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7334000000053

第53章 宋代篇(7)

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开封沦陷之前,他的哥哥宋钦宗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出汴京集结“勤王”兵力,他才逃脱了当俘虏的灾难。岳飞早在公元1122年宋朝“联金抗辽”之际,便被真定府路抚使刘铪以“敢战士”招募入伍。不久,其父病故,岳飞回家奔丧,离开了部队。在国家又遭受危难之际,20岁的岳飞,决心从军抗金。年迈多病的岳母深明大义,支持岳飞从戎报国。

一天晚上,他让儿子把衣服脱下来,岳飞跪在母亲的面前,在灯光下,岳母用针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忍痛接受母亲的期望和勉励。岳飞在相州投身于康王麾下。开封一天比一天危急,岳飞眼看着康王,虽树起抗金的旗帜,招兵买马,却畏敌如虎,不敢进军北上迎敌,而是尽量避开金兵的锋芒,躲得越远越好。岳飞眼巴巴地看着开封失守,非常愤激,但又敢怒不敢言。高宗继位后,起用抗战派李纲做宰相;任命投降派黄潜善任中书侍郎,掌朝政大权;任命汪伯彦担任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军权。宋高宗同徽、钦二宗一样是软骨头,他不但不敢把都城迁回汴京,甚至连应天府也不敢久留。立朝后,在黄、汪两奸臣的怂恿下,就逃到繁华的扬州,把扬州做了临时首都,日日夜夜饮酒作乐,过着荒淫的生活。宰相李纲决心收复失地,多次上书宋高宗要巡视部队,鼓舞士气;要向北迁都,组织、支持地方的抗金义军;要启用能人,疏远奸邪……这些建议高宗听得不耐烦。黄、汪二人乘机离间,他们说李纲名气大,要压过皇帝了,是个最危险的人物;金国最不喜欢李纲,有他在,金兵早晚还会打过来。于是宋高宗仅在立朝75天,就把忠心耿耿的李纲罢免了。

岳飞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了,毅然向高宗呈上一份长达数千言的奏章,指责黄潜善、汪伯彦这些人送皇上的车驾一天天向南,这些弄权误国的奸臣不能维系中原百姓的信仰。黄、汪两人看到岳飞的奏折,大为恼怒,向高宗进献谗言,告岳飞干涉国事,说他现在这么小的一个官就敢上书言事,将来难免会造反。高宗从其言,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罢免官职,令其回乡。

光复建康

岳飞被夺官归田后,金军由完颜兀术(即完颜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四子)统率大举南侵。岳飞在家乡再也呆不住了。当时河北招抚使张所正在招募天下的英雄豪杰,岳飞认为张所是个忠心报国的良将,便前去投奔。张所也早就听说岳飞治军有方,打过许多胜仗。两人一见,果然很投机。张所问岳飞:“听说你打仗勇猛,你一人到底能对付多少金兵?”岳飞答道:“战争的胜负不能光凭将领勇猛不怕死,用兵之道首要还是制定计谋。”

张所深以为然,他感到岳飞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奇才,立即任命他为任中军统领,跟随都统王彦带7000精兵渡过黄河去攻打卫州的新乡等地。岳飞亲率一军猛冲敌阵,金兵招架不住,被杀得人仰马翻,连金军的大旗也被岳飞夺得。他冲锋陷阵,锐不可当。宋军将士见岳飞如此威风,个个英勇无畏,战斗中活捉了金军千户阿里孛,使新乡又回到宋朝掌管之中。

岳飞作为一个偏将,在新乡战斗中发挥了主将的作用,确实立下了大功。这一点王彦虽然心里明白,但却嫉妒不已,对岳飞不配合不支持。但岳飞仍又打了几次胜仗,把敌将黑风大王刺于马下,活捉金兵统帅拓拔耶马等,缴获了无数的战利品。至此,金兵给岳飞打怕了,都称岳飞为“岳爷爷”,望到“岳”字战旗就魂飞魄散。对岳飞有知遇之恩的张所,后来被主和派罗织罪名罢官免职,河北招抚使之职由王彦继任。岳飞本来对罢免张所就很不平,心胸狭窄的王彦又当上自己的顶头上司,他就更加气愤。于是,他带领自己的人马重去投奔宗泽。

