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徜徉书海
7330700000020

第20章 深深的怀念(2)

大清早开了重重铁门,送孩子穿过城市去上学,不觉得缺了什么。夜半应酬或下班回来,半幅裙裾沾了尘灰是有的,但不会打湿。和情人在马路上散步,如果鞋尖洇潮[洇(yīn)]液体着纸或布等向外扩散、渗透。不是刚过了一辆洒水车,就是谁家的污水泼到街上来。直到有一天,菜市场上看到地摊叫卖的塑料玫瑰,伧俗的染色花瓣上,竟然沾着几粒透明小球。只是在这个时候,才想念人们还没有完全忘掉这个叫做露珠的小精灵。

永远不会滚动,永远不会干涸,永远不会作“鲛人泣”和“风度欲成津”的廉价塑料露珠儿!

玫瑰、茉莉、紫罗兰,需要什么香味均可招之即来,因为香精的品种越来越齐全。炎热的南方,人们买门票租棉大衣,参观室内冰雕,用人造雪堆雪人,孩子们以为,南极就是建在公园里的一座冰库。

什么都可以仿造,就连生命都可以原版克隆。但露水的寂静之味,却是无法模拟无法拼凑的。露珠的凝然和滴落,是日月精华,在荷之上在芝草之间,寂静暗香悠远。其幽秘其清凉其浓淡深浅,都不是眼睛可以企及,耳朵可以捕捉,嘴唇可以品尝的。

我们可以放弃宫槐、板桥和马蹄声,但损失不起朝露与夜霜,梦想的绿地和传说的原始森林。肉体囚囿灵魂日见干枯的今天,我们怀念露珠的寂静之味,以赎罪的愧疚心情。

雾漫大地草凝珠,风过绿野花落泪。露珠晶莹美丽,悄悄地来,静静地走,送来清凉,留下寂静。那悠远敦厚的寂静之味,让我们幻化出多少幅山居田园梦,然而文明社会的蒸蒸日上,让陶渊明式的“夕沾衣湿”的田园生活远离红尘,留下的是深深的怀念。作者从许多人已经淡忘的“露珠”这样一个小小的意象出发,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悖谬关系,从而引发一个发人深思的时代主题。

1.第一段写作者由一句话引发的感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最后说:“我们怀念露珠的寂静之味,以赎罪的愧疚心情。”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文中第二、三、四段分别写河流、湖泊各种美好色彩的水,与标题有什么关系?

4.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好的景物正在远离我们,请举出一、二例说说。

关系联想,联想的种类之一。即由事物的某种联系而形成的联想。因果关系联想,如由寒冷想到冰雪。事物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反映事物种种联系的关系联想也是多种多样的。

山的呼唤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7、8期。琼瑶,中国台湾着名女作家。

琼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旖旎[旖旎(yǐ nǐ)]柔和美丽。与神奇。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氤氲(yīn yūn)]气体很盛的样子。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山,童年记忆的乐园,守望在故乡的土地上,流淌在作者的笔管下,聆听山的呼唤,倾诉着思乡人剪不断的缕缕乡愁。

玉山,现实中登攀的山,尽显造化的神秘与神奇,集万籁之音,汇合成一股“山的呼唤”。

作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乡愁,传达着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对山的赞美。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综观全文,“呼唤”的内涵有哪些?

2.联系全文看,“那山”具体指的是什么?

3.作者提到的作品《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4.作者以玉山为背景,摄取了玉山的晨景和夜景,是以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间接抒情,抒情方式之一。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通过其他表达手法间接地抒发感情。这样的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其中通过描写抒情,是一种最常见的抒情方式,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也就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乡愁选自《呢喃小语(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台湾着名女作家。

三毛

二十年前离开台湾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钮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台湾有的东西不多。

当我接过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似的,一碰它们,就咯咯地响上那么一会儿。

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也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就把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

等我到了沙漠的时候,丈夫发觉了这串铃,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欢这串东西的造形,将这三个铃铛,穿在钥匙圈,从此一直跟住了他。

以后我们家中有过风铃和竹条铃,都只挂了一阵就取下来了。居住的地区一直风大,那些铃啊,不停的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地洒下一些音符,那种偶尔才得的喜悦,是不同凡响的。

以后又买过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铃铛,它们发出的声音更不好,比咳嗽还要难听,就只有挂着当装饰,并不去听它们。

