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7374100000007

第7章 孝庄文皇后:一个女人的史诗(2)

在整个清朝统治的时间里,出过很多蒙古族的后妃,满蒙联姻作为一个传统一直被延续下去。但是,在所有的清朝帝王中,谁也没有皇太极后宫中的蒙古族妃子来得多。这一位皇帝,似乎对蒙古族的女子特别情有独钟。在皇太极的后宫有记载的十五人中,有七位蒙古族的妃子。其中三位出自博尔济吉特家族,除了哲哲和布木布泰,还有最受皇太极宠爱的海兰珠。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后,册封五宫后妃。哲哲被封为清宁宫中宫国君福晋,也就是皇后,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关雎宫大福晋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被封为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为次东宫衍庆宫福晋淑妃,二十四岁的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福晋庄妃。其中,虽然淑妃和贵妃都姓博尔济吉特氏,但是并不和姑侄三个一样来自于科尔沁部落。在后宫最高贵的五个女人中,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占据了三个,一时荣宠无限。以后的事实证明,在永福宫的庄妃确实是一个有福的后妃。

五宫后妃相比于其他的妃子地位更高,她们所生的子女也拥有比较高的地位。而后妃的地位高低,也决定了她们生出的儿子的地位高低。

在姑侄三个中,这个时候布木布泰的地位是最低的。比她晚九年入宫的姐姐海兰珠,因为得到皇太极的宠爱,在后妃中排名第二,地位仅次于皇后哲哲。姑侄三人虽然十分受宠,地位也高,但是始终没有生下一个儿子。

在皇太极称帝前,只有五个皇子,长子豪格,次子格格,三子洛博会,四子叶布舒,五子硕塞,在五个儿子中,次子和三子都已经夭折了,皇太极作为皇帝,膝下的儿子是很少的,皇子是十分稀缺的,整个皇宫的人都期盼着皇子的到来。

崇德二年,最受宠爱的海兰珠,在姑侄三个中最先生下儿子。这个儿子是皇太极的第八个儿子,他一生下便受尽了瞩目。因为海兰珠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皇太极爱屋及乌,对海兰珠生下的儿子也十分喜欢。在皇太极的前几个儿子出生之时,并没有举行任何庆典,包括后来所生的儿子,也都没有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唯有海兰珠的儿子出生时,皇太极在宫中宴请群臣,并且下了一道大赦令,将这个儿子定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到盛京供奉大量贺礼。

这大概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志得意满的一段时期。在事业上算是成功,很多的改革都看到了成果,有心爱的女人陪伴在身边,有儿子可以围绕在身边,他感到了万分的满足。

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受尽宠爱的皇子,在虚岁两岁时就被一场天花夺去了生命。这让海兰珠和皇太极都陷入了极大的悲伤之中,尤其是海兰珠。不仅如此,哲哲和布木布泰也感受到了极大的悲伤。皇八子的诞生,本来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是皇八子一死,她们姑侄三人又回到了没有儿子的状态,整个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的愿望落空了。

这个时候,怀着孕的庄妃感觉到了一种莫大的压力,皇八子的夭折,使得整个皇宫里放在她身上的目光更多了。她重新又背负起整个科尔沁草原的期望,若是怀着的孩子是个女孩,那么整个科尔沁草原和皇太极的希望就都落空了,庄妃已经有三个女儿,她需要的是一个儿子。幸而在不久之后,永福宫的庄妃,为皇太极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的到来,缓解了皇太极的悲伤。皇太极给这个孩子命名为“福临”,寄予了悲伤中的皇太极对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福临的诞生,给博尔济吉特家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皇太极所有活着的儿子中,只有福临是后宫五妃所出,他未来的命运如何,宫里的人心中都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了然。

在福临出生以后,宫女们都回忆说,福临出生的那天,人们在天上看到了红光,红光是一种吉兆,也就意味着,福临的出生,是带着上天的祝福的。当然,这不过是宫女们为了制造一种好的彩头来迎合庄妃,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的福临在宫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所有人都渐渐忘记了皇八子的死带来的悲伤时,只有皇太极和海兰珠还记得。自从这个受尽关注的孩子死去之后,海兰珠就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心情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海兰珠常年处于这样悲伤的状态中,对于生活也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她的身体,也就渐渐地衰弱了下来,终于缠绵病榻。

在海兰珠弥留之际,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上指挥战斗。得到消息的皇太极,心急如焚,恨不得立马回到关雎宫里,陪在海兰珠的身边。皇太极随后就布置了作战方针,将战场交给了别人,自己连夜赶回宫中。遗憾的是,并没有来得及看到海兰珠最后一面。

