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7332800000009

第9章 阴影下的年轻王者(4)

在当时的汉朝,儒家五经出名的人有三个,堪称国宝。第一个是济南伏生,他以研究《尚书》闻名,他正是当年晁错的老师;第二个是齐人辕固生,以研究《诗经》闻名;而第三个正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申公。可见此人来历是非常了得的。

当汉武帝知道他们要请申公的时候,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当年申公在侍候楚王刘戊的时候经常被弄得下不来台,后来申公就主动请辞,回家教书去了,并且发誓再也不出山。现在赵、王二人想请自己的老师出山,自然是要费一点儿周折的。于是就恳请汉武帝安排一个厚一点儿的礼送给申公,汉武帝答应了。

当年秋天,刘彻安排了安车驷车去迎申公,所谓的安车驷车,就是一辆安排了四匹马拉的好车。尽管当时汉朝的百姓几乎家家有马,但大多数马车还是以一马为主,所以四匹马拉的车,简直就可以媲美现在的劳斯莱斯了。

果然,在汉武帝这种礼遇之下,发誓不出山的申公还是出山了。但是,等申公见了汉武帝之后,在回答汉武帝的治乱之策时,竟然用几句话就把汉武帝给打发了。

申公说如果你想治理好国家,很简单就是要少说话,多做事。

估计当时汉武帝懵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费了这么大的劲请来的申公会这么沉默是金。人家董仲舒在前不久回答自己问题的时候,可谓是口沫横飞;而现在这位老人家反差实在太大了。于是汉武帝就请求申公能不能具体指点一下。

结果申公还是贯彻他的简洁原则,回答说:“还是上面那句话,如果你想多听一会儿,我也只能很不好意思地告诉你,没有了。

申公果真是说到做到,在说完这些话之后,就开始闭口不言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和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就这样尴尬地坐着。汉武帝也逐渐由原来的懵转为现在的郁闷,又转为不可摆脱的尴尬。

刘彻在这边不停地尴尬,赵绾能好受着吗?他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是不是已经提前进入老年痴呆了,因为之前自己在去找老师的时候,他并不是这样说话的。

后来汉武帝竟转为无奈,为什么这个堪称儒家国宝级的人物倒更像是道家的老古董呢?但好歹是大老远把人家给接来了,只能腾出一个位置,暂时把申公供奉起来。那就是一个中级国务官的职务——太中太夫。

时间很快就流转到了冬天,然而即将到来的新年,却并不是个吉祥的新年。在这年的一开始,赵绾宣布要烧第二把火,规定大事可以不必向东宫汇报。而所谓的东宫,正是窦太后居住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有事可以不向窦太后汇报,也就是要将她老人家的位置架空了。

窦太后的眼虽然瞎了,但耳朵没聋。当窦太后得知赵绾的第二把火时,当时就跳起来了:我现在老了,而且眼睛也瞎了,但是我还活着呢!活着就要有活着的价值和威力。你们这群儒徒,罢掉卫绾,我不言语;罢掉直不疑,我也不言语。我之所以不言语,是觉得你们年轻,想让你们放开手脚开创自己的事业。但给你们这样的机会,不代表我就可以随意让你们在我头上动土!

此时此刻,窦太后终于明白,赵绾的几把火其实都是冲着自己来的,目的就是想将自己这个老太婆踢走!既然你们想玩,就大胆放马过来吧!不要我老虎不发威,就一直把我当病猫!

在讲窦太后如何发飙的时候,需要先给大家曝光一件事,好让大家知道窦太后的厉害。还是景帝当政的时候,有一次老太太心血来潮,就召来一位儒学博士辕固生问他《老子》是怎样的一部书。也难怪窦太后后来勃然大怒,因为辕固生太过迂腐而且不识时务,居然讽刺地回答:“这不过只是一部平常人家所读的书罢了,能有什么精深的道理!”这一句话就把老太太的火抬到了房梁上:既然你这么说,也就别怪我无情无义了。窦太后突发奇想——居然惩罚辕固生到猪圈里去和一头野猪空手搏斗。要不是有心的景帝偷偷地往猪圈里扔了一把匕首,文弱不堪的辕固生估计就别想喘着气出来了。

窦太后仅仅是突发奇想了一下,就差点把个儒生折磨死,现在老太太开始反击了,不知道这拨人会遭殃到什么地步呢!

赵绾和王臧是谁提名的?窦婴和田蚡。那好,就一起处罚吧;最后,窦太后决定:对窦婴和田蚡两个外戚,严重惩罚;至于赵绾和王臧,可能就比较倒霉了,判处死刑!

随意判人死刑,也是行不通的,你必须要有证据。这不用担心,窦太后自有妙计,她已经派人暗中搜集罪证了。然后,将罪证交给汉武帝处理。至于这些证据究竟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也许这是窦太后请私家侦探秘密调查的。

这下子,汉武帝真的无奈了。没办法,他只好将这件事交给司法部门处理,而兴建明堂的计划自然也就搁浅了下来。然而,还没等司法机关开始审讯,不好的消息就传出来了:赵绾和王臧自杀了!