一次我们住在西非奈及利亚,在那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亦极苦的日子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乐的力量。当时,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赖账不给,我看在眼里心疼及了,心疼丈夫,反而歇斯底里的找他吵架。那一阵,两个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头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经济情况一日坏似一日,那个该下地狱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还扣了护照。

这个故事,写作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说中去,好像集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在此不再重复了。

就在那样沮丧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来,给了我两只好似长着爪子一样的铃。我坐在帐子里,接过这只铃,也不想去摇它们,只是漠漠然。

丈夫对我说:“听听他们有多好,你听——”接着他把铃铛轻轻一摇。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方要没了,丈夫又轻轻一晃,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这两只铃铛,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个奈及利亚工人换来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

丈夫没有什么东西,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子。唯一心爱的宝贝,为了使妻子快乐,换取了那副铃。那是一把好刀,那是两只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有一年,我回台湾来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大把铜铃来叫我挑。我微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只相当不错的。之后,把那两只奈及利亚的铜铃和这一只中国铃,用红线穿在一起。每当深夜回家的时候,门一开就会轻轻碰到它们。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

至于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的三个铜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方方的问号了。

铃声不绝如缕地从开头响到结尾,它所要表现的却是极其抽象性的意识——乡愁。对此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悠远而又深沉,其所谓“来自四面八方”。文章语意深邃,表达含蓄,结尾画龙点睛,简洁有力。

1.综观全文,理解作者说的乡愁来自“四面八方”的深刻含义,并想一想它与其他表现乡愁的文学作品有何差异。

2.找出文中有关铃的描写,就作者对各种铃的不同态度,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3.作者为什么认为,丈夫用刀换回的铜铃是“天下最神秘的”?

点染是把直接抒情、议论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的一种写作技巧。在一篇文章中,正面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点”;为表达思想感情所必需的写景和叙事为“染”。写作中的“点”和“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是现当代散文的典范。学习它们可以从多方面获得启发和借鉴,对同学们来说,主要应当从以下几点受到启发:

1.克服散文难写的心理障碍。平时,老师总用“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文笔优美、笔调特殊”、“神聚形散”等词语,概括散文的特点,从而使同学们对散文写作产生误解,认为难于驾驭。其实,它并非像大家想得那样困难,实际上就是把你了解的真人真事,选取最让你感动的细节,用你的话说出来;把你记忆深处的场景描摹出来;把你动情的景观,从各种感官感受的角度如实地反映出来,就是散文。《父亲》与《乡愁》就是最好的例证。

2.诗意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生活的艺术反映,当我们感受到生活或景物的美,发现了它们的本质,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受到激发,这时的写景不是孤单地纯自然的写景,而是情随景生,把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感受熔铸了进去,做到了情景交融,文章就会有诗意,如《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山的呼唤》。

3.神聚形散,就是指结构看似松散,但主题集中。如《雪晚归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正的散文,用“形散神不散”扣它很恰当、准确!作者随意找个话题,然后随意聊下去,及至文章又似乎随意地结束,读者才发觉自己随着作者的描绘由远及近地进入了江南雪景,没有直接地抒情句,但读罢全文,我们却感受到了弥漫着的思乡之情。所以大家要记住,我们在写作时,一定既要生发开去,又能收拢得来。这中间需要精心营造。

以上所读散文的写作技巧,仍需要大家多思考、多揣摩。借名家之作,探究写作规律,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1.当你为了同学的友谊,隐瞒了某件事的真相时,是否怀念起童年的清纯和认真?

2.望着漫天飞雪的冬天,你是否怀念春天的绿意融融?

3.即将告别生活过的校园,是否想起过自己曾伤害过的一个给予你关爱的老师?是想说声对不起,还是带着愧疚和遗憾悄然离去?

4.大自然中许多美好的事物正在远离我们,它们的倩影是否留在你的心间,乡间清澈的小溪,平房院中的玫瑰,同一房檐下的燕子,请娓娓道来吧,让我们共同拥有那份怀念的情愫。

1.凡事都会有积极与消极两部分,扬其长避其短,不就能发挥优势,催人进取吗?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过赞美和抱怨,或者赞美和抱怨别人,或者被别人赞美和抱怨。请以《怀念抱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山野大地曾发出的如天籁般空灵的琤琮声,由于其赖以生存的大片苍郁的林木已经被文明的斧钺砍伐殆尽,而变得一片寂静,对此你有何感慨?请以“怀念”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