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40

第40章 朱元璋是个创新家(4)

朱元璋老乡看皇上高兴,更是来劲儿了,一齐说:“今日皇帝登基,俺们没有别的礼物,知道皇上喜欢听花鼓,就专门给皇上带来了,乘今日大喜,俺们一定好好地打,好好地唱。”说着,便准备起鼓。正在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饭已经做好了。请皇上用膳!”打花鼓的有心想打,却怕耽误了皇上吃饭;唱花鼓的有心想唱,也怕皇上饿了肚子。领队的人一看,还是先问问朱元璋吧。便问朱元璋:“万岁我主,你看是先唱了再吃,还是饭完了再唱?”朱元璋正在使劲掏耳朵,准备大听一场,哪里顾得上吃饭,忙答道:“当然是先唱后吃了!”

朱元璋要先唱后吃,谁敢不从?花鼓手早已槌儿落鼓,鼓响锣鸣,“咚咚呛!咚咚呛!”一阵锣鼓过后,接着便有歌手放开喉咙,唱起花鼓歌来。歌手的嗓子不是盖的,那嗓音十里八村都听得见,美!人美歌更美!歌词都是现请人编的,都是歌功颂德的话,把个朱元璋听得心里美滋滋的,熟悉的家乡小调飘进耳朵了,让人身心具爽。

背着花鼓讨饭

花鼓打了一通,歌儿唱了一气,朱元璋看得高兴,听得满意。唱完之后,朱元璋传旨说:“快给我拿银两来,我要好好地赏赐他们。”又当着大家的面说,“你们都是我的乡亲,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如今我得了天下,肯定不会忘了你们,往后,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做我的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陵守墓,做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晕晕熙熙喝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说罢之后,才宣旨摆宴,让大家喝酒吃饭。

朱元璋最后一番话,本来就是一时高兴才说出来的。谁知听的人却把它当作了金口玉言,以为从那以后,朱元璋真的只要我们享福,只需唱,不需做,只管吃酒玩乐,不需再身劳力作了。他们从京城回到家乡以后,便将朱元璋的这些话纷纷传告,一传十,十传百,没到几天,全县的人都知道了。有的人在心里怀疑,有的人却当真起来,每天花天酒地,喝了唱,唱了喝,田也不做了,地也不种了。事情偏又凑巧,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开始在凤阳大兴土木,营建都城,大批工匠、都头云集而来。这还不算,又从江苏、浙江迁来了十四万户富民定居。这样一来,土地减少了,人口增多了,收的少了,吃的多了,种田人少了,吃皇粮的人多,只吃不做,只出不进。眼看着仓空了,粮断了,两眼睁得老大,眼巴巴盼着朱元璋送粮来。但左等等不到,右等等不到,最后只好背起花鼓去讨饭。讨到人家门口,打起花鼓小锣先唱一段,后张口要饭,真的变成了“先唱后吃”,一年三百六十日唱着过了。

后来,他们埋怨这是朱元璋“先唱后吃”的“金口玉言”造成的,便编了花鼓歌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看来当真冤枉人家老朱了。

“咂味儿”出自朱元璋

南京有句土话叫“咂味儿”,意思是用某件事或一句话来取笑人。这“咂味儿”的由来也跟朱元璋有关。

相传,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一天,朱元璋从前的一个穷朋友从乡下跑到南京求见朱元璋。见面时穷朋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后满心欢喜,隐约记起他话里包含的一些往事,便立刻下旨封他做了御林总管。

不久,这一消息让另一个穷朋友知道了,他也效仿前者,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说:“我主万岁,从前我俩替人看牛,一次在芦荡里把偷来的豆子煮着吃,还没等煮熟,你就抢着先吃,把瓦罐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你只顾在地上抓豆子吃,不小心连荭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主意帮你弄出来的……”

可没等他说完,朱元璋大怒:“你竟敢拿朕咂味儿,太不顾体面了,拉出去斩了!”这位天真率直的穷朋友就这样给杀了,官也没做成。但“咂味儿”一词便在南京民间讲开了,有了“拿别人开心开涮”这个意思。当然,这个例子也是要告诉大家,说话可是要讲究技术含量的,没有两把刷子你还是好好呆着吧。

