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45

第45章 朱元璋大事年表

元天顺即天历元年(公元1328)九月丁丑,元璋生。

元顺帝元年至六年(公元1335—1340)元顺帝三年开始,弥勒教先后起义被镇压。

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山东、湖广、燕南平民为盗,多至三百余处。

至正四年(公元1344)春淮北大旱,继以瘟疫,元璋父母长兄次兄相继病死。秋九月,元璋入皇觉寺为沙弥。一月后,云游淮西颖州一带。

至正五年—七年(公元1345—1347)游方淮西未归。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底,回皇觉寺。

至正九年至十一年(公元1349—1351)皇觉寺静待。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闰三月,投郭子兴部下为兵。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南略定远,下滁州。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屯军滁州。

至正十五年宋小明王龙凤元年(公元1355)正月,克和州,奉郭子兴命总诸将。四月,常遇春来归。五月,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降,元璋下采石取太平。小明王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元璋为左右副元帅。九月,郭张二帅攻集庆,皆死之。朱元璋尽有郭部。

至正十六年龙凤二年(公元1356)二月,攻取集庆,改名应天府,又遣徐达攻取镇江。六月,元璋部将邓愈克广德。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至正十七年龙凤三年(公元1357)占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地。

至正十八年龙凤四年(公元1358)二月,以康茂才为营田使,实施屯田。十二月,自将攻婺州,改为宁越府。

至正十九年龙凤五年(公元1359)克诸暨、衢州、除州等地,命宁越府立郡学。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廿年龙凤六年(公元1360)陈友谅攻应天,朱元璋大败之,遂复太平。徐寿辉旧将以袁州降于元璋。

至正廿一年龙凤七年(公元1361)元璋击陈友谅于江州,友谅败走武昌。遂分兵取南康、建昌、饶州、蕲州、黄州、广济等处,继下抚州。

至正廿二年龙凤八年(公元1362)元璋受友谅部将胡廷瑞之降,得龙兴,改为洪都府。瑞州、吉安、临江相继下。

至正廿三年龙凤九年(公元1363)元璋因张士诚将吕士珍攻安丰,亲率军往救。陈友谅大举攻洪都,围八月十五日未下。元璋撤军回援,与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友谅中流夭而死,其子陈理奔回武昌,元璋亲往围之。

至正廿四年龙凤十年(公元1364)自立为吴王,建百官。受陈理降,汉亡。

至正廿五年龙凤十一年(公元1365)以徐达为大将军,进攻江北、淮东张士诚之地,先取泰州高邮。

至正廿六年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徐达等下淮安、濠州、宿州、徐州等地,浙东悉归元璋。五月,令徐达常遇春攻张士诚,连下湖州、杭州,进围平江。十二月遣廖永忠迎小明王于滁州,中途沉之于江,宋亡。

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徐达等克平江,执张士诚,吴亡。元璋命汤和等攻方国珍,方降。又以徐达为征虏将军,北伐中原。命胡廷瑞等取福建,杨璟取广西。徐达等下山东诸郡。

元顺帝至正廿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正月,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立世子标为太子,妃马氏为皇后。汤和克延平,执陈友定,福建平。命汤和等师取广东,广州守将何真降。杨璟等下宝庆、全州、靖江等地。徐达下汴梁。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十一月,徐达取大都,改为北平府。保定、真定、怀庆、泽州、潞州相继下。

洪武二年(公元1369)奉元、凤翔、临兆相继下,李思齐降。常遇春克开平,元帝奔和林。常遇春卒于军。元军攻大同,李文忠败之。徐达下庆阳。元璋定内侍官制,编《祖训录》,定诸王封建之制。

洪武三年(公元1370)命徐达李文忠等分道北征。李文忠获顺帝孙以归,元嗣君北遁。元璋分封诸王,赐爵功臣。

洪武四年(公元1371)命汤和、廖永忠率舟师由东路入川,傅友德率步骑由秦陇取蜀。傅军连下阶州、文州、隆州、绵州。廖永忠克夔州,明升出降,夏亡。元平章刘益以辽东降。

洪武五年(公元1372)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李文忠趋应昌,冯胜取甘肃,征扩廓帖木尔。徐达为扩廓所败。命邓愈征土蕃。诏以农桑,学校课有司。

洪武六年(公元1373)颁《昭鉴录》,训诫诸王。扩廓犯大同,徐达遣将败之。颁定《大明律》。

洪武七年(公元1374)李文忠蓝玉大败元兵。遣元顺帝孙北归。

洪武八年(公元1375)诏天下立社学。

洪武十年(公元1377)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邓愈、沐英讨吐藩,大破之。命大小政事先启太子裁决。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左丞相胡惟庸以擅权诛,坐其党,死者甚众。废中书省及丞相等官,提高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燕王棣到封国北平就王。安置宋濂于茂州,死于道。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命傅友德、沐英、蓝玉征云南。傅友德败元兵于白石江,遂下曲靖,元梁王自杀,云南平。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蓝玉沐英克大理,分兵攻鹤庆、丽江、金卤俱下。马皇后卒。置殿阁大学士。空印案发,株连死者数万。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召征南师回京,沐英留守云南。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曹国公李文忠被毒死。禁内官预政,敕戒诸司不得与内官公文往来。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魏国公徐达中毒死。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被诛,死者数万。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冯胜、傅友、德蓝玉同征纳哈出。冯率师出松亭关,下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纳哈出降,东北平。

洪武廿三年(公元1390)晋王棢、燕王棣率师征元,颖国公傅友德等皆从其节制。齐王率师从征,燕王师次迤都,元丞相咬柱等降。韩国公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发,坐诛,牵连死者甚众。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洪武廿四年(公元1391)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八月皇太子巡抚陕西,十一月还京师。

洪武廿五年(公元1392)皇太子标死,立长孙允炆为皇太孙。沐英卒于云南。子沐春袭封西平侯,镇云南。

洪武廿六年(公元1393)凉国公蓝玉被杀,功臣死者甚众。冯胜、傅友德备边北平。其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诏二王军务大者始以闻。

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颖国公傅友德坐诛。

洪武廿八年(公元1395)谕群臣兹后不得法外用刑;嗣居不许置丞相;皇亲唯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不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八月,秦王樉死。颁皇明祖训条章,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

洪武卅一年(公元1398)二月晋王棢死。闰五月,元璋卒,终年七十一岁。太孙允炆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