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23

第23章 朱元璋的3号敌人——元朝(4)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会当中,几乎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在登基前表演这么一出戏,皇帝再三谦让,群臣力劝,甚至寻死觅活,非要把你劝上去。皇帝在勉为其难的前提下表情痛苦地接受劝谏,再登基,这是一出双簧,为的就是借此表现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机会宣布他的政权、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给他的,是受臣民的拥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不是我非要,是你非得给,我没办法,只好接受。

当然,力劝的臣子也不会被亏待,因为在这场戏后他不会吃亏,他得到的是高官厚禄。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

然后,朱元璋在大队仪仗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前往郊祀坛。一路上跟围观的百姓不断地摇手致意,心里这个美啊!但是朱元璋不断地掐着自己的胳膊,告诉自己这是事实,十几年前自己不过就是在破庙里不断地受人欺负,吃个馒头还是有数的,多吃一个就要挨罚;家乡的瘟疫死了那么多的人,父亲死了自己连个埋他的地方都没有,最后还是借人家的坟地埋的;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有一头自己的牛,有点田地,一辈子衣食无忧,生几个小重八,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后来参军,只想着自己能够填饱肚子,也没想过像今天一样登上皇位,这是真的吗?

但是历史将他一个放牛娃逼到了这个位置,这是上天的选择,也是上天给他的指引,作出的决定,朱元璋唯有接受,并且一直胜任下去。

当时的应天有一个郊祀坛,这个坛还不像后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那样分开,而是天地合祀。到了郊祀坛,告知天地,朱元璋要登位了。将要行即位礼的时候,天空万里无云,连远方的星星都看得清清楚楚。天朗气清是显示上天批准朱元璋为生民主了。看来还真不是一般的受上天眷顾。众人无不欢欣庆幸。即位典礼顺利举行。朱元璋穿戴衮冕,带领丞相百官,在郊坛之南面北行礼,向上天报告新朝的国号叫大明,新皇帝的年号为洪武。

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

即位礼之后,朱元璋带领世子和诸子照例前往太庙,追尊四代祖父母、父亲、母亲。过去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百官向朱元璋山呼万岁,他成为大明洪武皇帝,同时要追封他的四代先祖,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要追封为皇帝、追封为皇后。

朱元璋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他深知虽然现在自己已经登上皇位,但是还有很多潜在的力量威胁着自己,元顺帝虽然不值一提,但是毕竟还在皇位上坐着,一山岂能容二虎?而且,那个骄傲的王保保还在,手中还是很有权力的,重兵在手,不容小觑,这都是能威胁自己的人。不行,一天都不能耽搁,必须将他们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才登上皇位没几天,朱元璋就下令,攻击大都,消灭王保保。

王保保终不能保

徐达和常遇春在朱元璋前面的告诫下,基于对大都都城厚度的无限考虑,是谨慎又谨慎地进攻,但是到了大都,蹑手蹑脚地进去才发现,元顺帝早就带着媳妇和自己的娃儿离开了北京,逃往蒙古大草原了,继续做他的皇帝。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元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时代结束。

看来历代的皇帝都会这招,效仿的人太多了!慈禧老婆子就是跟他学的!

元这个朝代灭亡了,但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将军们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因为皇帝没在,但是王保保还在啊,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王保保了。

要说这时候的王保保已经痛定思痛了,因为前边的几场仗他低估了朱元璋的实力,以为不过就是个草寇,不足挂齿。但是朱元璋的胜利实实在在地就在眼前,而且现在他已经建立了明朝,当上了皇帝,这可不是小事儿,必须重视起来!

元顺帝回到草原后,更是一蹶不振,将自己的兵权全部交给了王保保,王保保此时终于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瞬间觉得自己能够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可以建功立业了,于是放弃勾心斗角,反正现在自己最大,没人斗得过自己。一心想着将朱元璋从没坐热乎的位置上推下来。

当时元军残余主力分为四部分:除了王保保,还有在山西大同一带驻扎着的忽答;占据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一带的纳哈出;失剌军占据甘肃的武威等地。

这四个元军残余势力,人数不少,还拥有大批的牛羊、武器装备,战争潜力非常巨大。

朱元璋的处境可想而知了,自己睡觉估计都会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把脑袋掐下来,睡的能踏实得了?

你们不让我睡好觉,就等着受死吧!

