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五代花间录(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7373900000024

第24章 李三娘:《白兔记》传奇(3)

十五年中,李三娘在家中日夜遭受兄嫂的欺压。这天,她又来到井边汲水。忽然看到一个少年,眉眼之间与丈夫非常相像。她日夜思念丈夫与儿子,现在看到这个孩子再也忍不住思念之情,便上前询问。一问之下,发现这就是她日思夜想的咬脐郎,百感交集,当场洒泪。

咬脐郎回去后见到父亲,急忙找父亲问个究竟。刘知远详细询问了儿子所见夫人的长相后,确定那就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刘知远与咬脐郎一起带兵回到村中接李三娘过来团聚。

刘知远来到村中后,命咬脐郎和将士在外等待。他独自一人来到已经阔别十五年的家里,只见到已是物是人非。他四处寻找妻子,最后才在磨坊里找到李三娘,三娘依然在推磨。这还是当初如花似玉的三娘吗?十五年间,她竟然变得如此苍老,她该受了多少苦累啊?刘知远急忙上前与三娘相认,二人久别重逢,紧紧相拥,共叙离别之后情况。

就在这时,三娘兄嫂听到曾经的穷小子竟然回来了,便前来挑衅。他们没有料到,刘知远已是今非昔比。当他看到三娘的惨状时,就恨极了这对无情无义的夫妇,现在他们竟然还敢前来追打,罪不可恕。刘知远命军士与三娘兄嫂对打,兄嫂很快就被打跑。

李三娘历尽十几年艰辛,终于和丈夫、孩子团聚在了一起。刘知远后来的妻子也对三娘十分敬重,一家人其乐融融。

◆子丧母犹在,独活无限哀

即位后的刘知远,立刻下令各地抵抗契丹军队:各地严禁一切为契丹搜刮钱财之事;被迫为契丹使者的后晋人,不再追究罪责;入侵各地的契丹人一律处死。这条军令应时而生。当时,契丹军队在各地搜刮民膏民脂,肆意残杀百姓,中原各地军民纷纷起兵。刘知远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个决定,激发了各地反抗契丹的热情,对将契丹赶出中原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耶律德光虽然费尽心机来到中原称帝,但很快就发现中原难守。而且契丹中心尚在北方,他不能完全脱离契丹而留守中原。因此,耶律德光在安排舅舅萧翰留守开封后,就匆忙返回契丹。后晋皇帝石重贵及李太后、冯皇后、诸皇子等人也被迫北行契丹。

刘知远乘势攻向开封,留守的萧翰发现事态难以遏制,便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返回契丹过好日子去,但他又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最后,萧翰强行将李嗣源之子李从益拉出,让其登基,做契丹的傀儡皇帝来应付各地的起义军。安排完这些后,萧翰便离开中原回到草原去了。

李从益登基完全是被迫而为,面对刘知远的进攻,他毫无抵抗之力,很快就兵临开封城下。李从益无奈只好投降,只求能够保全自己和母亲花见羞的性命。刘知远接受降表,刘知远称帝后,继续沿用石敬瑭的国号和年号。直到开运四年(947年)六月,他率领大军占领洛阳,才正式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刘知远也因此被称为后汉高祖。之所以定国号为大汉,他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他姓刘,而汉代皇帝也姓刘,他便自诩为汉代淮阳王刘昞之后,如此一来,继承大统更加光明正大。

次年,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改元乾祐。或许他本欲逐步巩固朝政,扩充疆土,无奈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福气太浅,仅仅二十余天后就病逝了。至此,他坐上皇位尚且不满一年。李三娘万分悲痛,虽然当初她是被强抢才嫁给刘知远,可是婚后她感到了他的真诚和痴情,即便他既富且贵,依然与她携手共进。现在,他竟如此无情,留下她而撒手人寰。

不过,她不能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她还有儿子。儿子是她和刘知远共同的希望,是刘知远血脉的延续,她一定要全力帮助儿子治理天下。