失去海兰珠的悲痛,若说这个宫里有人能够理解,那大概就是布木布泰了。海兰珠比布木布泰大四岁,两个人年纪相近,从小一起长大,布木布泰对于海兰珠也有比较深的感情。海兰珠的死为皇太极带来的悲伤,布木布泰很能懂得。这种理解让皇太极对庄妃产生了和从前不一样的看法。再加上福临的诞生,让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在更深地接触之后,皇太极发现了这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妃子,在政治上有着别的女人所没有的觉悟。于是皇太极对庄妃也重视了起来,经常会去永福宫里,有意无意地引导庄妃处理政事的能力。到了后来,皇太极渐渐把一些事情交给布木布泰去做,让她帮助处理政事,减轻自己的负担。

布木布泰有时候十分羡慕姐姐海兰珠,虽然她只活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她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了太多布木布泰没有得到的东西,不仅现在没有获得,或许在之后的漫长人生中,也不会获得。海兰珠死了,也带走了这个皇宫里最美好的情感。

但是布木布泰对于现在的生活,也是满意的。老天对自己并不薄,给了自己女儿,也给了自己儿子,还给了一个愿意信任她的丈夫。布木布泰希望日子永远像这样的和谐,和丈夫儿子女儿生活在一起。但是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在你充满期待的时候,给你重重的一击。

◆来不及完成的梦想

福临的降临所带来的欢喜,并不能掩盖皇太极因为失去皇八子和海兰珠所带来的伤悲。海兰珠的死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他经常悲伤得不能自已,痛苦时时伴随着他,慢慢地吞噬着他的生命。

皇太极自幼身体十分强壮,但是在战马上征战了几十年,再强壮的身体,也渐渐显示出了衰弱的征兆。再加上海兰珠的死将他的精神击垮了一半。身心疲惫的他,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崇德五年,很少生病的皇太极开始生起病来,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在马背上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了。

皇位之争是皇室中的永恒的主题,皇帝健康时,大都是暗中进行,一旦皇帝开始出现身体不佳的情况,这样的较量就会更加明目张胆起来。例如在康熙年间,到最后几年,康熙的身体渐渐不行,就产生了“九龙夺嫡”的局面。

崇德七年,皇太极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无法处理政事的地步。皇太极的病,让原本平静的朝廷又兴起了一阵波澜。皇太极已经不能处理政事,于是便让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一起处理政事。

在当时的情况下,福临若要继承皇位,面对的阻力十分之大。在当时的竞争对手中,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是最强有力的皇位争夺者。多尔衮实力雄厚,有才能有智谋,皇太极对他很是器重。多尔衮有着将帅之才,在和明朝的多次战争中,都以多尔衮为主帅。他和弟弟多铎一起,掌管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在朝廷中地位很高。皇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面对权力的诱惑,有多少人能够抵抗得了呢?更何况多尔衮是有才能有野心的人,更是不愿放弃。他对于皇位的态度十分坚定。

除了多尔衮,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有很强的实力,史书上记载他“英毅多智略”,很早就因为征战有功被封为贝勒,掌管镶黄旗,在天聪末年,又被升为和硕贝勒。虽然他是继妃所生,在地位上没有五宫后妃所出的福临高,但是他年长,曾随着皇太极东征西讨,在军队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很受拥护。

相比之下,福临除了在地位上的优势之外,在其他方面完全没有优势。

皇太极驾崩之时,福临才六岁,这样的年纪,要继承皇位,实在是太年幼了,这样的年纪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更何况是肩负整个国家的命运呢。

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皇太极的死令人十分意外,尤其是对于布木布泰来说。布木布泰对于皇太极的死十分难以置信,她不能理解,虽然皇太极病了很久,但是白天还在谈笑风生的人,怎么能说走就走了呢。那天是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清宁宫东暖阁上,静坐之时停止了呼吸,根据清实录的记载,“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终”。但其实皇太极并非“无疾端坐而终”,他一直身体患病,从崇德五年开始有患病的记载,到了崇德六年,开始病情加重。崇德七年,曾经因为疾病原因不能处理国事,到了崇德八年,已经时好时坏。

皇太极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精神上受到的打击,于是便在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离开了人世。