抹茶粉抹茶及茶点

今天一说到饮茶,主要指的是茶叶的茶,立即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形象大约都少不了这样的部分:开水中沉浮着茶叶。这茶叶,论颜色,有绿茶、褐茶、红茶等;论品牌,有龙井、毛峰、碧螺春、铁观音、乌龙、普洱等;论造型,有片茶、珠茶、绣球、银针、沱茶等。泡开之后,每一种茶又都各有形状,各呈姿态,各显颜色。显然,如今饮茶,观赏茶杯中各种茶叶变化丰富的形状、姿态、颜色,也是一种享受。

但是,这种看得见茶叶在水中沉浮的饮茶方法,并不是古已有之的。清代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专门说到这个问题。他说,古人虽然十分讲究品茗,对茶具、煎茶方法都加以详细的研究,并且写成著作。但是,龙团、凤饼之类,都是碾碎之后才煎煮、饮用的。他对此表示不能理解,“非惟烦琐弗便,即茶之真味,恐亦无存”。显然,梁章钜更赞成“直取名芽,投以瀹水即饮”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饮用方法。

的确是这样的,唐宋时期的人们,饮茶方法都类似今天的冲泡抹茶。先用茶臼将茶叶碾碎,然后放入沸水中煎煮,搅匀。所谓饮茶,是连开水带茶叶一同咽入肚子的。相传赵州禅师有一句口头禅,叫“吃茶去”。古人是真正的“吃茶”。今天通行的饮茶方法,其实应该叫做“喝茶叶水”。因为,茶叶并不喝进肚子里去。或许,古时候的连叶带茶一同进肚子的饮茶方法,跟神农氏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遇茶而解的故事有关系,古人认为茶叶是可以解毒的药材,所以不能浪费——像今天这样泡过一两水之后即随手丢弃,就有些可惜。

那么,今天这种浪费但方便的饮茶方法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发明的呢?梁章钜引用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记载,认为应该起源于明代,发明人就是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万历野获编》记载:明代初年,各地进贡茶叶,其中建宁、阳羡进贡的茶叶为上品,当时沿袭宋代的做法,所有进贡的茶叶都要碾碎之后,揉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认为这种做法是浪费百姓的劳力,下令停止龙团制作,直接进献芽茶。芽茶分为四等,依次为:采春、先春、次春、紫笋。由此看来,洪武二十四年是中国饮茶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重大。朱元璋是这种新式饮茶法的发明人,贡献巨大。不知道李约瑟博士的皇皇巨著《中国科技史》,是否已经予以记载了。倘若没有记载,可是要在这里给予提示了。

至于为什么朱元璋会发明这样的饮茶方法,史书上说是他不想让百姓多付劳力。但我觉得真实的情形有可能是这样的:抹茶式的饮茶方法,流行于文人雅士等有闲阶级之间,普通百姓其实早就有直接将茶叶冲开水饮用的方法。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出身低微的朱元璋,当然是熟悉这种饮茶方法的。做稳了皇帝之后,他就用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把自己早年习惯的穷人饮茶法,给推广到全国去了。

发明创造有一手“老中青三结合”

新老交替、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必然规律。老了就应该把机会多多地让给年轻一辈,世界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我们年轻一辈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传承和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在官吏的管理和使用上,就很懂得新老官吏交替这个道理。他认为一个部门如果不注意选拔青年官吏,那么老的官吏年龄大,力不从心后,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问题。因此,关键时候年轻人很重要。