当年,岳飞应募参加赵构的军队后,有一段时间曾在副元帅宗泽的领导下,参加过解救汴京的战斗,立下不少的战功。宗泽十分赏识岳飞。有一次,他对岳飞说:“论勇、论智、论才,你都比得上古之良将,但你只会野战这是不够的。”说着宗泽把一些绘制好的阵图递给岳飞。岳飞感激老前辈对自己的培养和厚爱,但却不赞成老帅的意见,他说:“古今时势不同,每个战场的地形、险易也有区别,怎么能按照固定的阵图用兵呢?”宗泽反问道:“依你之见,古人的兵书、阵法就都没用了吗?”岳飞又答道:“先布阵而后作战,这是用兵的常法。但形势常有变化,布阵就不能拘泥阵图。所谓运用之妙,全系一心,这就要看统帅能否审时度势,以变制变了。”宗泽听了岳飞的论兵之道,觉得耳目一新。因为北宋期间的将帅出征,都是按照皇帝亲自颁发的阵图去布阵作战,把将领们束缚住了,宗泽自然也深受影响。宗泽听了岳飞的议论后,觉得他的军事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高宗继位后,经李纲推荐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兼开封知府。岳飞此次投奔帐下,宗泽十分高兴,遂任命岳飞做他的留守司统领。不久,又升任他做都统领。岳飞协助宗泽安定汴京,招募壮士,训练部队。在城外设立了24个据点,保卫京城,沿着黄河修建堡寨,称为连珠寨,形成巩固的防线。宗泽一连20多次上书,请求高宗回师汴京,高宗置之不理,沉迷偏安于一隅。宗泽忧愤成疾,背生疔疮,整天诵吟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诗句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建炎四年(1130年),70岁的老将宗泽含恨而死,死前连喊:“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死后,朝廷命杜充接任开封留守。杜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金国得知宗泽已死,便派骁将黏罕率50万大军进犯开封。杜充根本无心留守,便以南下“勤王”之名,率部退到建康。金军轻而易举地开进汴京。昏庸的高宗又将留守建康的重任交给了擅离开封的杜充。杜充在建康整天吃喝玩乐,不问兵事。金军统帅兀术率兵从马家渡越过长江天险时,他根本没有设防。他怕金兵破城后怒杀了自已,索性出城投降,保全活命。岳飞在主帅弃城、军心涣散的形势下,无力据守,为了保存实力,只得撤离建康城,转移至淮南、广德一带。他在这一带六次袭击金军,六战皆捷,俘虏金兵数千人,生擒金兵猛将王权。

建康失守后,在扬州歌舞升平的宋高宗如梦初醒,慌忙逃到杭州。到了杭州又逍遥快乐起来,整天忙着建行宫,修御花园,游山玩水,养金鱼。可是金人却看准这个昏庸的皇帝好欺侮,兀术便从广德打来,流亡朝廷又慌忙逃到越州(今绍兴)。在越州又觉得不保险,便又逃到明州(今宁波)、定海(今镇海),后来索性就漂流海面,不敢上陆了。兀术得知高宗走海道出逃,索性自已也抛弃战马,下海去追,一直追出300多里。兀术为什么没有追上这个毫无抵抗力的皇帝呢?那是因为在海上有宋朝水师的堵截,在陆地上有岳飞紧紧尾追他的主力部队。兀术这才认识到孤军深入的危险性,于是放弃南进灭宋的计划,准备由杭州沿大运河北撤。