死后皇太极被尊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布木布泰悲恸欲绝。她和皇太极生活了二十年,那是她年幼时候最崇拜的一个人,他的死,让她感到了精神世界的碎裂。所有的理智,都告诉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但是那悲伤的感觉快要将她淹没了。她提出了要为皇太极殉葬,这一想法毫不意外地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年幼的继承人,还需要母亲的庇护和辅助,布木布泰的身上,还肩负着抚养福临的重任,不能就这样死去。

后代很多人认为布木布泰对皇太极没有感情,甚至还猜测皇太极的突然猝死,和她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从仅有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布木布泰对于这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丈夫,其实有着很深的感情。在皇太极死后,她提出要殉葬。若不是对一个人爱得很深,怎么会有这样生死相随的想法。

皇后哲哲也十分悲痛,但毕竟她要比布木布泰更年长一些,她看到了形势的严峻,那让她没有时间再去悲伤。悲伤不能换来美好的结局,美好的结局是需要靠自己争取的东西,不会从天而降,必须马上投入战斗,不然就会失去先机。

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廷上对于皇位的继承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对皇位争夺最激烈的是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势力和拥护者。但是世事无常,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断定结局会如何。多尔衮和豪格在一旁虎视眈眈,都想要一揽大权。

在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也就是崇德八年的八月十四日,决定皇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召开,这注定是一个紧张且充满暗涌的会议,所有的人都蓄势待发,为自己的利益作出最后的努力。

这注定是会被历史铭记的一次会议。

这个会议最后的结果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和郑亲王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之后,再归还政权。年幼的福临得以继承大统,这与皇后哲哲和庄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虽然福临有了皇帝的称号,权力还是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战争并没有结束。

继承皇位并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条更波折的道路展现在了庄妃的面前。

八月二十六日,福临正式举行即位大典。八月的盛京,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文武大臣都在笃恭殿前,等待福临的到来。两位辅政王,带领文武大臣给福临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行完礼,福临颁布了即位的诏书,并大赦天下。

福临登基后,立刻封皇后哲哲和亲生母亲庄妃为皇太后,后世称哲哲为孝端皇太后,称庄妃为孝庄皇太后。福临虽然登基成为皇帝,成为最尊贵的人,但是他仍旧是个六岁的孩子,也像平凡的孩子那样对感情有着自己的需求。他还太年幼,还离不开自己的母亲,他想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于是就将永福宫略做修改,将它分成了内外两宫,这位年幼的皇帝,得以和母亲住在了一起,而政治中心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永福宫里。孝庄在和皇太极一起的日子里学到的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权力的道路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孝庄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也很聪明地利用着这一点。虽然福临已经继位,但是孝庄对多尔衮,仍不能放心。这个曾经强大的敌人,像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样,随时可能会起来进行反扑。她很好地利用了诸王之间的矛盾,来相互制衡诸王的权力,不让一个人独大的局面出现。

孝庄的担心是正确的,多尔衮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野心,他只不过是争取在看清现实之后找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皇太极驾崩后的几个月内,他策划出台了一系列的集权政策。崇德八年,左右辅政的郑亲王和多尔衮不再称辅政王而是称摄政王。又削弱了诸王的权力,将更多的权力集中在两位摄政王身上。顺治元年,郑亲王主动退让,甘居次位。至此,多尔衮一人独揽大权。

历史上,明朝统治了276年,最后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清朝,而是因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在明朝末年,因为统治的腐败,在中原地区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一路所向披靡。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和吴三桂进行了一片石战役,在战役中,吴三桂的军队处于不利的境地,于是吴三桂投降了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合之后,李自成被打败。被打败的李自成逃到了北京。

顺治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景山的一棵树上自尽,意味着明朝结束了276年的统治,走到了尽头。明朝灭亡后,清兵开始兴兵入关,想要完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梦想的一统天下的愿望。面对关内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多尔衮奉了皇帝的命令亲自出征。顺治元年的四月,清兵在和李自成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多尔衮以摄政王的名义,带着清兵进驻了北京城。

进入北京城后的第一件事,是安抚民心。清兵因为是少数民族,在中原称帝并不能得到大部分汉人的支持,因而清兵在进入北京城时,下了明确的命令,令士兵们不可以扰民。并且,为了得到汉人的支持,还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发丧,用汉人的礼仪为他举行了葬礼。

满人一向把剃发当作是归降的标志。但是,在汉人的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把剃发当作是极其屈辱的一种表现。剃发得到了大多数汉人的反对。于是多尔衮想了一个折中的政策,那就是“剃文不剃武,剃兵不剃民”,这个折中的政策才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