攻克大都后,刻不容缓,朱元璋命常遇春的主力立即南下保定、中山、真定做为取山西的北路军。徐达的部队则在漳德一带,作为南路军。作为徐达前锋的汤和部,自怀庆取泽州,形成孤军冒进的态势。王保保迅速派军南击汤和,在韩店大战,明军惨败。明将汤和自此败后被调到西部战场,也算太祖的小小惩罚吧。

韩店大战后,元顺帝一改往日的颓废状来了精神,仿佛又看到了希望,觉得自己还是有回天之力的,觉得自己离开灯红酒绿的首都实在是可惜至极,虽然自己不喜欢逛夜店,但是在北京可以买到很多建筑方面的材料,不像在这荒凉的草原上,别说木头,就是草都是枯黄的。越想越觉得自己亏大发了,于是命令王保保收复大都。王保保于是集合主力,北出雁门,经保安、居庸关,向北京攻击前进。

元顺帝不会知道自己的瞎指挥将韩店的胜利彻底破坏了。

王保保的行动迅速被徐达发现。徐达认为北平有孙都督据守,而且有坚城,不用太过担心。但是王保保倾巢而出,太原空虚,更有利的是,明军的主力都在太原东南部真定、漳德一带活动,离太原那是咫尺的距离,于是采用批亢捣虚的战术直捣太原。

这一招可是足够震惊王保保的,老巢快被端了,王保保慌忙回救太原,其部将豁鼻马约降。当时明军骑兵先到,步兵还没完成集结。常遇春向徐达建议:“我们的骑兵虽然到了,但是步卒还没到,突然作战对我军是凶多吉少,最好的办法就是夜袭。”徐达也觉得这是一条妙计,采用了常遇春的建议,选精骑夜袭王保保。王保保虽然勤奋地读书,但是众人皆睡他独醒有什么用?眼看着自己就要大输,王保保仓惶逃出来,匆忙中丢了一只鞋,只想,保住自己的青山,这样日后没准还有柴烧。

太原就这样被攻克了。

明军在平定山西后,即平定了陕西。然后用兵东部,保卫北平的侧翼。而北元则东有纳哈出,西有王保保,战争逐渐分为两个战场。

1369年六月,由常遇春率步骑九万出北平,经过会州、锦州、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地方),攻下了开平。元顺帝逃到开平以北的应昌,一代名将常遇春,在完成这次任务后,暴疾卒于回师途中,年仅40岁。代替常遇春应付东面战场的是李文忠。

王保保此时在西方,可能是作为对明军第一次北伐的牵制,王保保带军包围了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明军派出的援军被王保保全歼,援军首领于光也被杀死。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立即于洪武三年一月三日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在制定进攻方略时,包括名将徐达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异口同声地建议大军直扑应昌,逼王保保从兰州撤兵。可见徐达等人都不太情愿直接与王保保交锋,毕竟这个王保保太厉害了。但朱元璋不同意,他命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寻机歼灭王保保;东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直捣应昌。这是使敌人“彼此自救,不暇应援”的方略。

战事进行到四月,东西两线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东线是元顺帝于4月28日因病突然逝世,元顺帝孛儿只斤氏,讳妥欢帖木尔,蒙古文献称为乌哈图汗。在位37年,荒淫无度,任用奸党,戕害忠良,对南方的反叛也姑息任之。不过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心灵手巧,自己发明创造了个宫漏,奇妙无比,还能观天象。不过可惜了成吉思汗打下的这大好江山就毁在了他手里。他死后,他儿子爱猷识理达腊即元昭宗即位,改元宣光。在元军国丧前后,明军这边也是有所表示的,只不过是喝的倒彩。李文忠已经先后夺取了应昌外围的重要据点兴和、察罕淖尔等地,5月13日,李文忠在离应昌百余里的地方从一俘虏的口中得知元顺帝死讯,督师急弛两日至应昌,攻克了应昌,东方战场以北元的惨败告终。

西线战场就比较复杂了。

当年正月,王保保率部攻打已被明军占领的兰州城,没有攻下,因为战事不利,粮草匮乏,军心涣散,兵众互相砍杀对方然后吃肉,王保保更是放纵军队,四处侵扰掠夺,南下占领了守备力量薄弱的安定州。盘踞在谗口关、车道岘,恃拥有十万之众和谗口关、车道岘沟壑纵横、山高路险的有利地势,时刻窥视金城重镇和陇右一带,严重威胁明王朝西部的安全,

西北地区的局势如此严峻,朱元璋决定给王保保点颜色看看。命徐达率征虏左副将军冯胜、右副将军汤和、副将军邓愈,督兵40万出西安北征,一路攻城夺县,望风披靡,于三月末直捣定西,逼扩郭西营。是时,王保保帖木尔已由兰州南下,屯兵十万于安定州沈儿峪、车道岘、谗口关、平西寨一带,扼险据守。徐达进兵沈儿峪口,隔深沟与元兵对垒。

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明朝灭元的最后一战。

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大战一触即发。

战斗极其惨烈,两军一日发生数次大战。一开始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徐达想这样下去情势对自己很不利,只能不停地折磨王保保了。毛主席不是有句话说“敌进我退,敌追我跑,敌疲我打,敌倦我扰”,徐达用的就是最后一句。四月初五,徐达命令将士捡柴火,搭帐篷,要长期驻扎在此的样子,把个王保保弄得稀里糊涂。然后白天睡觉,晚上塔台唱戏,都是名家名段,轮番上阵,把个元军吵得恨不得花钱买他们不扰民,钱在这时候是最臭的,根本不起作用,而且你要是敢露头就会被逮个正着,元军只能日日呵欠连天地忍受着这样的折磨。

