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28

第28章 朱元璋的亲密伙伴(5)

刘基胸怀大志,早年做七品小官的时候被官场的黑暗着实伤了一下,因此就想在家写写书赚个版税钱,不想再出来,风吹日晒雨淋还不讨好的。当然,刘基不出山除了这些,还有两点原因,一就是士大夫都重气节,元朝可以对不起我,但我不能背叛元朝,其实有点愚忠。二是就是现在群雄并起,我还没那眼力看出谁是真命天子,你朱元璋虽然说你好的人有很多,就一定是真的明主吗?

孙炎遭到刘基的拒绝,把他的宁脾气斗了起来,这背后隐藏的是对刘基的仰慕和尊敬,因为孙炎和刘基同样豪情负气。于是又派人去请刘基,刘基还是没动弹。但是,为了答谢孙炎的盛情,刘基送给孙炎一把宝剑,这是一把祖传的宝剑,上面镶着明珠,佩着锦带,寒光照人,锋利无比,放在现在估计值不少钱。从来宝剑都是要赠英雄的,刘基这招是一石二鸟,好礼送上,一是说明自己把孙炎当朋友了,而且剑我都送出去了,也就没了打仗的武器了,就别再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来请我出山了。刘基宁,孙炎更宁,孙炎同志又把球踢了回来,宝剑看了好几眼,确实是好剑,然后把宝剑用礼品盒装好了打包,将宝剑送还,并且给刘基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洋洋洒洒的,估计得有个万八千的字。首先就是说这剑这么好,应该送给真正的英雄,也就是能做天子的那条真龙,孙炎不能接受;另外还要告诉刘基,选择朱元璋是绝对没错的,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把个刘基说得真的很无言以对。把朱元璋的形势一分析,天下还能是谁的?其实那封信也是双方在进行心理暗战。一方面刘基献剑有“我不会出山,如果强逼就杀了我吧!”的意思,而孙炎还剑有谦虚也有诱导,我不杀你,没人杀你,我们想做的是请你一同享受胜利的喜悦。威逼利诱兼施,在和颜悦色中竟出现杀机;尊敬与抵制并用,在退守中显示强硬。

孙炎同志既然有才情,自然不会忘了展示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

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

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

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淋雨。

最后一句是个双关语,意思很明确,就是一方想明贤想疯了,另外一方盼明主也快疯了,天下的百姓做梦都想太平。刘基同志,你一出山,这样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孙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舌灿莲花的,把个刘基说得真的没话说了,于是刘基只好出山,这时候的刘基其实有点无奈,有点小迷茫,也许他真的做个自由撰稿人也真的不会有后来的变故,但是,历史从来不让人假设。

腹有才华露头角

刘基一直被大家称赞,没见过多少能把自己说得无言以对的人,这次棋逢对手,自然要好好认识一下这个孙炎。孙炎知道刘基要来,早早招呼下人把好酒好菜备好了,要跟刘基不醉不归。酒桌上二人第一次见面,孙炎心想这次可是见着真人了,更是把个能说的本事展现了个淋漓尽致,有如“倾河决峡,略无凝滞”。天文、地理、婚丧、嫁娶,前五百年后五百年,是无所不知。刘基在酒桌上没怎么说话,一直在微笑着听孙炎说,觉得自己可是遇见知音了,来时的无奈和茫然都飘到爪哇国去了。孙炎作为朱元璋的部下还能有这样的见识,那朱元璋本人以及手下其他的人肯定也都不一般。红巾军能吸收这样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显然不是乌合之众。看来朱元璋真的有戏。况且,自己的好朋友宋濂已经去了朱元璋那儿,省得自己到了那儿人生地不熟的,还要适应环境,俨然一副朱元璋的思维方式。于是刘基决定,即刻启程,去拜会朱元璋。

但是刘基的家人还是有些疑虑,这兵荒马乱的,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找谁说理去啊?这时候老太太说话了,越是兵荒马乱的时候越要投靠真主,要不谁能保证万无一失、不遭祸害?看来刘基那么有出息也是因为自己有这么个开明的母亲。老夫人都同意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刘基虽然做了决定,但是还是有点惴惴不安,如果朱元璋不能和自己志同道合,那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

然而,刘基与朱元璋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最终,他们创造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1360年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达应天。