刘知远死后,宰相苏逢吉考虑到朝纲未定而秘不发丧,借机诱杀后晋叛将杜重威。二月,刘知远与李皇后之子刘承祐即位。未久,刘承祐尊李三娘为皇太后。

刘承祐长得皮肤白皙,眉若明月,目若朗星,比其父刘知远俊美许多。然其目光游移不定,且唾洟不止,李三娘对他充满担忧,唯恐他登基后引来群臣取笑。令人惊诧的是,刘承祐即位之后,完全没有这种丑态,落落大方,十分威严。

未久,占守河中的李守贞、占守永兴的赵思绾及占守风向的王景崇三人叛乱。刘承祐命大将郭威率兵平叛。一年后,郭威平定三藩。

刘承祐即位时年不满二十,初掌大权,只顾享受。他多次与小人佞臣郭允明、后赞、李业等人在宫中游戏玩乐,而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李三娘深知丈夫攻打江山的不易,而儿子的作为如果持续下去,势必将江山毁于一旦。她多次教训、责骂儿子,希望他能够励精图治,全心治理国家。刘承祐面对母亲忠告,不以为然,置若罔闻。李三娘的口气若是重了,刘承祐竟说:“国家大事,当由朝廷议定,这不是太后该管、该议论的事情。”一句话噎得李三娘不知如何回答。她没有想到,儿子成了皇帝,竟然如此不听教导。

太常卿张昭听说后,上疏劝谏刘承祐应当“亲近师傅,延问正人,以开聪明”。刘承祐看到后,大怒,这不是在讽刺他不聪明吗?他更加不听他们这类言辞了。此后,他与那些小人走得更近,他认为这些人才真的理解他,跟这些人在一起才开心。早在三国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曾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刘承祐亲近小人,无疑注定了他必将使后汉衰颓。

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听信郭允明的谗言,与之共谋诛杀杨邠、史弘肇等重臣。他们定好计策后,告诉了太后李三娘。李三娘听罢,心下一沉。她知道,国运不顺,诛杀大臣可能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后患。此前李存勖就是因为妄杀郭崇韬而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至国破身灭。如今,刘承祐也要诛杀大臣,难道大汉也要重演前朝的悲剧吗?可儿子已经听不进自己的话了,她只好对刘承祐说:“这是国家大事,应当与宰相详细商议后再做决定。”孰料一旁的李业回答说:“先皇生平有言,朝廷大事,不比询问书生。”刘承祐听后深以为然。李三娘更加担忧,连说不可,宰相总理朝纲,怎可越宰相而任意杀大臣?

李三娘连劝儿子三思,还是与宰相商议更好。刘承祐听后竟拂衣而去,临走前怒气冲冲地说:这么重要的事情,“何必谋于闺门!”意思是说,何必跟女人商量。他不知道,李三娘怎能用女人来论,她可是太后,是曾经帮助他父亲打下江山的睿智之人。

很快,刘承祐和郭允明就依计杀掉了杨邠等人。此后,刘承祐愈加骄横,又听信谗言,意欲谋害枢密使郭威。郭威兼智谋、勇武于一身,是后汉最有名的大将,曾经平定三藩之乱。这样的功臣,刘承祐竟然也要谋杀,无异于自掘坟墓。李三娘听说后,更加恐惧,她不顾儿子的不屑和讽刺,劝解刘承祐放弃这种想法。一如此前,刘承祐并不理会她的话。

乾祐三年(950年)四月,正是百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悲剧就在此时发生,刘承祐下令诛杀在开封城内的郭威、柴荣和王峻等人的全部家属。这种动辄诛杀大臣及全家的行为使得后人几多感慨,而刘承祐很快就尝到了他亲自种下的苦果。