至于这二人是怎么死的,很容易想明白,迫于太后的压力他们还能继续以前的逍遥吗?简直是做梦了!这之后窦太后没有收手,而是继续出招:逼汉武帝罢掉两个外戚的职务。刘彻无奈,只能听命。后来看来看去,还剩一个申公,但一想人家都是八十多岁的老头了,也不能折腾几年了,就想直接送申公回老家等死。不过没等窦太后开口,申公就主动称病辞职回家了。所以这些人里面最聪明的人还是申公,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就这样,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战争就以窦太后的大获全胜而结束了。这位年近七十、双目失明的老太太以一敌六,结果死者有之,伤者有之,丧志者有之,叹息者亦有之。窦太后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自己虽然老了,但还不想退休,她还想多扶持孙子几年,而且她要证明她这块老姜的辣不是浪得虚名的。

不知道汉武帝能不能体会到老祖母的一番苦心,但可以肯定的是,初出茅庐的他已经充分领教了窦太后的厉害,并且得到了教训:年轻人做事,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光有激情,是办不成大事的。

就这样,一直到窦太后去世之前,汉武帝也没再敢重用儒生。窦太后就是不折不扣地遮盖在孙子头顶上的那片怎么也抹不去的巨大阴云……

你挖坑我就填坑

对窦太后来说,自己的孙子整出这么多的门道,无非就是给自己挖坑。虽然汉武帝身边已经安排了一些激进的儒家学者,但基本已经被自己的霹雳神掌轰走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用自己的人来填满汉武帝挖的“坑”。

其实早在这之前,窦太后就已经对丞相和御使大夫这两个职务选好了合适的人,那就是柏至侯许昌和武强侯庄青翟。

许昌,当时是祭祀部长,也就是太常,然而没有什么优秀的政绩;而庄青翟的侯位是世袭的,他也是个神秘人物。既然这样,窦太后这是唱的哪出戏,为何会选中他们呢?

因为汉武帝已经挖了坑,没办法,她只能找人来填满这些坑。而窦太后之所以看中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用来填坑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属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一代。

这两个坑填满了,接下来就要填郎中令和内史两个坑了。这个坑虽然不算大,但窦太后却费劲地请来一块巨石。那就是人称“万石君”的石奋。

石奋是赵国人,关于他的光荣事迹,可以追溯到高祖刘邦时代。当时,在刘邦抗击项羽的时候,石奋还是乳臭未干的少年。尽管生在乱世时代,石奋却为人恭敬,谦卑有礼。

石奋,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好学生。刘邦曾经和石奋有过一次闲聊,问石奋家里还有什么人。石奋说自己还有一个眼睛已经失明的老母,另外还有一个长相可以、并且会鼓瑟的姐姐。

后来刘邦就问石奋想不想跟自己打天下。其实这时候刘邦的潜台词是:我看中了你的姐姐,想要她嫁给我,你愿不愿意呢?在了解刘邦的人眼中,这其实就是他的顺手牵羊之术。

要说的是,刘邦想要得到的女人,有几个是得不到的?再说石奋当时惦记的是自己母亲的眼疾,如果姐姐嫁给刘邦,不但解决了母亲的医疗费,同时也解决了姐姐的婚姻问题,而自己还能搭上这辆顺风车,开向未来。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

后来,刘邦果然娶了石奋的姐姐,还特别重视,封其为美人。更让石老母高兴的是,刘邦将他们一家全搬到长安城,这样不但解决了农转非问题,还解决了住房问题。真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而后来石奋因为老实可靠,被提为太中太夫。一般来说,只要当上太中大夫这个官,前途就绝对是一路顺畅了,卫绾和田蚡就是最好的例子啊。

果然,汉文帝刘恒就迁石奋为太子刘启的太傅。刘启当上皇帝后,又将石奋拉上了九卿之位,秩两千石。不久,又迁为诸侯相国。而石奋的四个儿子,更是个个争气,四个人都是秩两千石的高官。而石奋也因此得到了万石君的称号。

现在,窦太后之所以看中万石君,就是因为他本人不通儒术,而且教子有方。当然,万石君一人也不可能担当两个人的职务,兼任郎中令及内史。而且,他真的已经老了,即使担任一职,恐怕也都困难了。

但窦太后既然这么看重石奋家,这两个职务自然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地要给他的两个儿子了。于是窦太后就从石奋的儿子们当中选了两个,让长子石建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

到此为止,汉武帝挖的几个大坑就已经被窦太后填满了。窦太后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不过,不要着急,既然老太太能填坑,汉武帝也可以再挖坑啊!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但是相对于汉武帝来说,窦太后实在是没有太多的竞争力的。让一个已经三分之二身体入土的老太太去和一个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年轻人较劲儿,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汉武帝曾经为了这个蛮横的祖母的种种行为郁闷得不行,但他还是最终胜出了。这也正应了一句话,年轻就是本钱!即使窦太后福寿延年,她还能活个几百岁,做千年老妖?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汉武帝终究是要胜利的那一方。

汉武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的5月26日,窦太后去世了。这让已经备受折磨的汉武帝觉得心头一阵舒爽,这个为自己念紧箍咒的老太太终于走了,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但是,对于汉武帝来说,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因为一个新事物想要战胜旧事物,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惨重的,好在,汉武帝还年轻。

而在这中间,汉武帝也没有闲着,处理不了家里的事儿,他就出去散心了,结果这一散心,就为他“散”来了两个对他非常有用的人,那就是号称智圣的东方朔和大才子司马相如。至于是如何认识的,我们会在后面讲到。对于这个年轻的皇帝来说,家里的这个乱摊子需要他收拾,外面的世界也不消停,内外的事物在随时考验着这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