朱元璋一见刘基到了,那是眉开眼笑,寒暄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咨询刘基:“现在天下群雄四起,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啊?”章溢首先回答道:“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儒家认为,天道是帮助有德的人的。得道则得助,失道则寡助。不妄杀的仁德之人才能顺天应命,统一天下。章溢一张口就是儒家的说辞。当然章溢是他们四人的代言人。这套说辞既是对朱元璋的规谏,又是对朱元璋的肯定。他一方面要求朱元璋做个“不嗜杀人”的有德者,同时又很得体地称赞了朱元璋就是个有德者。正因为你有德,我们才来投奔了你。

当然,刘基投奔朱元璋,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刘基不是单纯的儒者,他还擅长象纬之学,能看天象,能预测,能知道天命,前知五百载,后知五百年的。刘基的到来很有种上天安排的意味,很能说明朱元璋就是传说中真正的真命天子。这对古代君王君权神授这点有很大的说明价值。而朱元璋对刘基在他创业之初冲破艰险来到他身边充满了感动之情。

传说中刘基料事如神、能掐会算,这是从哪里来的本领?这里边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据说刘基曾经得到过一部神奇的兵书。刘基隐居深山的时候,知道当时青田山里头有灵异,每天他就面对大山,静坐凝思。忽然有一天,山中自动开了一个石门,他沿着这个门往里走,看到石门里边的墙上有几个字,写着“山为基开”。刘基看到这几个字,拿一个石头敲击石门,里头又开了一个石门,他就走入山里。

山里边有一个像厅堂一样的大洞,洞里的石床上躺着一个道士,头枕着一摞书。刘基走上前去一看,道士头枕的是一部兵书。道士看见刘基进来,看到了自己头下的书,忽然开口说话了,如果明天你能够就把这个书读熟,能够背下来,我就把兵法的精要、秘诀传授给你。这可算是找对了人,刘基最擅长的功夫之一就是过目不忘,于是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对答如流。道士大喜,就把兵法全部传授给了他。

这显然是杜撰的,但是也是为了说明刘基的与众不同。

刘基来到南京的三个月后,1360年闰五月,就赶上了一场大战。地处长江上游的陈友谅率舟师数十万“倾国入寇”,浮江而下,攻陷了朱元璋的地盘——应天外围重镇太平。把守太平的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战死,花云被箭射成筛子底儿,死得很冤。同时,陈友谅杀了帅哥皇帝,自称皇帝,并且串通张士诚,继续东进,把战舰摆到了应天郊外的采石矶。用意十分明显,你朱元璋出来啊,出来就把你打倒。

那时候的朱元璋羽翼一点都不丰满,脚步也还不稳。陈友谅如此嚣张的挑衅,老朱急忙召集众人,讨论对策。众人顿时每人化作500只麻雀,一阵叽叽喳喳,结论无非是要投降或者逃跑,把个老朱说得脸能跟苏小妹的长脸相媲美了。刘基的脸也是晴转大雨,暴风雨快要爆发了。老朱看着刘基,知道他憋得挺难受的,于是让刘基站起来说。刘基噌得站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让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了一下那些以谋士自称的人们,大声说道:“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你们认真分析过形势吗?现在的陈友谅是人多,但是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和投降的人,还有脸自称为臣吗?”

顿时大堂内鸦雀无声,大家都被刘基的气势震住了,刘基接着说:“陈友谅虽然集结了这么多的人来进攻我们,兵多将广,在人数上确实胜了我们不少,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肯定会很疲劳,而且是他们先进攻我们,在道义上我们占了上风。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等那些疲惫的军士到了的时候,诱敌深入,安排伏兵攻击他们,肯定会大获全胜。现在应该打开府库,奖赏军士,鼓舞士气,统一意志,稳定军心,准备决战,这样胜利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同时刘基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我曾经夜观天象,发现敌衰我旺,我军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这些话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安慰,尤其是最后的杀手锏,更是绝好的定心丸。老朱的脸恢复正常的长度,决定跟陈友谅正面交锋。

利用刘基的计谋,朱元璋在对抗陈友谅的战争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这次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和巩固了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陈友谅失败后,再没有其他势力可以轻易挑战应天的地位。朱元璋政权以应天为中心,得到迅猛发展。后来,他的军队沿江而上,夺取安庆、九江,都基于这次大捷。这次战争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示了他的战略眼光,应变决断的胆略,也使得朱元璋对他更加信任倚重。朱元璋深深地倚重刘基,甚至在刘基因母亲去世暂时回乡时,朱元璋也要写信给刘基询问军情国事。当时记载说“基条答悉中机宜”,刘基每一次给朱元璋的回答和建议,都能够切中要害,解决问题。