郭威的两个儿子都为刘承祐所杀,他是又痛又怒。可郭威念及刘知远的知遇之恩,依然不愿造反。无奈刘承祐并不罢休,该年十一月,郭威在魏州,刘承祐秘密命令曹威等人前往刺杀郭威。消息泄露后,郭威的谋臣魏仁浦等也劝郭威发兵,以先发制人,将残暴无道的刘承祐取而代之,于是郭威起兵造反。这时候,刘承祐才知道了害怕。最明显的就是,他的故疾——眼神躲闪且唾洟不止复发了。当郭威的大军攻打到京城时,他急忙令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和开封尹侯益在开封城北郊刘子陂抵抗。

慕容彦超本也是一名大将,无奈刘承祐已失尽人心,面对郭威大军很快就败下阵来。刘承祐闻讯后,便要亲自去为慕容彦超鼓气。李三娘深知这一去将招致更大的祸端,当下最为要紧的不是打败郭威,而是与之议和。郭威必定顾念旧情,不与朝廷为敌。她语重深长地说:“郭威本如我们家人一般,如果不是朝廷怀疑、逼迫他,又怎会走到今天势不两立的地步!现在皇帝应当做的不是鼓动战斗,而当按兵不动,用诏书来警告郭威。郭威必将有所回应,如此一来,君臣之义尚在,双方都可保全。”这个建议如同当年劝阻刘知远敛财于民一样充满远见。然而再明智的建议,也抵不过昏庸国主的不以为然。

刘承祐对母后的建议不屑一顾,也许在他心中,母亲早就是可有可无的无用妇人。他一意孤行,前往刘子陂慰问士兵并观战。当他亲临战场,终于明白了自己闯下的大祸。慕容彦超的军队面对郭威的将士,兵败如山倒,而开封尹侯益眼看大势已去,便主动向郭威投降。

刘承祐此时慌不择路,于次日清晨匆忙奔逃回城。当他们逃到开封城元化门下时,城门已关,开封府尹刘铢非但不开门,反而箭射其左右。无奈之下,刘承祐只好带着苏逢吉、聂文进以及郭允明等人向着西北方向奔逃。

古语有云,墙倒众人推,而且小人只可同甘不能共苦。当逃到赵村的时候,郭允明无法受苦,叛变刘承祐。刘承祐怎么也想不到竟然会是这样,而郭允明也不让他再想这个问题了——郭允明亲自将这个听他话、宠信他的皇帝杀掉了。而后,面对追兵,郭允明和苏逢吉明白再也躲不过去,自杀而死。

是年,刘承祐二十岁。他的悲剧都是因为他不听母亲所言,而宠信郭允明等奸臣。然而,或许将这样大的罪过归咎到郭允明身上是本末倒置了,这一切本就是刘承祐咎由自取。遥想当年,郭威在邺城之时,一次刘承祐对郭威说:“朕夜里梦见你变作一头驴,背负我升上天去。而后,我舍去你,你竟变作飞龙舍我向南而去,这是什么吉凶之兆呢?”郭威听后不禁抚掌大笑。刘承祐得以“升天”——执掌天下,有赖于郭威的相助。当他不与郭威同行时,最终使得郭威飞龙向天去,而他自己只能刀下惨死了。

李三娘听闻儿子为人杀死,悲痛欲绝。此后再也没有至亲之人,她即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一般,但李三娘生性理智聪敏,她没有哭天抢地寻死觅活,死了的人已经死去,生者终究要努力好好活着。

郭威进到开封城中,命有司将刘承祐的梓宫安置到太平宫中。手下有人进言道:“可以依照魏高贵乡公故事,用公礼来安葬他。”高贵乡公,即三国时魏国公曹髦。曹髦死后,被司马昭以“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唯有,“罪废为庶人”,“以民礼葬之”。故曹髦虽然曾为魏国皇帝,死后却始终被人称为高贵乡公,是“公”非“帝”。如今刘承祐也是自酿大祸,与曹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郭威不以为然,反而反思自己的过错,他说:“我在颠沛流离之中不能护卫皇帝,以致皇帝为奸人所杀。如果我再贬低、降位皇帝,那人们将怎么说我呢?”郭威于是择日举哀,以表自己对皇帝对后晋的忠心。

