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14

第14章 朱元璋的1号敌人——陈友谅(6)

面对大势已去的陈友谅,朱元璋没有忘了使用文攻的策略。这时候他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信中言道:“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我的本意是想跟陈将军您达成友好的约定,你控制你的那一方,我控制我的那一方,各自保存各自的地盘,我们谁都不要称帝,大家一齐等着真命天子现身,然后我们都归顺于真命天子。“公失计,肆毒于我”,可是你不听我的话,你错打了算盘,是你先起了杀心,想把我的部队赶尽杀绝。“我师轻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我的军队兵有勇、将有谋,稍微一反击,一下子就夺取了你的十一个郡,你还不知道自己反悔,还要继续兴兵打我,于是你被我“困于洪都”,遭到失败,如今又在鄱阳湖被我打得惨败,下场如何呢?结果是“骨肉将士重罹涂炭”,你看你的那些家属,你的将士们都被杀了,非常惨啊。“公即倖生还”,如果你现在要是能够保一条命,好好地回到你的老家的话,请你赶快除去你的帝号,你不要再惦记着当什么皇帝了,“坐待真主”,等着真命天子出来吧。这话是什么意思?真命天子是谁?朱元璋显然说自己将来是真命天子,我还没有做皇帝,你就去做皇帝。如果你要不听我的话,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短短的一封信,里面却两次出现“以俟天命”、“坐待真主”的话,实际上明白无误地宣称了朱元璋要当皇帝的强烈欲望。即使陈友谅不来进攻,朱元璋早晚也会除掉陈友谅。因为陈友谅已经提前宣布自己做皇帝,朱元璋心里想:这个皇帝的称号,是你可以随便用的吗?留给将来我用吧。

这封信算是彻底点燃了陈友谅的怒火,因为这个心胸狭窄的人一直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而现在这个八辈贫农朱元璋却一口一个自己是真命天子的暗示,这叫我如何受得了?啊!疯了!

书信的侮辱,使陈友谅心绪不宁。一怒之下,下令尽杀交战中生俘的朱元璋的士兵几千人。朱元璋却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汉军俘虏全部放掉,伤员发药疗伤,仁义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敌死难者。

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而陈友谅至死也想不到自己是真的输在这样的仁义道德上。

而且,陈友谅当机立断决定,冒死突围。但是面对着被朱元璋打得七零八落的战舰和已经饥肠辘辘的将士,陈友谅知道此举凶多吉少,但是又耐不住自己内心愤怒之火的燃烧,只好拼死一搏。但是所有大势已去的人即使放手一搏也不过就是回光返照似的结局。

朱元璋的军队尾随陈军之后,用点着火的木筏攻击陈军,当时水面是一片火海。此情此景真的如王勃所言:秋水共长天一色了,这耀眼的红色燃烧尽了陈友谅最后一点勇气,没办法,只有逃跑了!朱元璋从小受尽生活的磨难,现在有机会翻身农奴把歌唱,怎么会放虎归山,给自己留下这样的后患呢?朱元璋的军队对陈友谅的舰船是穷追不舍,一直追了几十里,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架势。这时,乱军之中飞来一支箭射中了陈友谅的眼睛,穿过了这一代枭雄的头颅,陈友谅一命呜呼。倒下的那一刻,我想陈友谅一定还在想,是什么让我这个真命天子没有终成大业,而让这个贫农抢了先?

朱元璋军士闻听陈友谅已经被射死,高兴得活蹦乱跳,更加地斗志昂扬,激战中又活捉了老陈的“太子”陈善见。群龙无首,陈军无心恋战,大败。汉军土崩瓦解,五万多人投降了朱元璋。

一切到此基本画上了句点。

所谓基本,是因为还有一点小故事要讲述。

但是事情总是会有转机的地方,那个被常遇春射了一箭的张定边真不是一般的命大,都赶得上X战警金刚狼了。前面说过,张定边对于自己的哥哥是忠心不二,于是他趁天黑,乘小船装载陈友谅的尸体及其另外一个儿子陈理奔还武昌。回武昌后,张定边拥立小孩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这也算是对死去的陈友谅最好的安慰了。

这样的小孩其实不应该被杀死,但是这个孩子是陈友谅的骨肉,留下就等于是给自己以后的基业种下祸根。但是我们要在此夸一下老朱同志,是如此地高风亮节,在这样的时候,依然毅然决然地留给陈友谅的孩子一条活路。结局我们下面会讲到。

于是在朱元璋回金陵休整后不久,他又率大军亲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围城事宜后,老朱分兵徇汉阳、德安州郡,“湖北诸郡皆来降”。见形势大好,朱元璋留诸将围城,自己率护卫军返回金陵。

进围武昌四个月,城坚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从建康出发,再次亲自临敌指挥。其间,汉军“丞相”张必先自岳州率军来赶援,乘其立足未稳,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袭,活擒了这位外号“泼张”的骁将。

常遇春押着张必先来到城下,向上喊话:你们睁开眼睛看看,我现在擒着的可是你们外号‘泼张’的张丞相,丞相都被人抓住了,还有什么好抵抗的啊?哈哈!”