血战鄱阳湖,瓦解陈友谅

朱元璋成就帝业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血印,当时群雄并起,朱元璋在夹缝当中生存。各路豪杰都想当皇帝,彼此之间是混战不已。朱元璋得到应天以后,以此为圆心,地盘逐渐扩大,相继控制了皖南的徽州、建德、婺州,进而占领了浙东的诸暨、衢州、处州。但是他周围的邻居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东北有张士诚,西北有陈友谅,东南有方国珍,南边有陈友定。这些人当中,什么鸟都有,张士诚不要命的土财主,富得流油;陈友谅人多势众,兜里也有三两银呢。朱元璋的目标是夺取天下,但是这么多的敌人,要从哪里下手呢?于是又召集大家开会。大部分人认为,张士诚富得流油,但是实力还算比较弱小,应该先易后难,先打张士诚。这时候刘基却说,应该先强后弱。

为什么?

刘基慢条斯理地解释给众人听:“张士诚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我们不用担心他,他要是真的胸怀天下,当初陈友谅邀请他一起攻打我们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但是那时候,他没有任何表示,陈友谅原来是帅哥徐寿辉的部下,但此人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挟制了帅哥,操控大权,名号不正。现在陈友谅在长江上游,湖北、江西都是他的地盘,没有一天忘记进攻我们,我们防不胜防,应该先消灭他。灭了老陈,张士诚就会更加孤立,一下就可以打败他了。但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先进攻张士诚,陈友谅仗着自己的优势,一定会借机向我进攻,到那时候我们就是夹心饼干的夹心,两面挨打了。”这就是所谓的先汉后周的策略。老朱觉得刘基分析得非常有道理,就把先汉后周作为夺取天下的基本策略。

老朱按照刘基的谋略进行战斗,将陈友谅打得做起了缩头乌龟。有一件事还要在这里交代一下,那就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峙的时候,张士诚在安丰将小明王挟持了起来,朱元璋不听刘基的劝告,觉得陈友谅不会像刘基说的在这时候在自己背后捅一刀,一意孤行地去了安丰救小明王。而陈友谅果然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不出刘基意外的给了老朱一刀。虽然这刀没捅在心口上,但也足够老朱后怕的。老朱后悔自己没听刘基的劝告,如果陈友谅真的进攻应天而不是进攻洪都,那自己哭都找不到地方了。好在后来化险为夷,救了小明王,老朱专心地应对陈友谅。陈友谅做了缩头乌龟之后,任凭朱元璋怎么挑衅都不出来应战,这时候刘基献计说我们不如撤离此地,封锁湖口,截断陈友谅的归路。朱元璋说,好,就按你说的办,我们调转军队,截断湖口。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从而奠定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础。

经过朱元璋以及手下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一个崭新的朝代屹立在中原的土地上,建国之后的刘基依然忠心不二地为朱元璋服务,但是朝廷内部逐渐分化,老刘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可悲也可叹!

帮派争斗拉序幕

朱元璋在北伐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的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在一起说的都是家乡话。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做皇帝日理万机没时间管理这边,所以当时就由李善长代理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可能大家觉得在前面讲跟敌人作战的时候,很少看到这个人的身影。这就对了。人家李善长是做幕后工作的,如果总是走到台上来,那猪谁喂?饭谁做?屋子谁收拾?李善长自从跟了朱元璋,就一直跟随在他身边,鞍前马后地跑,在背后助朱元璋以一臂之力。可谓劳心伤神,为什么?你在前方打仗主要是对付敌人,但是你在幕后就不一样了,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当然不能兵戎相见了,这要来些软政策,打通人际关系。李善长是个比较聪明的人,尽管在这中间也有过小小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把个后勤部整理得妥妥当当。后来,老朱建了国,也知道这么多年李善长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地安抚他,于是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大缺点,无非就是心眼有点小,如果有谁给了他点儿不痛快,他也不会声张,但是一定会找机会让你知道他的厉害,早点让你去西方极乐世界体验超快感的生活。

下棋讲究棋逢对手,一个集团成立了,其他集团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现在淮西集团就正式遇到对手了,那就是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

两个集团很快就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掐了起来,朱元璋也不说话,好像还很有兴致,他就是想站在擂台边,看一场单纯的好戏,自己只做旁观者。

处死李彬,得罪李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