当金军撤至常州时,岳飞突然从宜兴杀过来,四次阻击金兵,活捉金军万户少主孛堇等11个大头目。金兵死伤不计其数。当金军北撤到镇江附近时,又遭到南宋大将韩世忠的拦击。金兵有10万,韩世忠手下宋军才有8000人,双方在江边摆开阵势,展开决战。韩世忠披挂上阵,他的夫人梁红玉身着戎装,在江心的一艘战船擂鼓助威。金兵死伤无数,兀术险些被活捉,他的女婿龙虎大王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天荡大战。

金兀术在黄天荡被围困48天后,摆脱了韩世忠的阻击。逃到金兵占据的建康,准备在那里休整,他下令大抢3天。这时岳飞已在建康的牛头山布下天罗地网。他选派数百精兵,穿着黑色衣服,入夜时潜入金军大营,在约定的时间里应外合。潜伏的数百宋军个个以一当十,猛袭中军大帐。外围的宋军杀声震天。金兵一听是岳家军吓得慌不择路,只知向北逃跑。牛头山伏击战,共杀死金军大小将领170多人,士兵数千人,缴获军用物资不计其数,南下金军全部覆没。岳飞大获全胜,收复了江南巨镇建康。岳飞从此威名远扬。

收复六州

金兀术自建康惨败后,改变了直逼江南的战略,准备先攻取川、陕地区,控制长江上游。然后顺流东下,徐图灭宋。在中原则主要依靠伪齐军队来牵制宋军。公元1130年金国在开封拥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册封刘豫当他们的儿皇帝,称为齐国。刘豫在北宋末年历任殿中侍御史、河北提刑等职。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知济南府,杀济南抗金将领关胜后降金,受金册封为“齐帝”后,多次配合金兵攻宋。绍兴三年(1133年),刘豫伪军相继占领了襄阳、唐、随、邓、郢、信阳六州,控制了江汉一带要地,切断了南宋与川、陕地区的联系,使他们得以与金主力相配合,造成压迫江、浙之势。岳飞连续上奏高宗,他说:“襄阳六郡,地势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高宗从江、浙安全着想,勉强同意了岳飞的主张。但对他的用兵严加限制,规定六州收复后,不得越界进攻。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一日,岳飞率军出征。战船渡到长江中流,岳飞对幕僚们说:“我不擒获贼寇,再不渡过此江。”郢州伪将京超号称“万人敌”,凭借坚城抗拒岳飞。岳飞擂鼓催动士兵登城,京超跳崖而死,岳飞收复郢州。接着,派遣张宪、徐庆收复随州。岳飞赶到襄阳,李成迎战,左翼靠着襄江。岳飞笑道:“步兵适宜在险阻地区作战,骑兵适宜在开阔平地作战。李成左翼骑兵排列在江岸,右翼步兵排列在平地,虽有10万军队又能有什么作为?”他举起马鞭指着王贵说:“你用使长枪的步兵进攻李成的骑兵。”指着牛皋说:“你用骑兵攻击他的步兵。”两军交锋,李成军的战马应枪倒毙,后面的骑兵都被挤着掉入江中。步兵死亡不计其数,李成连夜逃走,岳飞收复襄阳。岳飞进军邓州,李成和金将刘合孛堇排列营寨抗拒岳飞。岳飞派遣王贵、张宪乘敌军不备发起攻击,敌军大败,仅有刘合孛堇只身逃脱。李成的党羽高仲退保邓州城,岳飞率领军队一鼓作气攻下邓州城,擒获高仲,收复邓州。最后收复了唐州、信阳。

岳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到三个月就收复了襄阳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捷报传到临安,朝野一片欢腾。高宗也惊叹不已,十分高兴,几次召见岳飞。岳飞趁此良机,面奏他恢复中原的谋略和决心。而议和派领袖秦桧却千方百计地通过高宗节制岳飞的军事行动,令其班师回朝,驻守鄂州(今武汉市武昌)。

