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7373600000021

第21章 侠肝义胆李香君(2)

李香君“却奁”之举,很快传遍了秦淮河,人人称她为侠妓。侯方域亦赞不绝口:“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换上荆衣布裙,“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

然而李香君赢得刚烈美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阮大铖几番示好不成,颜面尽失,自此怀恨在心:“老夫有意与他们攀交,这些小子们竟如此气傲,看老夫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没多久,侯方域落第而归。李香君为他置酒桃叶渡,唱《琵琶词》送他,说:“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指蔡邕),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李香君此话大有伯牙碎琴之志,意在要求侯郎珍重名节,切莫像蔡邕一样因投靠董卓而坏了一世英名。或许出于女人特有的直觉,她早料到两人情深缘薄,怕难以长久,再见无期。不过,她的担心最终还是变成了不争的事实,此去数年,二人再也不曾见面。

血染桃花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历时两百多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不久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黄河以北地区陷入混乱之中。

五月十五日,原明朝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勾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人,拥戴崇祯皇帝的从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改元弘光,建立南明王朝,徒守着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

世事难料,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马士英因为拥立君主有功,官居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权倾朝野。阮大铖因与马士英交好,随即被启用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

时来运转、大权重握的阮大铖得意扬扬地开始着手清除异己,疯狂报复,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又以侯方域暗中勾结左良玉为内应之由下令将其逮捕。与阮大铖沾亲带故的杨龙友赶来报信,催促侯方域赶快离开南京。侯方域知道自己难逃报复黑手,当即决定远走避祸。

侯方域别过李香君后,即与元配常氏(明东平太守常维翰三女)至宜兴陈贞慧家避难,并以己幼女许聘陈贞慧幼子。不久,弘光朝权奸马士英、阮大铖派人至宜兴捕走陈贞慧,侯方域遂赴江北投奔明将史可法,后又奉史可法令,入史可法部将高杰部(《清史稿·文苑一·侯方域传》称,“方域夜走依镇帅高杰”)。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南下的清军。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为抗清报国而效力。他与南京的李香君频频书信往来,倾诉相思,畅谈抱负,正值多事之秋,二人只能彼此安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自侯郎去后,李香君征得李贞丽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独守空房,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铁心要等候公子归来。虽说仍有许多名流显贵慕名而来,但李香君态度决绝,客人们一一被挡在了楼外。

不久媚香楼又来了个指名香君姑娘服侍的人,此人就是佥都御史田仰。此人乃马士英的亲戚,因督运漕粮由扬州来到南京立下大功,一举成了弘光帝身边的红人。阮大铖在为田仰接风洗尘的盛大酒筵上,听闻田仰表示久闻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色艺双绝,此行想顺便把她收为侍妾后,认定清算侯方域李香君的时机到了。此番若能让田仰得偿所愿,不但拆散鸳鸯报复了侯李二人,更讨好了红人田仰,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阮大铖便开始想方设法替田仰奔走撮合,先是派人携带三百两银子前往媚香楼行聘。岂料李香君一口拒绝,她说:

“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姓田的和姓阮的有什么区别?妾先前所以称赞侯公子为的是什么?若现在受利益驱动而接受姓田的邀请,那不是等于我出卖侯公子吗!”)当年对侯公子的谆谆劝谏犹在耳旁,今天她如若接受重金聘礼,那么岂不非但出卖了自己,也出卖了侯公子?

一个弱质女流身逢乱世之中,却依然坚守心中那一份道义,对权贵横眉冷对,对强权大胆说不,着实足以令许多须眉汗颜。

然而,阮大铖又岂能因此善罢甘休,行聘遭拒,遂转而实施强娶之计。这厢行聘之人尚未离去,那厢迎娶的花轿已经吹吹打打地来到了媚香楼下,娶亲的队伍人多势众,直冲进楼里,大有不抬走人决不罢休的势头。李香君誓死不从,走投无路之际,佯装回屋梳妆打扮,转身竟拼死向廊柱撞去,登时头破血流,当场晕厥,雪白的绢扇上也血迹斑斑。现场一下乱成一团,侍婢们赶紧将其扶起,李大娘惊呼:

“不好了,出人命了!”娶亲的人见李香君竟不惜以死抗争,害怕真闹出人命,这才就此罢手,抬着花轿离开。

李贞丽与媚香楼的姐妹将李香君抬回屋中,又急忙打发人找来大夫医治。住在附近的杨龙友闻讯赶过来探视李香君,为其贞烈品性唏嘘不已,更手持那把带血的绢扇端详良久,忽而转身取来羊毫笔将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斑斑血迹一下成了朵朵娇艳的桃花,又以墨色略衬枝叶,一幅灼灼动人的桃花图便完成了。正是“溅血点作桃花扇,比作枝头分外鲜”。杨龙友沉吟良久,题下三个小字桃花扇。

还好李香君伤势不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伤势总算痊愈了,这时田仰已离开南京,娶妾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自此,李香君的忠贞义举再次名扬秦淮两岸,“桃花扇”传奇亦广为流传。

痴情女子的守望

清军日趋逼近,南明小朝廷已是危如累卵,然而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无能,不思治国,一味沉醉于声色享乐之中,饮酒淫乐,听曲观戏,大肆修建宫殿,挥霍无度,俨然风声雨声声声不入耳,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上梁不正下梁歪,南明一朝乌烟瘴气,文臣武将为非作歹、有恃无恐者甚众。当时民间甚至流传“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为取悦弘光皇帝,阮大铖使出浑身解数,编剧导演一肩挑,不但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还到秦淮河畔的歌楼妓院里物色出色的歌妓排练,再送入宫中给弘光帝取乐。

李香君才一痊愈,皇上的圣旨便到了,要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演唱阮大铖的得意之作《燕子笺》。这一招着实阴险,李香君无法抵挡,要知道自古以来违抗圣旨者唯有死路一条。然而此时李香君还不想死,她未曾再见日思夜念的侯郎呢!可一入宫门深似海,此去凶多吉少,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脱身?

此时侯郎却音讯全无,加之战事正酣,交通阻断,无法捎信更无从打听。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随身携带的仍是那把鲜血绘成的桃花扇。

盛宴之上,香君坦然自若,痛骂马士英等人身为公侯,不思为国效忠,却只是谄媚逢迎;不思赶走敌寇,却只知寻欢作乐,更公然唱出“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一番痛骂酣畅淋漓,大有东林遗风。李香君以一介弱质女流,敢于在朝堂之上痛斥这班昏君奸臣,实在是不输须眉男儿。但也因此遭到奸臣贼子的嫉恨和陷害,幸得杨龙友从中斡旋,香君才免于一死。

弘光二年(1644年),清军渡江一路南进,清兵血洗扬州十日,被杀者数十万,尸横遍野。随后,清军破镇江、取瓜州、下南京,势如破竹。多铎铁骑兵临金陵城下之时,弘光帝弃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树倒猢狲散,几十万的南京守军溃不成军,南京城不攻自破,文武百官纷纷投降,南明朝廷随之土崩瓦解。

李香君与诸多宫女也趁乱逃出皇宫,清兵烧杀抢掠,南京城火光冲天,夜如白昼,难民纷纷四处逃窜。站在长板桥头,不远处媚香楼也已陷于一片火海之中,李香君四顾茫然,跌坐阶前。数年之间,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而今家国何在,天下之大又何处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