为了更好地解决新老官吏正常交替这个问题,朱元璋从战略高度,给中书省下了一道诏书,题目是《老少掺用诏》,诏书中说:“古往今来,所有圣贤的皇帝,要想成就自己的大业,都需要贤士辅佐自己,帮助自己。现在我们大明朝刚刚建国,正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候。我们大明朝人才济济,他们有的隐居在山林之中,有的就藏匿在百姓之间,如果上面不积极地发现推荐,他们很多人就是牙膏,不挤不出来。从今天起,各位参军和都督如果发现才能出众的人,请把他们的名字报上来。如果这个人不会写文章,但是很有见识,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允许他当面陈述,然后我将亲自面试。郡县官吏年龄在五十以上的,虽然他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都多,但是很多已经没有多少精力熬夜写论文作报告了。因此,特命令各级官吏要广开选才渠道,大力选拔民间俊杰。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基本素质好,有一定学识才干的,选送到各级府衙任职,协助老年官吏共同参政。十年之后,老年官吏退休,而年轻官吏也已经成熟起来,经验丰富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样一来,人才之间实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你们也就是后继有人了。你们中书省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我这个命令,特别声明一下,非诚勿扰。”

朱元璋这篇诏书,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讲明了三层意思:一是人才很多埋藏在民间,要好好挖掘,不要看这个人不起眼,好好利用就是可造之材。二是选才要不拘一格,不能以貌取人,要多给年轻人机会。一个人既能说,又能写当然好;如果有才能但文章写得不好,有好的表达才能也应该录用,这个社会需要能更好地沟通的人。三是主张老少官吏结合,做好新老官吏交替的工作。

应该说朱元璋是在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配备上有意识地讲究了新老结合、新老交替最早的人,这个专利应该归于朱元璋。

反贪与大写汉字数字

朱元璋这位贫民出身的明朝开国皇帝,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的手段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了反腐,他极力主张“刑乱世,用重典”,亲手编制《明大诰》,官员若贪污赃银六十两以上,将被处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命在各府州县衙门左侧设皮场庙,就是剥皮的刑场,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示众,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用以警告继任的官吏。这种类似稻草人吓唬麻雀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过一些威慑作用,虽然到后来基本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百姓可绑贪官上京治罪

为了整治贪官,朱元璋是个彻底的大义灭亲者,执法那是相当的严厉。朱元璋惟一的亲侄,明朝开国功臣朱文正,因违法乱纪,被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废了官职。

更惨的是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想要私下赚点私房钱。他以为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的身份,怎么也不至于被杀头,至多也不过被罚点俸禄什么的。可是后来欧阳伦被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告发后,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并同时颁发通敕令,表扬告发欧阳伦的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但是让老朱惊讶的是,尽管自己如此心狠地惩处贪污的人,贪污犯罪的人依然是屡抓不绝,不怕死的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真是奇了怪了。老朱只好自己再想办法,看能不能把这些贪污起来不要命的亡命之徒抓绝了。

为反贪发明大写汉字数字

朱元璋当皇帝的三十年中,公开镇压了几起大贪污案,其中最大的是郭桓案。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规定:每年全国各布政使司、府、州、县,都要派计吏到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钱粮数。各级政府之间及与户部之间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退回重报。由于地方与京城相距遥远,为节省时间,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带上了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如被退回,就可以随时填写更正了。又因为空白账册上盖有骑缝印,能做别的用途,户部也就没干预。

但不久问题就出来了,在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告发北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人,伙同郭桓等人贪污舞弊,吞盗官粮,贪污盗窃的钱折成粮食达2400多万石。户部侍郎郭桓特大贪污案,震惊了全国。

案件被查清后,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尸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及各地方布政使司以下的官员有上万人被处死;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被逮捕入狱,严加治罪。各地卷入这个案件的下级官吏、富豪,被抄家处死的不计其数。

自己三令五申,而且还时不时的抓个人剥了皮,放在衙门公堂旁边,希望能杀鸡儆猴,居然现在还是有不怕死的顶风作案,真是岂有此理!老朱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朱元璋总结经验教训,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将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在进行的钱粮等财务登记时改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杜绝当时的财务混乱现状。科技改变命运,果然不是盖的,也不是吹的,原来是真事儿。

这一举措同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金额大写字的首创。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陌、阡”慢慢演变成了“佰、仟”,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