绍兴七年(1137年),宋朝抓到一个金兀术的密探。岳飞计上心来,决定利用这个密探除掉刘豫这个心腹之患。岳飞叫部下把那个人绑到大帐里,岳飞一见那人就佯装认错了人,对部下说:“松绑!”随后又对那人说:“你不是张斌吗?我派你到大齐约刘豫引诱四太子(即金兀术),你怎么一去不复返了?我只好又派人去联系,刘豫已经答应我今年冬天以联合进攻长江为名,把四太子骗到清河。你拿着我的信竟然不送,难道是要背叛我?”侦探怕死,假意认罪,请求戴罪立功。岳飞说:“先饶你这一次,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你拿着我的信去见刘豫,问明出兵的时间。”于是岳飞给刘豫写了一封信,把那人的大腿割开了一个口子,将密信放入,然后包好,警告他不得泄露。那个侦探忍痛回到金兀术处,向金兀术报告了被岳飞捕获的全部经过,并将密信取出交给金兀术。金兀术看后大吃一惊,派人火速报告金国国君,于是刘豫被废。

刘豫被废黜后,岳飞又上奏说:“应该乘废掉刘豫的机会,攻其不备,长驱直入,进取中原。”朝廷还是没有答复。不久,朝廷晋封岳飞为“武昌郡开国侯”以示安抚,使其和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人并列为宋朝四大名将。岳飞以32岁的年纪封侯,在别人看来应该意满志得了,但岳飞并非追逐功名之辈,他有忧无喜。

失败告终

南宋朝廷在金国没有直接入侵、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开始着手解决内乱的问题。各地官员纷纷向朝廷请求派岳飞平定叛乱,镇压钟相、杨么等农民起义。

岳飞虽然受命解除过农民起义军的武装,但他的军队对老日姓却是秋毫无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岳家军的传统。有一士兵拿了百姓一缕丝麻去捆柴草,岳飞发现后,立即将他斩首。可见,岳飞的军纪是多么严厉。岳飞在平定虔州起义后,对官兵下令凡投降的义军一个不杀。可是由于这一带的义军曾袭击过隆祐皇太后,高宗恨之入骨,密令岳飞屠城报复。岳飞请求诛杀首恶,赦免胁从,高宗不许。岳飞再三再四地累奏,高宗冲着他的面才赦免了虔州城,百姓感其恩德,家家绘岳飞像供奉。

岳飞利用这一时机,驰骋江西、湖南等地,收降了各路抗金义军,聚集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岳家军精锐部队发展到三万多人。岳家军不仅军纪严明,训练也很严格。在一次训练俯冲跳跃障碍这个项目时,他的儿子岳云从山坡上疾驰而下,马被绊倒,岳飞不由分说猛抽岳云一顿军鞭。可是战士生病了,岳飞却能亲自调药照顾。阵亡将士的家属子女,也能得到他的照顾、教育或抚养。凡朝廷的封赏犒劳,他都平均分给部下,自己不多拿一丝一毫。

在这样的将领统率下的军队,必然无敌于天下。金军一听岳家军,闻风丧胆,纷纷议论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国大将兀术建康大败而回之后,金国国内主和派占了上风。金国统治者决定改变对宋朝的策略,以和议代替攻战,想通过谈判获得他们在战场所得不到的东西,于是向宋朝发出和议的信号。南宋朝廷也分两派。主和派的代表秦桧,曾被金人俘虏过,是金国释放回来暗中从事卖国活动的高级间谍。这时他已升为宰相,把向金人屈辱议和,作为朝廷大事。他绞尽脑汁制造借口,说什么议和于“孝、悌、仁、慈,一举四得”,纯粹是骗人的鬼话。宋高宗则只求有一个偏安的小朝廷,金人只要不再打过来,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他和秦桧对谈判代表说,只要和议成功,地界划到哪里都可以。主和派实际是投降派。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则反对议和,因为当时内外形势都明显地对南宋有利。岳飞亲到临安说服宋高宗,为他指出:“夷敌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论。”昏庸的高宗最怕岳飞打到金国,迎回二帝,自己就坐不成金銮殿了,因此对岳飞反对议和大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