徐达这招精神上的折磨很有效,待到第七日夜晚,一点动静都没有了,元军一看今天没噪音污染了,真是天赐的睡觉的好时候,于是连枕头还没沾着就睡着了。一时之下,鼾声四起。徐达一看,时机到了。立刻打手势命令手下人劫袭王保保军营。

赶到元军阵营的时候,神经衰弱的先醒过来,吓得四散逃跑;睡得沉的,压根就不知道徐达已经带兵冲进阵营了,睡梦中有的去了极乐世界,有的直接被抓做俘虏。元军顷刻间溃不成军。其实在这之前一天,王保保也曾选精干兵士千余人,走山间小道,从东山下偷袭徐达军东南大营,徐达手下的左丞胡德济麻痹大意没来得及防备,仓皇失措,不敌元兵,形势十分危急。好在徐达胸中有沟壑。看穿了王保保的诡计,知道他不过就是在诈降,及时赶到,给自己的士兵鼓舞了士气,一举将王保保的诡计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第二天,残留的元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两军大战于川北乱坟头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选在乱坟岗上,莫非是为了要增加点戏剧效果?还是死的时候正好有这么多的鬼魂陪着不孤单?

徐达攻破元军布在沈儿峪的第一道防线,继而进军平西寨,于车道岘结束战事,俘虏元剡王、文济王及国公思孝、平章韩扎尔、虎林赤、严奉献先、李景昌、察罕不花等文武僚属1865人,将士八万余人,夺获战马1528匹,骆驼杂畜超过一万头。可谓是收获颇丰。而王保保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逃跑的本领,但是这次比较狼狈,也很凄凉,他带着自己的妻儿老小,其他人均被明军逮住。保保同学北渡黄河,经宁夏,潜逃和林。王保保逃到和林不久,元昭宗也来到这里,对保保以国事任之。从此王保保开始了独撑将倾天下的重任。

到现在为止,元朝的军队基本被朱元璋的人马消灭掉,还有一部分残余势力,在遥远的北方,估计也不能成什么气候。最起码可以容工夫再消灭他们了。

王保保掌管国家事务后,老实了一段时间,之所以老实是因为自己元气大伤,要养精蓄锐,另外就是明朝的军队太厉害,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对策再行动。

但是蒙古军队从来就有尚武的传统,他们不会甘于一直在北方的草原放羊、游牧的,他们一旦有了点实力就会卷土重来。

两年后,一直假装老实的元军终于熬不住了,慢慢向明朝伸出了触角,他们四面出击,趁明军后撤,他们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以这些要塞为老巢,不断向明军进攻,使用游击战术,深得兵法精髓。

朱元璋此时已是一国之君,怎么会允许别人如此讨厌的挑衅呢?于是1373年,朱元璋集结了15万军队,分三路第三次北伐。中路大将军徐达,由雁门直趋和林,摧毁元朝的指挥部;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由居庸关至应昌,然后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攻击和林(几乎是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的路线);西路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各将兵五万。

东路军李文忠一直打到胪朐河,接着在土剌河击溃哈喇章等,进至拉鲁浑河畔的称海,被蒙古大军包围,李文忠勉强撤退。但损失惨重。

中路军徐达遇到的是劲敌王保保。这一次,在明与北元的大对决中,王保保巧妙而坚决地击败了明朝第一大将徐达。王保保用诱敌之计将明军逐渐引入其纵深。徐达的先锋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后来在洪武21年威震漠北的蓝玉,出雁门后,在野马川遇到胡寇,追至乱山,取得了小胜。接着到了土剌河,和王保保相遇,击败了王保保,保保逃走了。很明显,王保保是在诱敌深入。他亲自率领小部队且战且退,把敌人引向和林。而他手下的大将贺宗哲率领主力在和林以逸待劳。果然,王保保和贺宗哲会合,跟明军在岭北对峙起来。遭到王保保的突然袭击,结果明军将士死了一万多人。可见,王保保的诱敌之计使明军轻敌而惨败。

西路军冯胜却取得了意外的胜利。但由于失败的两路是当时有名的战将中的头两位,如果表彰了冯胜等于羞辱了徐达和李文忠,所以太祖借故没有给冯胜赏赐。至此,洪武五年的北伐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

双方就此进入僵持状态,这一僵局在十余年后才被打破,打破它的人正是在这次北伐中成长起来的蓝玉。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说说,那就是在基本统一了北方后,朱元璋总结自己的抗元过程,对于元顺帝的不战而逃表示感激,因此在宋濂写《元史》时,特别要他写上:“大明皇帝以帝(指元朝末代皇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着实地幽了元顺帝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