张必先就是一个人,居然仰头向上,沮丧地对对张定边喊话:“我现在被人家活捉了,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快快投降才是上策啊。”这就是没胆的人说的话,枉他还是一国的丞相,有这样的丞相早晚也是要亡国的。

其实常遇春之所以说那番话主要是为了气张定边,为什么?常遇春见着张定边的一刹那还以为见着鬼了,前边已经说了,张定边被射成了刺猬,大家以为他早已归西,这个大家当然也包括常遇春了,现在居然又见着守城的张定边能不吓一跳吗?又看见那厮居然活蹦乱跳的,就知道肯定是没死,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啊。

这边张定边听了张必先的话是气得浑身哆嗦,快赶上脑血栓了,见谁都哆嗦,嗓子眼里觉得闷闷的,说不出话来。也难怪他这样,本来就在水战中中箭百余,快成蜂窝煤了,弄得老张是一身箭伤,现在是在咬牙坚持,张必先这个不长眼的居然又来这么一套说辞,能不生气继而难受吗?

常遇春见气张定边火候差不多了,就奉大帅的命令派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让罗复仁这样说:“太君说了,如果陈理投降了,那么荣华富贵是大大的。”

罗复仁听命入城,与陈理是抱头大哭,张定边也在一旁大哭。第二天大清早,陈理口衔玉璧,袒露着上身,率张定边等人出城,所有的人放弃抵抗,全部投降。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衔着玉璧袒着上身就不知道了,不过从蔺相如负荆请罪也差不多能知道答案,这样可能是显得比较有诚意。陈理毕竟还是小孩子,怕得不行,匍匐在地上一直哆哆嗦嗦的,不敢仰视朱元璋。朱元璋恻隐之心大动,见其弱幼,觉得十分可怜,于是亲自扶起陈理,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定你的罪的。”

回到应天以后,朱元璋果然没有食言,任命陈理为归德侯,同时任命陈友谅的老爹陈普才为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为伯爵。朱元璋这样做也真的很不简单,毕竟都是以置自己为敌的人的家人,完全可以一刀了结了他们的。但是老朱选择了这条路。不过明朝建立以后,陈理逐渐长大成人,朱元璋开始有些不放心了,就把陈理远远地指派到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两个弟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老陈僭号称帝四年,未料想后代子孙天天倒去高丽吃泡菜度日,当然应该还有烧酒可以喝,如果他们愿意还能做做整容,变得阴柔一点,没准能迷倒一拨小女生。

鄱阳湖大战结束了,朱元璋对陈友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一场生死决战,朱元璋拼死战斗,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鄱阳湖大战彻底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另外,那些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安排,自此再也没有人可以在中原土地上对抗朱元璋了。

朱元璋称帝后,每每回忆起自己亲征击灭陈友谅一事津津乐道:

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起初压根没有坐大的打算)。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张)士诚恃富,(陈)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恃,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这是史书上的原文,不难理解,字里行间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当然,鄱阳湖大战胜利后,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胜的侥幸,他经常对刘基说:“我不该亲自去安丰救韩林儿。假使那时陈友谅乘我不在应天,顺流而下直捣应天,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那时候就真的玩完了!但他陈友谅不攻打应天,却围攻洪都,实在出乎人所料,他能出此下策,我不亡他谁亡他?”

渔贩子出身的陈友谅,毕竟打不过种田娃出身的朱元璋。性格决定命运,老陈的冒险轻躁,也决定了他最终失败的结局。

鄱阳湖大战毕竟意义非凡,所以很多人写回忆录也是必然,刘基也曾回想过这次战争,并且写过一首诗,他描述说:“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意思就是将军身上穿的那些金甲,扎满了敌人射来的箭,就像刺猬一样。战士们穿着铠甲,浑身流着汗,像下雨一样。火龙炮火连天,冲到天上去,把天都照亮了。大火把湖水都染红了,把湖水都搅动起来,战斗的激烈壮观可想而知。

那片足以照耀世人眼球的红色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耀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