这正是郭威的聪明之处。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最重忠义,他不能以一个反臣的身份登基,而要以一个忠臣的形象称帝。所以他并不急于一时,始终以李太后的名义来行事。

很快,李三娘就发布了一篇诰文。她在文中首先回顾了丈夫刘知远打江山、刘承祐丢掉江山以及郭威的功业:

高祖皇帝翦乱除凶,变家为国,救生灵于涂炭,创王业于艰难,甫定寰区,遽遗弓剑。枢密使郭威杨邠、侍卫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亲承顾命,辅立少君,协力同心,安邦定国。旋属四方多事,三叛连衡,吴、蜀内侵,契丹启衅,烝黎凶惧,宗社阽危。郭威授任专征,提戈进讨,躬当矢石,尽扫烟尘,外寇荡平,中原宁谧。复以强敌未殄,边塞多艰,允赖宝臣,往临大邺,疆场有藩篱之固,朝廷宽宵旰之忧。不谓凶竖连谋,群小得志,密藏锋刃,窃发殿庭,已杀害其忠良,方奏闻于少主,无辜受戮,有口称冤。而又潜差使臣,矫赍宣命,谋害枢密使郭威、宣徽使王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人知无罪,天不助奸。

而后,她对聂文进、后赞及郭允明等小人表达了痛恨之情。最后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

神器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久旷,宜择贤君,以安天下。河东节度使崇、许州节度使信,皆高祖之弟,徐州节度使赟、开封尹承勋,高祖之男,俱列盘维,皆居屏翰,宜令文武百辟,议择嗣君,以承大统云。

实际上,这应当是郭威假借李三娘之命所发,用意便在用太后之名安定人心。此后,凡是军国大事,郭威全都请李太后发令而行。后郭威以北上进攻契丹为名暂时离开开封。经过商议,众人一致推定徐州节度使刘赟即位。然刘赟尚未到达京城即位,郭威便率先赶回京城。他率领群臣请李三娘临朝。李三娘由此摄政,成为形式上的掌权者。旋即,郭威部下又迫使李太后让郭威监国。终于,在公元951年的正月,以太后名义发诰文称,由监国即皇帝位。

就这样,经历了一番周折,却没有经历大规模流血混战,郭威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大周,改元广德,史称后周。他尊李三娘为母后,将三娘迁居西宫,上尊号为昭圣太后。

正月十五,郭威与百官祭奠刘承祐,并停朝七日。后诏太常为其选定谥号为“隐”,刘承祐因此被称为后汉隐帝。是年八月初二,刘承祐归葬许州阳翟县颖陵。

显德元年(954年),李三娘溘然长逝,年约四十二岁。或许在儿子死后的这两年里她已经是虽生犹死,而今,她终于可以带着自己的思念和希望去与夫君、孩子一家团聚了。想到这里,她的去世就像是那秋天的黄叶般安静飞落,优雅地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飞翔。

李三娘的一生,并没有轰轰烈烈,甚至称不上风风火火。她是那样顺应天命而温婉敦厚,她是丈夫的贤内助,她是儿子的严母,可这江山的有无又从来没有抓在她的手中。她因为聪敏睿智而受到人们的喜欢,因为宽厚而能够保全性命,与那些倾世红颜相比,她在家的苦守更接近寻常的百姓,她的苦尽甘来更能体现普通人的心愿,她拥有普通人坚韧的品质,拥有普通人美丽的愿望,也拥有别样的痛苦——丧夫,丧子。

她的一生距离百姓是如此之近,可她那尊贵的皇后身份又距离百姓那样之远。即便到了今天,《白兔记》依然是潮剧、越剧等剧种的经典曲目。人们在那亦真亦幻的舞台中央,看到了千年前一个寻常女子的不寻常历程。

这就是李三娘带给我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