那个年代,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消费需求很大,而房地产市场正处在最低点,地价很低,几千万元人民币就可以搞一个很大的项目。许荣茂抓住这个机会,大赚了一笔。

199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连串的宏观调控政策,众多投资房地产市场的人都赔了血本。但是,就在大家对房地产业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许荣茂却大举进入北京房地产业。他认为,北京房地产市场虽然处于低点,但实际上因为北京是首都的缘故,聚集了境内外的很多高端人士,客观上存在一个细分的高档楼盘消费市场,而这个市场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事实证明,许荣茂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从亚运花园、华澳中心到紫竹花园、御景园,一幢幢高档外销公寓都非常热销。他在北京的五个项目、三千多套房子全部卖完了,销售额达到几十个亿。

后来,许荣茂又把目光投向了上海,当时上海房地产市场正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处于低潮,仅陆家嘴就有一半的办公楼闲置着。许荣茂遭到了包括儿子许世坛在内的高层主管的一致反对。他们觉得,从1995年到1998年,世贸在北京市场每年的销售额都是名列前茅,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为什么却要跑到房产市场正不景气的上海去!

许荣茂却认为上海房地产跌得这么厉害,主要是暂时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陆家嘴有好几百万平方米的高档写字楼,却没有相应的高档住宅相匹配,政府已经在采取相应措施拉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了,所以未来前景会一片大好!许荣茂投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修建“世贸滨江花园”,后来又投入几十亿元打造上海万象国际广场、湖滨花园,这些项目开盘后,都销售火暴,而这也再次证明了许荣茂的慧眼独具。

许荣茂的成功就来自敏锐洞察力,所以他常常能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机会。许荣茂曾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比人家更投入、用心地去敏锐观察,研究未来的趋势罢了。”

每个人都不缺少机遇。只不过机遇落在眼前的时候,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却看出福兆。为什么硕大无比的钻戒会戴在他的手上,而你却是十指空空。不是他有福,只怪你没眼力。

另外,机遇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地出现,就像流星一样极易消逝。需要有见微知著、小中见大的洞察力和驾驭的能力,才能敏锐地发现并迅速地抓住机遇,为自己带来财富。否则,机遇来临,也会在你眼底白白地溜掉。

在风云变幻的商业环境中,尤其需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甄别真伪、把握机遇。否则选错了方向,“就算是奋力奔跑又有何用”?机遇来时需要你扬手去接,要预见、捕捉、发现和判断,而不是熟视无睹。如果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慧眼识金”的本领,就算是好运在手边,也只能失之交臂。

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每一个有志于创出亿万身家的创业者,都应该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样,在开始做事前用一千只眼睛来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用一千只手来牢牢抓住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